珍珠是一種珍貴的水産有機寶石,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傳統“四寶”,成為權貴富豪的裝飾品和收藏品。在4000多年前的《海史.後記》中,就有關于禹帝定珍珠為貢品的記載:“東海魚須魚目,南海魚革玑珍大貝。”
另外,《詩經》、《山海經》、《爾雅》、《周易》等都有海水珍珠的記載。珍珠從秦朝開始成為朝廷貢品,“富者以多珠為榮,貧者以無珠為恥。”

珍珠按産地分為西珠、東珠和南珠。西珠主要産于西歐和地中海一帶,東珠産于日本、北韓,南珠主要産于湛江、北海、海南等。
《廣東省志.水産志》中記載:曆史上廣東省出産的珍珠屬南珠,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從宋代開始,肇慶的“端硯”、三雷的“珍珠”及台山的“玉石”,就成為了定期上貢朝廷的三大廣東名産。三雷大家都知道,指的是雷州府的遂溪、海康和徐聞。
湛江的北部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養育出來的南珠圓潤、細膩、色彩瑰麗。湛江的南珠以粒大、圓潤、光彩迷人成為南珠中的佼佼者。
但關于曆史上聞名的“合浦珍珠”的原産地,現在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廣西合浦是“合浦珍珠”的主産地。在北部灣的合浦、欽州和防城港的沿海一帶,曆代分布有諸多古珍珠池,形似海洋中的小盆地,底質多為潔白的細沙和小石礫,淡水不時從底部滲出,不斷調節海水的鹽度。廣西合浦縣白龍尾至西村約30公裡的海區,出産的珍珠品種為南珠的上乘品。
另一種說法是,湛江是“合浦珍珠”的主産地。合浦珍珠中的“合浦”并不是指現在廣西北海的合浦縣,而是秦朝時的“合浦郡”。合浦郡,管轄了現大概北部灣城市群部位,處于九郡的中部,東部是南海郡,北部是蒼梧、郁林郡,西部及西南部與交趾、九真、日南等郡隔海相望,南部隔海儋耳、珠崖,珠崖、儋耳曾一度并入合浦郡轄地。
是以,“合浦珍珠”是指湛江徐聞縣至合浦縣瀕臨北部灣一帶盛産的珍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徐聞、雷州至合浦縣廉州環北部灣一帶的海域,形成了6個天然的産珠池。湛江南珠也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雷州路改為雷州府,合浦郡在雷州半島消失,雷州半島開始成為南珠的主要産地。
由于湛江南珠的高品質,被曆代朝廷認定為貢品。漢代起,關于“采珠”的記載便不絕于史書中。采珠在古代屬于高危作業,由于沒有任何潛水裝置,對采珠人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命喪海底。從漢代到宋代,在朝廷的壓力之下,珠民受盡壓迫,災難深重,也造成了珍珠資源的枯竭和海洋環境的破壞。
明代成為中國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時期。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就在雷州府設立機構,“诏令雷州采貢珍珠,并命内使鎮守對樂珠池”。對樂珠場又名珍珠城,在今遂溪縣遂城鎮西南58公裡處的樂民所城,專為朝廷采集珍珠。
據舊《遂溪縣志》記載,珍珠城建成後,規定每年貢珠一鬥。明朝期間幾次罷采珠又恢複采珠,給珠民帶來巨大的災難。采了五年珠,死了五十多人,才得八十多兩珍珠。到了清代,采珠業逐漸衰落,康熙初年永久禁止官方采珠。新中國成立後,南珠進入了科學養殖的發展階段。
但中國海水珍珠養殖面臨一個問題,南珠曾經最大産量達到每年20噸,現在達到珠寶級别的隻有幾百公斤。廣西、海南等地基本上沒人養珍珠了,隻剩下湛江徐聞雷州等處還有人在堅持。賺不到錢,珠農隻能轉行。
據專家介紹,導緻這種局面的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是種苗問題。由于近親繁殖,導緻貝苗生命力不強,養到十個月以上時死亡率超過70%以上。現在湛江珠母貝養殖戶平均年齡70歲,珍珠養殖戶平均年齡60歲,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這項辛苦的工作,如此得天獨厚的海域條件後繼乏力,令人擔憂。
關于”合浦珍珠“的主産地及湛江養殖珍珠的未來,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