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行大資料繪制的“城市星雲圖”是怎樣的?我們還總結出了5種城市結構

雷鋒網按:流動是一個城市的本質,它既包含人和交通的流動,更是資訊和資料的流動。這種流動性是反映城市活躍程度和繁榮程度最直接表象。滴滴借助出行大資料繪制的“城市星雲圖”解釋了任何交通的流動。此外,這種資料軌迹還能摸索城市“脈絡”,探究出 5 種城市結構分類。本文轉載自滴滴媒體研究院。

相信很多人對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釋出的全球夜間燈光地圖記憶猶新,它真正實作了從“上帝視角”觀察各地的人類活動和經濟動态。而對于一座中國城市來說,除了觀察城市的燈光,還有别的方法正确觀察城市的發展和動态嗎?

答案自然是流動。流動是一個城市的本質,它既包含人和交通的流動,更是資訊和資料的流動。這種流動性是反映城市活躍程度和繁榮程度最直接表象。

如同星雲一般,每一座城市在流動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輪廓和結構。滴滴出行大資料記錄下城市的流動資料,并嘗試為每一座城市描繪出客觀而嚴謹的輪廓結構。

接下來,讓我們以一種全新的姿勢,欣賞滴滴出行繪就的“城市星雲”。

圖1 滴滴出行資料繪制的百城“星雲圖”

根據滴滴出行大資料,我們對出行量和人口數量較多的一百座城市進行分析,測算出這些城市的出行半徑。

城市半徑意味着,以市中心為原點,絕大多數(超過90%)的出行起點或終點都分布在以此為半徑的圓圈之内。曆經多年“攤大餅”式的擴張型發展後,北京這所超大城市的出行半徑已經增長至31.7公裡,幾乎覆寫整個六環城區。

排名最末的滄州城市半徑僅為6.0公裡。要知道,滄州市内二區的面積相加為227平方公裡,而出行活躍面積卻隻有城區的一半,半徑也與北京相差了4.3倍之多。

表1 城市半徑排行榜

毫無疑問,城市版圖的擴張是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結果。

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城市半徑和其經濟發展水準具有高度正相關聯系(r=0.73)。在表1和圖2中也不難發現,經濟較發達、人口淨流入地區的城市半徑往往也更大。

城市半徑榜單排名前50的城市裡,有21座城市位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從省際分布來看,廣東、江蘇和浙江分别在榜單中占據8、7、6個席位。

圖2 城市半徑與城市GDP總量、常住人口數量的關系

正如1978年簽署的《馬丘比丘宣言》中提出的,“交通被看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而道路網絡可以說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經脈。依托于路網的流動性如此之高,以至于滴滴出行平台上的交通工具每天甚至可以将北京所有道路覆寫300多遍。

接下來,我們繼續使用滴滴出行的軌迹資料,摸索城市“脈絡”,依次探究5種城市結構的分類。

第一種是方格網式結構。這種結構來自于路網發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較多出現在曆史悠久、地勢平坦且面積廣泛的城市。

考慮到曆史因素,方格網式結構統籌兼顧了傳統文化保護與交通路網規劃,不僅有利于建築物合理布局,而且有利于公共交通系統的靈活組織。如下圖所示,西安的路網結構如棋盤一般縱橫交錯,是方格網式城市結構的代表。

 圖3 西安城市路網結構

第二種是環形放射式結構。這是一種從城市中心逐漸向外放射的路網結構,它的非直線系數較小,有利于中心老城區與外圍新城區的密切聯系,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過境交通給城市發展帶來的阻礙因素。

随着城市發展,環形放射式結構也在不斷改良。正如圖4中所示,作為環形放射式城市的典範,成都的路網整體布局是“井”字與環狀放射形道路相結而合形成。 

圖4 成都城市路網結構

第三種是狹長式結構。這種路網結構受特殊地勢所限,各條道路依托城市所在的地形發展,彎延曲折,無法構成特定的某種幾何圖形,進而“被迫”出現南北向或東西向的狹長城市結構。

狹長式結構在山區城市比較常見,其中最典型的是重慶市。

圖5 重慶城市路網結構

第四種是濱海式結構。沿海城市的道路系統受陸域範圍所限,而其中心區卻往往離海邊不遠,是以容易形成自由式的不規則城市結構。

在中國,擁有濱海式結構的城市衆多,其中翹楚當屬深圳。

 圖6 深圳城市路網結構

第五種是“蜘蛛網”式結構。這種城市結構往往共同出現在區域聯系緊密的城市群中,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廣、佛二市。圖7中可見,佛山位于廣州西南方向,兩座城市的市區相隔很近,其道路網絡也不乏有相連和重疊部分。

在珠三角這個高度區域一體化的地方,交通打破了行政區劃邊界,城市内的流動溢出成為城市間的、區域性的流動。 

圖7  出行大資料描繪的廣佛一體化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城市印象。在一千個人眼中,某座城市或許有一千個不同的輪廓和結構,由此産生的城市記憶也因人而異。

通過呈現這些城市“星雲圖”和城市“脈絡”,滴滴出行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對城市有更加宏觀的了解,讓我們重新思考腳下的這片土地。無論未來的技術如何發展,城市流動的本質不會改變:它歸根結底是立足于人,立足于人與人之間強韌的紐帶。

本文作者:新智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