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風景秀麗,有着不可比拟的礦産資源。當地人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豁達樂觀,豪氣奔放。新疆是一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不僅有晶瑩的冰川,澄澈的湖泊,浩瀚的沙漠,遼闊的草原,還有蒼翠無邊的雪松,雲杉和衆多珍禽異獸。
新疆,一個被上帝寵壞的地方,對于沒去過的人,新疆是一個夢幻的夢,充滿了神秘,令人向往。對于去過的人,新疆是一份永久的牽挂,更是一個坑,讓你甘願淪陷。
新疆之旅,一邊是讓人動容的曆史文化,一邊是夢幻的冰雪奇緣,這裡是新疆,但新疆不隻是如此,希望你來了之後,你會愛上新疆。吐魯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地級市,位于自治區中部,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榄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轄1個區、2個縣,總面積69713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63.73萬人。
吐魯番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烏魯木齊的門戶,是新絲綢之路和亞歐大陸橋的重要交通樞紐。蘭新鐵路、南疆鐵路在這裡交彙,與吐魯番機場、G30線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具有“連接配接南北、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區位和便捷交通優勢,實作了烏吐區域經濟一體化。西氣東輸一二三線、亞歐光纜、第二條出疆光纜、西電東送750千伏輸變電線路橫貫全境。 2017年10月,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
所屬類别 :地點
火洲,是吐魯番的别稱,因氣候炎熱而得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中寫道:"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淌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詩人把交河的氣候特征歸之為炎熱、風沙、幹旱三大特征。

吐魯番
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當時吐魯番市的人們以狩獵、采集為主。進入奴隸社會後,生産方式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并漸漸在吐魯番盆地定居下來。據《史記》的記載,生活于吐魯番盆地一帶的土著居民是姑師人。他們在吐魯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師(後稱車師)國、狐胡國、小金附國、車師後城長國、車師都尉國。
西漢時期,中國北部的匈奴控制着西域大部,并不斷侵擾漢朝。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派張骞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以斷匈奴的“右臂”。“姑師”之地是開辟西域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由此,西漢王朝與匈奴對“姑師”展開了長期的反複争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漢遣将軍趙破奴及王恢率騎數萬克樓蘭,破姑師。姑師改稱車師,臣屬于西漢王朝。車師以博格達山南北形成車師國。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車師。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9年),漢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樓蘭國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救援,漢兵敗歸。漢征和四年(前89年),漢又派開陵侯率樓蘭等六國兵攻圍車師,車師王投降漢朝。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領車師,派四千騎兵在此屯田。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朝與烏孫聯兵從東西夾擊匈奴,車師屯田匈奴兵驚懼逃走。車師又屬漢。之後車師王與匈奴聯姻,漢又失車師。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漢侍郎鄭吉率兵攻占車師交河城,派駐士兵300人屯田車師。匈奴派兵再次争奪。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漢放棄車師。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亂,匈奴日逐王率衆降漢。車師之地随之歸屬漢朝。這五次重大的車師之争,史稱“五争車師”。西漢在統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設立都護府,鄭吉為首任都護。從此,西域歸入漢朝版圖。車師歸漢後,漢“分以為車師前後王及山北六國”,把原來車師人的領地按地理形勢劃分為八國,其中車師前國在博格達山南現吐魯番境内。《漢書、西域傳》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今吐魯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号交河。去長安長八千一百五十裡,戶七百,口六千 五十,勝兵千 八百六十五人”。
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車師前國已全部吞并了吐魯番境内諸國,交河城成為吐魯番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漢朝在車師前國設定戊已校尉,駐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務。漢鹹帝陽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駐高昌壁(今吐魯番市高昌故城)。
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後,匈奴反漢圍攻車師,匈奴與漢朝又反複争奪。戊已校尉随之幾經撤回、恢複。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長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攻克車師。124年,複置戊已校尉。
晉朝,車師前國歸晉,晉朝戊已校尉仍設在高昌。西晉滅亡後,涼州(今甘肅武威)形成了張氏割據政權東晉鹹和二年(327年),前涼王張駿攻占高昌,擒獲叛将戊已校尉趙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縣。隸屬沙州(今甘肅敦煌)。
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符堅滅前涼。高昌郡屬前秦、隸屬涼州。東晉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讨龜茲(今庫車)的前秦大将呂光入破伊吾關、攻占涼州,建後涼。高昌、車師前國屬後涼。公元394年,呂光遣其子呂覆為西域大都護、鎮守高昌。東晉安帝隆安一年(397年),沮渠男成推後涼建康(今甘肅酒泉西南)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占據高昌。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李高建立西涼,在高昌設郡。車師前國臣屬西涼。東晉義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遜建立北涼。
公元420年,北涼主沮渠蒙遜攻滅西涼,高昌易主北涼,車師前國向其稱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滅北涼,阚爽自立為高昌太守。北涼殘部西奔鄯善(今若羌縣境)。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涼殘部在沮渠無諱的率領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涼王。并西攻車師前國。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車師前部王伊洛随魏軍西征,留子歇守國。沮渠安周與柔然聯兵圍攻車師前國交河城,車師兵敗,西奔焉耆,車師前國亡。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滅高昌,冊立阚伯周為高昌王,高昌城為國都,建立了一個漢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為吐魯番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阚伯周開始,吐魯番進入高昌王國時期。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車首領阿伏至羅立張孟明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殺張孟明,另立馬儒為王。公元501年,馬儒内徙,高昌舊人戀土,不願東歸,遂殺馬儒而立麴嘉為王。麴氏高昌王國,曾先後依附于柔然、高車、突厥,臣服于北魏、西魏、周和隋,并受其冊封。王國建置為郡,縣、城制,縣下設鄉,鄉下設裡。
唐滅高昌時,高昌王國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蘇、永安、無半、鹽城、柳婆、始昌、林、新興、龍泉、安昌、酒泉、威神、橫截14縣;高甯、臨川、甯戎、永昌、諸城、笃進、東鎮7城。唐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斷西域通道。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滅高昌,高昌王國結束了180年的曆史。公元640年,唐派吏部尚書候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師伐高昌。平定高昌後,設西昌州,改為西州,行縣(鄉)、裡制,下轄五縣。高昌縣、柳中縣、交河縣、天山縣(今托克遜縣境内)、蒲昌縣(今鄯善縣境内)。唐置西州的同年,設安西大都護府于交河城,以喬師望為首任安西都護兼西州刺史。安西大都護府領轄22個都督府,118個州。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護府遷至龜茲。唐永徽元年(651年),複撤回西州。唐顯慶三年(658年),再次遷龜茲。西州改置為西州都督府。唐龍朔二年(662年),吐蕃軍隊進入西域,開始了與唐長年的西域争奪。唐鹹亨元年(670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放棄安西四鎮,退守西州。唐昌元年(689年)安西大都護府複移至西州。唐長壽元年(692年),又遷于龜茲。唐開元二年(714年),唐置天山軍于西州境。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西州為交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恢複西州原建置。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與回鹘争奪北庭(今吉木薩爾),吐蕃占北庭。随後,攻占西州。吐蕃 與回鹘對西州進行了長年反複的争奪,最終回鹘控制了西州。唐鹹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建立以高昌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國,國都高昌城。史稱“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先後臣屬于遼、宋、西遼。
吐魯番元太祖四年(1209年),高昌回鹘殺西遼派駐高昌回鹘國的“國監”,歸附蒙古。高昌回鹘王國稱為畏兀兒王國,保留亦都護王治。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諸子,高昌亦都護保持原轄地。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于畏兀兒地置斷事官。1275年,察合台汗國汗都哇與海都聯兵反元,率兵十二萬,圍攻火州(高昌故城)長達六個月。畏兀兒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将其女送于都哇,叛軍解圍而去。之後,都哇又圍攻火州。火州陷落。火赤哈兒的斤退守哈密力,哈密随之攻陷。火赤哈兒的斤戰死,其子紐林的斤率部東奔甘肅永昌。高昌回鹘王國名存實亡。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在畏兀地初設提刑按察司,1281年撤銷。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交鈔提舉司,專理至元鈔發行和管理。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設火州宣慰司,掌管軍民事務。元大德三至六年(1299-1302年),都哇控制了火州。元大德十年(1306年),海都之子察八兒向元朝投降,叛亂告終。火州歸元朝直接管轄。至順元年(1330年),元朝複立總管府于火州。元末,吐魯番分為柳城、火州、吐魯番三部,皆設萬戶府達魯花赤,吐魯番地名第一次出現。元至正七年(1347年),東察合台汗國攻占吐魯番、火州、柳城。吐魯番、火州、柳城臣屬東察合台汗國,并朝貢于明王朝。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吐魯番地面也密力火者吞并火州、柳城,稱王。王都安樂城(今吐魯番市東郊安樂故城)吐魯番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在現今的吐魯番市形成。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阿黑麻在東察合台汗國東部的吐魯番稱汗,建都吐魯番(安樂城)。明隆慶四年(1570年),葉爾羌汗國占領吐魯番,吐魯番屬葉爾羌汗國。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準格爾汗國曾一度控制吐魯番,與清朝反複争奪。清雍正十年(1732年),準格爾進攻吐魯番,額敏和卓不敵,率部八千餘人遷入甘肅瓜州(今甘肅安西)。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平定準格爾,吐魯番屬清王朝。1756年,額敏和卓率部遷回魯克沁(今鄯善縣魯克沁)。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封額敏和卓為郡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置辟展(今鄯善縣城)辦事大臣及同知,隸甘肅布政司。建吐魯番六城:辟展(今鄯善縣城)、吐魯番城(今吐魯番市東南)、魯克沁、色更木(今勝金)、哈喇和卓、托克遜。辦事大臣駐辟展。設辦事大臣後,吐魯番實行軍府制與紮薩克制并行,紮薩克由郡王擔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設辟展巡檢。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辟展辦事大臣改為吐魯番領隊大臣,及同知,移駐廣安城(今吐魯番市老城),行政中心移至今吐魯番市。清同治九年(1870年),浩罕汗國阿古柏侵占吐魯番、辟展、托克遜各城,在各城建回城。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收複吐魯番、辟展、托克遜。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吐魯番直隸廳成立,轄今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範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辟展巡檢改置為鄯善縣,隸屬吐魯番廳。
全地區轄吐魯番市、鄯善縣、托克遜縣,總面積7萬平方公裡,共有3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72個行政村。
吐魯番市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榄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盆地西起阿拉山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東西長245公裡;北部為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約75公裡。中部有火焰山和博爾托烏拉山餘脈橫穿境内,把本地區分成南、北兩半。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吐魯番盆地山區面積為9850平方公裡,平原面積為59863平方公裡。
吐魯番屬獨特的暖溫帶大陸性幹旱荒漠氣候。因地處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環抱,增熱迅速、散熱慢,形成了日照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降水少、風力強五大特點,素有“火州”、“風庫”之稱。全年平均氣溫為14℃,夏季平均氣溫在30℃左右,全年氣溫高于35℃的炎熱天氣,平均為99天;高于40℃的酷熱天氣,平均為28天。四季氣候變化的特點是:春季短暫,平均為61天,開春早,升溫快;夏季漫長,平均152天,高溫酷熱;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溫急促;冬季較短,平均95天,風小雪稀,天氣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
截至2009年,吐魯番市境内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近30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雕、玉帶、海雕、雪豹、白肩雕、蒙新野驢、野駱駝、北山羊、大鸨、、波斑鸨、黑鹳、白鹳;二級保護動物有馬鹿、哦喉羚、盤羊、塔裡木兔、黑熊、高山雪雞、蒼鷹、大鵟、紅隼、雕号鳥、縱紋腹小号鳥、長耳号鳥、短耳号鳥、鸢、棕尾鵟、大小天鵝。
在吐魯番市生存的其它動物還有家燕、大雁、布谷鳥、樓燕、紅尾伯勞、灰伯勞、赤頸鸫、燕雀、漠雀、紅腰朱雀、斑鸠、靴籬莺、小白喉莺、黑喉岩、歐斑鸠、灰斑鸠、棕斑鸠、山雀、呱啦雞、大杜鵑、短趾沙百靈、鳳頭百靈、魚鷹、烏鴉、喜鵲、野鴨、雀鷹、野鴿、啄木鳥、麻雀、野豬、狼、沙狐、赤狐、旱獺、大耳猬、晚棕蝠、伏翼、環頸雉、虎鼬、蜥蜴等。
吐魯番截至2009年, 吐魯番市森林面積133.1萬畝,占轄區總面積0.23%。林地中山區有成片林,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市和鄯善縣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坡。全地區山區天然林資源5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0萬立方米,樹種以雲杉、落葉松、胡楊為主。
吐魯番市林業用地總面積2347383畝,森林覆寫率為1.92%。其中:天然林面積1618177畝,覆寫率1.55%;人工林面積:385570畝,覆寫率0.37%;林地面積2003747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5.36%;灌木林面積134453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7.3%,育苗基地1000畝。
吐魯番盆地的光熱資源十分豐富,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 陽光熱幅射量每平方厘米達139.5卡,全地區高達9.8萬億卡。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吐魯番的無霜期平均每年達到268.6天, 最長的年份達到324天,是中國長城以北無霜期最長的地方。全年10℃以上有效積溫5300℃以上。
2009年末,吐魯番市總人口61461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76840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7.58%。維、漢、回民族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别為71.0%、22.42和6.27%。非農業人口17.6萬人,農業人口43.8萬人。
吐魯番市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伊斯蘭教是吐魯番市最大的宗教,為維吾爾、回、哈薩克等7個民族所信仰,人口總數467040人,約占地區總人口的74.98%。吐魯番市共有清真寺956座,其中維吾爾族寺900座,回族寺56座。主麻以上清真寺336座;基督教活動場所19座,其中:基督教教堂1座,基督教活動點(聚會點)18處。全地區已建立愛國宗教團體4個,各級人大、政協、伊協的愛國宗教人士有368人。
"吐魯番"為維吾爾語的"最低地"。此處地處歐亞大陸腹心,深居内陸,遠離海洋,周圍為大面積的幹旱區,夾處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克山脈之間,形成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又因氣候極度幹旱,流水搬運物質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積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綿亘在盆地中北部,其阻攔效應使天山流水侵蝕與風化物質,難以進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後得不到物源補充,盆地自然愈來愈低窪。吐魯番盆地面積有5萬多平方公裡,東西長275公裡,南北寬75公裡左右,其中海平面以下的陸地有4050平方公裡,海平面以下100米的陸地有2085平方公裡,為世界内陸最低的盆地之一。
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勢過低,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内比高超過5600米,氣流下沉增溫産生的焚風效應,就使其幹燥炎熱。由于山地裸露,草木無覆,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上世界唯一的熱火爐。
值得一提的是,盆地北部綿延100多公裡、寬10公裡、海拔500多米的火焰山,最高峰在勝金口附近,也隻有850多米。《山海經》中稱之為"炎火之山",維吾爾語叫"克孜爾塔克",意為紅山,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火焰山山體為紅色砂岩,對太陽光輻射的反射力很強,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彎彎曲曲的溝壑,宛若烈焰騰升,故而名火焰山。清代詩人蕭雄形容說:"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風吹如炮烙","火風一過,毛發如焦"。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曾取材于此。言火焰山的生成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誤入太上老君煉丹爐,蹬倒幾塊帶着餘火的磚,落到人間形成的。
火洲的炎熱雖給人們帶來不爽,吐魯番人調整作息時間, "日藏地窖夜出作"。氣溫雖高,但空氣相對濕度低,蒸發強烈,人出汗後即被蒸發,毫無悶熱之感。熱還成為火洲的一種獨特資源,它年日照3000小時,輻射總量達到139.5卡/平方厘米,10℃以上的積溫5391.3℃,幾乎相當于阿勒泰的一倍,比烏魯木齊高2300℃,全年平均無霜期268.6天,有的年份高達324天,使它成為一個天然大溫室,加上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光照充足,不但喜溫喜光的瓜果葡萄糖分積累高,口味佳,也是全國種植長絨棉的理想基地。
夏天雖熱,但這裡還盛行一種"沙療",更是少見的奇觀。這是利用當地的氣候和灼人的沙地治療風濕、皮膚疾病的一種獨特方法。沙療在吐魯番已有百餘年的曆史。具有沙療效能的沙丘隻有五道林附近的幾道小沙梁,它們坐落在林帶、田園之間;在驕陽似火的沙梁山,搭起一座座五花八門的布棚,男女老少,将身體的大部分深埋在溫度達50一60℃的熱沙中,身旁放置飲料、食物、毛巾等,一面滿頭汗水,一面不斷補充水分,陽光愈烈,氣溫愈高,療效愈佳。目前,這裡已專門成立了沙漠療養所,由醫生指導患者更有效的利用沙療治病。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新疆的異域風情魅力無限。即使是荒漠旅途,遊人的感覺亦變得絲毫明麗;在單調寂寞中捉取發現了的微小趣味已成了本能。好比悠閑的茶客兀封一盞香茶,僅袅袅的茶煙氤氲裡頭散出的香味,就能分辨是龍井抑或碧螺春那樣。 礫石砂粒被烤出微微的苦、微微的澀,微微的泥腥;彼此摻合,濃淡交疊。當适應了這種味道的嗅覺,忽地聞到沙篙或者是紅柳、駱駝刺的乾頁味和絲絲潤濕時,不用睜眼睛也可以知道,吐魯番不遠了。
最先晃到的是泥坯房屋。一簇簇的泥坯房屋。在離開泥坯房的村莊不遠,常常會有幢高高的镂空泥坯小樓,像獨立直豎的是方體形花廳;兀立沙山兀立高處,散谧着幽幽誘人的青甜味。
汽車例必不會在這種别緻的镂花小樓前停下。晾葡萄幹的地方,當然不可以參觀。新疆一年四季氣候變化頗為懸殊,盡管細菌比南方要少;葡萄幹晾幹就可以吃下肚;當地人仍然不希望今天一堆人、明天一班客地晾房空地伸頸東張西望。
人說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已有葡萄幹了,隻不過沒人知道當時的人,是否也是采用這種通風透氣的晾房,将一串串葡萄挂在特制的木架上,避開陽光風乾的。
新疆人常常這麼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雖說哈密的瓜不如哈密的瓜好吃,但吐魯番的葡萄别具美味無窮,甜沁人夢。
文化
截至2012年末,吐魯番市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3個,書店5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3個,檔案館5個。年末全地區有調頻轉播發射台8座,電視轉播發射台9座。全地區廣播電台綜合人口覆寫率98.1%,電視綜合人口覆寫率98.3%。
截止2012年,吐魯番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6個,自治區級11個,地區級3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傳承人5名,自治區級9名,地區級78名。全地區有12件廣播電視作品獲第十四屆全國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18件作品獲新疆廣播電視節目、電視文藝、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作品獎。全年出版印刷《吐魯番日報》352.8萬份,其中維文171.5萬份,漢文181.3萬份。全地區有國家文物保護機關9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機關36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338處。
藝術
吐魯番木卡姆被稱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古老源泉之一,流傳中心地區是鄯善境内的魯克沁。魯克沁是吐魯番郡王府所在地,曆史上一度是吐魯番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吐魯番木卡姆》正由這裡興起發展并得到傳播。《吐魯番木卡姆》的歌詞除由古典詩歌和民間歌謠組成,具有兩種語體風格外,還使用了多音節的長句“艾則勒”格律詩。《吐魯番木卡姆》是吐魯番本土古老而又傳統的藝術奇葩,現已結集出版,并榮獲國家大獎。
葡萄節
吐魯番1990年6月9日,吐魯番葡萄節組委會在自治區人民會堂吐魯番廳舉行首次新聞釋出會:從1990年起,每年8月20日在吐魯番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
風俗禁忌
吐魯番的少數民族同胞多信仰伊斯蘭教,不吃豬肉、豬油和一切用豬肉、豬油做的食品。不吃未經念經宰殺的牲,不吃病死的牲畜和家禽,不吃任何動物的血和貓、狗、驢、騾等動物的肉。
不允許将吃的食品随便亂扔。在吃飯和交談中,禁止吐痰、放屁、擤鼻涕、打呵欠等。
吐魯番旅遊文物資源豐富,截至2017年3月,已開發旅遊景區(點)20處,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5處、3A級景區5處,有世界文化遺産2處。截至2017年底,吐魯番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機關37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321處。
阿斯塔那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魯番市約40多公裡。它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東西長5公裡,南北寬2公裡。墓葬按家族種姓分區埋葬,以天然礫石為界,區域分明。
阿斯塔那墓形制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狀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條10多米的長的斜坡墓道,墓道盡頭連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墓室頂為平頂或穹窿形。在古墓中出土文書、墓志、繪畫、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錢币和絲、棉毛織物等珍貴文物上萬件,尤其珍貴的是這裡出土的幹屍即中國木乃伊,可以與埃及的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漢人為主,同時葬有車師、突厥、匈奴、高車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數民族居民。
吐魯番博物館
吐魯番博物館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最繁華的高昌路西側,1989年建成,占地9畝,由主館和巨犀陳列館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吐魯番博物館有藏品328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5件,二級文物260件,三級文物640件,是新疆地州市中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吐魯番出土文物陳列廳展出文物近30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8件。舉世聞名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有契約、籍帳、官府文書、私人信劄等。這些文物都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資料,粟特文、回骼文、梵文等古代少數民族文書是研究少數民族古文字的珍貴資料。
沙山公園
沙山公園位于鄯善縣辟展鄉境内,北側緊靠鄯善縣城,平均海拔300m,沙山公園是利用庫木塔格沙漠北緣綠洲接觸帶的特殊地理環境建立的一個公園,1990年始建以來已初具規模。公園分南北兩部分,以沙山邊緣東西向橫穿的緩流分界。北部占地500畝,東側為水上活動區、文化娛樂區、兒童活動區、花卉觀賞區和葡萄園。西側為草坪區、植物園。南部區為沙漠,有沙漠活動區、沙療區和沙漠植物區。
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位于吐魯番市以東偏南約46公裡火焰山鄉所在地附近。高昌城曆經高昌郡、
庫木塔格沙漠高昌王國、西州、回鹘高昌、火洲等長達1300餘年的變遷,于公元14世紀毀棄于戰火。1961年,這裡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裡的亞爾鄉。西漢時,是“車師前國”的都城。唐代為西州所轄之交河縣。唐王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一度曾設在這裡。後遷至龜茲(今庫車縣)。六世紀的曲氏王朝在此設立了交河郡。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瓦當、蓮花經卷等。
艾丁湖為吐魯番盆地的“盆底兒”,南距吐魯番市約40公裡。湖盆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寬約8公裡,面積約152平方公裡。湖面低于黃海海平面154.43米,僅次于約旦的死海(-392米),被稱為世界第二陸上低地。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吐魯番市東北10公裡處,東西走向,長98公裡,寬9公裡,主峰海拔831.7米。《西遊記》裡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火焰山由于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
吐魯番郡王府
吐魯番郡王府位于吐魯番市區東郊的葡萄鄉木納爾村,距吐魯番市區2公裡,毗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蘇公塔。吐魯番郡王府據史料考證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的曆史,是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務、指揮軍事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間吐魯番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指揮的中心。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
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裡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裡,是新疆境内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吐峪溝
吐峪溝位于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境内,東距吐魯番市約55公裡。這裡曾經是佛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
坎兒井是在幹旱地的勞動人民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創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引出了地下水,讓沙漠變成綠洲,古代稱作“井渠”。坎兒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們将春夏季節滲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積雪融水通過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進行灌溉,以滿足沙漠地區的生産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的坎兒井在具體構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點,但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坎兒井系統包括了豎井、暗渠(地下管道)、明渠(地面管道)和錯現(小型蓄水池)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該原理下運轉的坎兒井流量穩定,且能保證井水自流灌溉。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南疆維吾爾族世代在戈壁綠洲從事農業生産,水利灌溉至關重要。聞名遐迩的坎兒井便是當地水利灌溉系統的一大特色。由于坎兒井灌溉系統構造奇特,作用非凡,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坎兒井的來源問題是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意見不一。
關于坎兒井的來源,文獻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沒有文字記載,遺址、遺物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難于确證。對新疆坎兒井起源的說法,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中國内地。第三種,新疆坎兒井由維吾爾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自己發明。現對這三種說法分别作以介紹。
坎兒井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國家和地區,如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中國的西北、哈薩克斯坦、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印度西北部、土庫曼斯坦、叙利亞、 伊拉克、阿曼、利比亞、約旦、葉門等。非洲北部也有少量的坎兒井,如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等。歐洲和美洲也有極少量的坎兒井,如西班牙南部、意大 利、塞普勒斯、墨西哥、美國、智利、秘魯等。
吐魯番位于新疆東部,距中原地區較近,是古西域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的地區之一。同時,從漢代開始,吐魯番地區一直是匈奴、鮮卑、柔然、高車、突厥、回骨鳥、契丹和蒙古等遊牧民族西進過程中的必争之地,是中原王朝的屯兵要塞,也是絲綢之路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漢代以來吐魯番水資源大範圍的開發利用,使得我們的先人依托水資源把吐魯番建設得更美,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綠洲文明,讓它成為了東西方文明交彙的樞紐。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在當時的吐魯番綠洲文明中,交河和高昌古城最為著名。由于自然條件優越,交河城成為有确切記載的吐魯番最早的綠洲王國,是西漢時期西域地區車師前國都城所在地。公元前48年,漢朝在此設戊己校尉府,對吐魯番的屯墾事業和水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為吐魯番地區帶來了一輪農耕文明的發展的高峰。公元450年,北涼政權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交河城的衰敗,使得吐魯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轉至高昌。公元840年,漠北草原回鶴西遷至此,建立高昌王國。十三世紀中葉後,天山以北蒙古族多次侵犯回鶴高昌國,戰争持續40年之久,交河和高昌城在戰亂中被毀,自此逐漸廢棄。特殊的自然和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兵波不斷的曆史背景,使得這兩座古城的建築産生了多文化融合交流的地域特點。其中,交河城建在兩河交彙處一片開闊的台地上,整座城市完全是在天然的生土層上向下掏挖而成,這座為适應當地地質特點而挖掘出來的城市目前是世界上儲存最為完整的土城遺址。同時根據曆史發掘資料,學術界發現交河城發展程序中,交河城的水資源利用經曆了從最初的城中無井,到後來幾乎每個家庭和較大寺院都有自己的井的發展曆程。多數情況下,井深達30米左右的現象,則是該城建築與生活方式随所在台地兩側河流不斷下切而調整的有力見證。另外,一種較為清晰的曆史學觀點認為,高昌城在唐代之是以能夠建立起王國,與當地坎兒井的使用,使其産生了較為發達的灌溉農業具有密切的關系。
坎兒井是幹旱地區巧妙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它的主體深埋地下,一般看不到它的全貌,實際上它是改變自然水坡度,使地下水提前出露的水利工程,歸納起來坎兒井有以下優點:
⑴坎兒井節約能源消耗,能自流灌溉
古代沒有電動機、柴油機及水泵之類的機械,無法從地層深處提取地下水,坎兒井把地下水源不斷送往農田和果園,灌溉農作物,現今使用坎兒井也不用消耗油電等能源,沒有機器的費用,它的運作費用很低。吐魯番市的棉作站有一條大坎兒井,最大出水量為一126公升/秒,出口水溫17.7℃,PH值為8.03,日可灌地8公頃。
⑵坎兒井能減少水量蒸發損失
吐魯番地勢低窪,夏日經常氣溫在攝氏度以上,蒸發強烈,而坎兒井水全在暗洞裡流淌,避免陽光照射,蒸發損失也就減少。
⑶避免風沙掩埋輸水建築物
吐魯番等地一旦風起,會夾帶大量風沙,将溝渠埋沒,坎兒井在地下,隻要将豎井口及時封蓋,風沙不能侵入,可以保證灌溉水正常流動。
⑷坎兒井水量穩定水質好
坎兒井水來自地下水,水量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少,沒有發洪水或因天冷無融雪水而斷流的情況,可以按水量大小組織輪灌,保證農業生産正常進行。坎兒井一般在戈壁灘深處開挖,受到人類活動污染少,又在地下經過砂石土壤淨化,是以質好适宜飲用和灌溉。
⑸坎兒井施工技術要求不高
坎兒井施工技術是由一個匠人帶上幾個普工用簡單的工具就可開挖的地下水利工程。所使用的工具如刨錘、撅頭、砍土曼、紅柳筐等,均可就地打造,不涉及電動氣動等裝置,工藝過程簡單,隻需通過艱苦勞動即可以獲得成功。
坎兒井是吐魯番人民精神的化身代表了吐魯番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吐魯番的象征。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坎兒井作為吐魯番的水文化遺産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已成為多年人類文明史上的裡程碑,它不僅已成為當地人民感情的依戀更是一條聯絡吐魯番與内地情感的紐帶,它是吐魯番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井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吐魯番的各族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巧妙創造。可以說,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就沒有坎兒井獨特的民族曆史文化,就沒有新疆的綠洲文明。坎兒井見證了綠洲的繁榮和發展,是幹旱區綠洲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坎兒井的施工工藝是最環保的,它對地表的破壞少,造成的水土流失也少,保護了自然生态環境。坎兒井用暗渠和豎井把地下水引出地面,既減少了水在地面的蒸發,又使地下水得到充分利用,是維吾爾族人和諧利用自然資源的典範。坎兒井水除了農業灌溉和生活飲用外,還澆灌着大量的植被。坎兒井也是綠洲植被的重要水源。坎兒井水流淌過的地方,綠化面積增大,生态環境得到恢複,增加了明渠、澇壩、草原的綠化面積,區域小氣候得到改善,進而促進小區域生态環境的良性發展。是以,坎兒井對綠洲的生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坎兒井不僅是偉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項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它享譽世界至今還在為我們提供着賴以生存的水和不竭的旅遊資源。坎兒井以其獨特的亮麗風景,吸引衆多國内外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尤其是在強調生态文明開發的今天,坎兒井具有不可比拟的旅遊開發價值。目前,吐魯番地區利用坎兒井開發的旅遊景點已有5家,其中兩家是以坎兒井為主的旅遊景點,都位于吐魯番近郊的農村圖、坎兒井旅遊景區圖。據統計,2005年,吐魯番地區以坎兒井為主的旅遊景點接待遊客多達5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500萬元,成為吐魯番旅遊業新的增長點,2007年吐魯番對外開放的兩處坎兒井的遊客數達到近127萬人次,占旅遊總人數的31.37%,旅遊門票收入達到1468萬,占地區旅遊總門票收入的16%,2006年坎兒井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坎兒井不僅豐富了吐魯番地區的旅遊項目,提高了吐魯番地區作為旅遊城市的地位,也促使了吐魯番的經濟發展。
年齡最大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吐爾,維吾爾語,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全長3.5公裡,日水量可澆20畝地,1520年挖成,至今已473歲了。
最長的坎兒井是都善縣的紅土坎兒孜。該坎兒井在鄯善縣葡萄開發公司東1.5公裡處,全長25公裡,日澆地58畝。
最短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阿其克村的阿山尼牙孜坎兒孜,全長僅150 米,日水量澆地1畝。
豎井最深的坎兒井是鄯善縣吐峪溝鄉蘇貝希坎村東部的努爾買提主任坎兒孜,全長20.7公裡,井深98米,日澆地25畝,開鑿于1990年。
水量最大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吾力托爾坎村歐吐拉坎兒孜,日水量澆地70畝。
水量最小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牙兒鄉伊裡木村西面的克其爾坎兒孜,全長300米,日水量澆地0.6畝。
最佳旅行時間
7-9月是吐魯番旅遊的最佳時間,如果想感受吐魯番“火州”的氣溫,就6-7月去;如果想玩好、吃好、看最好景色,那還是9月去,此時正是瓜果成熟上市的時節。
穿衣指南
全年平均氣溫為14℃,夏季平均氣溫在30℃左右,全年氣溫高于35℃的炎熱天氣,平均為99天;高于40℃的酷熱天氣,平均為28天。吐魯番夏季漫長,平均152天,早晚變化不是很明顯,可能早晨有點涼,到了中午就熱了,由于氣候異常幹燥、晝夜溫差極大,是以并不會有悶熱感。冬天最低氣溫零下17-19℃。另外,由于吐魯番處于盆地之中,是以不必太擔心會被曬黑,但仍需要準備好遮陽帽、太陽鏡和足夠的潤膚霜。
語言
吐魯番以維族人居多,占總人口的70%,其次就是漢人,占23%。同時由于近烏魯木齊,而且旅遊資源豐富,每年來此旅遊的人很多,多以大多數人都能用國語簡單交流。
1、吐魯番的少數民族同胞多信仰伊斯蘭教,不吃豬肉、豬油和一切用豬肉、豬油做的食品。說ZHU、PIG都不行,實在要說,說大肉(指豬肉)。2、新疆穆斯林禁食未經念經宰殺的牲,不吃病死的牲畜和家禽,不吃任何動物的血和貓、狗、驢、騾等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3、洗手後不要甩手,維族人特别忌諱。4、絕對禁止在公衆場合放任何有聲屁或無聲屁。5、遊覽時( 如進寺廟、清真寺),請謹記有關旅遊注意事項,入鄉随俗;一般寺廟、清真寺嚴禁拍攝,偷拍後果十分嚴重!有些地方注明付款後才可拍攝,如有需要,請按當地規定執行;拍攝人物時,尤其是僧侶、婦女,取景前一定要經對方允許,以免不必要的麻煩。
時差
魯番與烏魯木齊一樣位于東六時區,北京位于東八時區,故新疆與内地大多數城市有2小時時差,作息時間應推後2小時。旅遊期間活動安排通常在9:00-20:0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