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副院長尚玉明:搭建臨床大資料系統之前,如何用BIM做好基礎建設?

“目前很多人都在談論臨床大資料的相關應用,那麼全面保障臨床應用的非臨床系統大資料該怎麼用?”

海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副院長尚玉明提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尚玉明多次強調了非臨床知識系統基礎建設的意義,其中着重講述了BIM技術在醫院一體化運維管理中的應用。

以下是尚玉明副院長的分享内容:

非臨床知識系統是什麼?

非臨床知識系統最基礎部分包括醫院建築及空間管理、機電管理、變配電等。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如果醫院做手術過程中電突然停了,這可是重大事故,為此,醫院通常都進行三路供電。除了兩條不同的變電所引進,以後還有自己的發電機UPS,以及保潔、安保、餐飲配送和院内供應鍊管理。

傳統的非臨床支援系統管理中分子產品,建築與空間管理是一個重點,醫院建設在剛剛運作時就開始對機電運作資料進行搜集,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所回報的資料都會被采集。

每一個負責人坐在一起讨論應該需要解決哪些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這時候,雖然實作了縱向管理,但資料收集全不全面、真不真實、收集的資料可否被分析利用、能否起到優化服務流程提供給臨床做更好支撐和保障、專項橫向怎麼打通、如何實作橫向的專業打通?

這些都是需要讨論的問題。

對醫院從業人員的要求

要想解決縱向資料一體化和橫向資料一體化,受制于這些核心要素:

一是國家一直大力提出的醫院管理者職業化問題。

在醫院工作,要具備兩個條件:懂醫療規律、懂管理。

懂醫療規律:不管是臨床從業人員,還是非臨床從業人員,都應該了解醫院工作,至少懂得醫療制度。有時和醫院臨床從業人員交流,發現他們隻知道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而對其它核心制度僅略知一二。

對非臨床從業人員,我們也要提出相關要求,并且一定要讓從業人員熟悉這些要求。如果不懂臨床程式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權限劃分,非臨床知識系統何談給臨床提供更好的服務?

是以一定要懂得臨床規律,按照臨床規律辦事。

除了懂醫療規律外,其次需要懂管理。

我們談院長職業化和職業化院長,至少懂三張表:資産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表。

對中層管理幹部的要求:自己部門有幾個人,每個人的崗位職責是否完全履行,是否具備崗位的條件,是否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崗位要求。

談到管理能力,更多的是你知道在相關的時間節點上要完成怎樣的工作内容。同時會自發尋找相關工具,高效地完成本職工作,然後對臨床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保障。

分析和針對醫療品質改進,利用這些工具可以實作非臨床知識系統的縱向資料一體化和橫向專業資料打通,這就是BIM。

BIM的全稱是建築資訊模型,BIM最初是為了解決建築上的相關問題而提出,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發現他可以提到的作用很大。

海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采用了BIM技術,并在2005年醫院開始建設,是海南省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海南邊遠地區缺少高水準的醫院,要求我們兩年兩個月之内完成從挖地基到投入使用。

中國三星級綠色建築标準很高,如何在短時間内完成項目工作,我們一定要事先把醫療工業搞清楚,要事先了解醫院的建設節奏、每個時間節點上投入的資金量。

BIM是建築資訊模型,它建構了三維虛拟化模型,可以加入任何一個次元:如造價、工程進度管理次元等等,這時會發現在每一個工程進度節點上都可以随時看到整體的投入量,投入額度和成本控制,工程進度控制等都可實作。

它可以在圖紙上完全看到每一個功能分區到底有怎樣的功能。

設計過程中所有醫院中管線是最複雜的事,如果沒有事先做好管線綜合工作,會發現在施工過程中有問題,如排水和空調以及弱電的調價等一系列管道都要搶占一個空間,需事先排好。

現場施工統籌還是虛拟環境下探索?

那麼很多醫院會遇到一個問題:是在現場施工過程中統籌,還是在虛拟環境下去探索,怎麼才能做到更好?

我的建議是在虛拟環境下進行。

我之前聽到中航工業的總架構師分享原先中國戰鬥機的建造先立項,然後是設計優化進行建造,最後是裝配,試飛。

飛了很多次,反複優化,然後再試飛,優化定型,再批量生産。

這種生産方式占用大量時間,投入大量資源,有時候以生命為代價,而且飛機有可能摔下來。

現在建立虛拟化的生态,全部在虛拟化運作中實作飛機的設計和優化,把很多的資源和時間放在前端。後期一次性建造,一次性裝配,一次性試飛,如果真的實作這種工作模式智能化轉變,中國的飛機全流程的會節省大量的投入成本和時間成本。

建築方案也如此,它有很多好處,可以在虛拟的環境下建造,然後再優化。

現在傳統的醫院大家都非常清楚,邊建邊幹,邊用邊幹,這是一種常态,非常浪費資源。

如果把有限的資源支撐臨床業務發展,專科學科的建設,同時再回報給醫護人員或者說從業人員作為福利發下去,這都要比浪費好很多。

剛才說BIM是一個大資料的平台,把醫院從無到有建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納入到資料平台中。

我們醫院建設過程用到鋼結構,BIM中有LOD,如果選擇LOD400會發現鋼結構中用的螺栓裡面是什麼材質,應力多大,在哪一個位置,标準作業的扭矩多大都做了規範。

未來如果真正的出現故障自動檢查,指出在哪一個位置出現相關的問題,備品狀況如何,當時怎麼做的?都可以實作細緻體系管理。

是以BIM也是個大資料的整合平台。

醫院綜合管線工程初期設計時發現做了這樣的模拟,虛拟化把管線全部盤起來,發現交錯開始進行整合。整合完畢以後管線特别漂亮,非常有序,管線與管線之間不會交叉。

如果不再事先做相關的工作,會發現一個專業上去以後,發現後一個專業裝不了,還得重拆,再重新排布。

而BIM技術在管線綜合中應用效果較好,通過BIM,在設計和建設的階段預算變更可以減少40%,成本估算精度可以達到97%。

在虛拟的環境下,把造價次元加進去,不管在什麼時間節點都可知道當期的投入額度,這是财務管理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估算成本、時間、合同金額,平均的工期都會降低,因為減少拆建反複的過程。最核心的就是全生命的運維成本,單棟樓來說運維階段如何采用BIM技術,可以降低5%-34%的整體運維成本。

我知道怎麼把設施管的更好,曾經建過一個九年的機械電梯現在還在用。

之前一家醫院用的是日本品牌的電梯,用了十幾年就換掉了,因為在運維管理過程中不到位,導緻非常好的機電廢了,再花好幾百萬上新的。

按照相關維護計劃實施保障,對醫院整體運維成本帶來極大的好處。通過技術改變,實作從傳統到精細化。

以前後勤管理很麻煩,總讓我們做種種預案。如果把經常性資料納入進來,會預判哪些會出現問題,變為主動。

醫院,一定是人員在操縱管理,更希望人能提高自己整體的管理素養。

前段時間萬科非常火,王石注重萬科的職業化團隊和規範化管理,他認為這是靈魂。

醫院也希望可以打造職業化的團隊,因為你是職業化的團隊,你在履行自己崗位職責的過程中,每一個時間節點可以清晰地知道要做怎樣的決策,需要什麼工具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是最寶貴的。

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可視化、定制化,可視化,意味着在整體運維過程中都可看到每一個樓層。我們把機電專業抽出來,在虛拟的三維環境下進行。

空調能源管理和管控,以及新風,新風的濕度和出風的濕度怎麼管控。

與大家分享的不是一定要用BIM技術,一定要基于自己現實的情況選擇合适的工具解決自己醫院現在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醫院建設過程中,有很多醫院選擇智能小車,使用效率好的品牌可以達到70%,一般差的品牌裝完以後是30%的使用率。可以說它的産品品質不行,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操作人員不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或者說因為人員流動率太高導緻教育訓練不及時,但核心原因是還得全力以赴提高職業化能力。

BIM是工具,我們是使用工具的人,隻有使用工具的人的能力提升了,才能給予大資料時代下的臨床最好保障。

本文作者:亞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