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

作者:中國經濟學人
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加。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争空前激烈。

6月19日,遠望智庫、中信出版集團聯合舉辦了新書《科學:無盡的前沿》分享會,特别邀請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樊春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房漢廷、北京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鐘燦濤參會。

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

在本次分享會上,小冰公司CEO李笛做了主題演講。他從如下幾個方面,講述了他對世界重心向亞洲移動的了解,并描繪出他眼中“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他的睿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

科學的重心正在向亞洲,尤其是中國轉移,我們迎來了曆史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

人類整個文明的發展是需要通過科學的方式不斷向前推進的,隻有科學,才能夠真正使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機構獲得更好的核心競争力。我們看到的一個很明确的情況,就是當今全球産生了一個科學向亞洲遷移的過程,而是這個過程實實在在發生了至少20年左右的時間,而今天它來到了一個最終的拐點。未來科學的推動很可能在亞洲進行。

今天我們重讀《科學:無盡的前沿》這份70多年前的報告其實是正逢其時的。因為從我個人的角度,曆史發生了一些相似性。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如果不是很多人都開始觀察到,原來基礎科學的研究,當它一旦在某些時刻産生貫通效應的時候,它會如此地富有力量,包括政府、企業、機構、科學家本身都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進而使這些人更确信這是一件他們必須做的事情,那麼就不會有《科學:無盡的前沿》這份影響至今的,改變了全球科研格局的偉大報告,即使有,可能也不會得到如此堅實地貫徹和落實。

70多年之後的今天,在中國,我們也開始注意到,原來基礎科學研究是很重要的未來基石,從上到下,關于這一點正在逐漸地成為共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的曆史來到了一個非常巧合的關鍵點。

01 科研重心的轉移

由于我對于其他領域不是太了解,是以隻能從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這個領域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一點,就是世界的重心包括科研的重心在向亞洲轉移。很抱歉的事情是,并不是說直接向中國轉移,而是整體上向亞洲轉移,這其中也包括日本、印度等其他國家。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巧合,也給了中國機會。關于這一趨勢,不是今天美國推出一個《創新與競争法案》就能逆轉的。也不是我們國内認為應該更多地推進基礎研究,就能夠一下就把所有的重心都轉移到中國的。它實際上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創新的基礎在向亞洲轉移特别是向中國轉移的過程,至少從2006年開始就已經在進行,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有很多的因素,最主要的幾個因素,一個是資料。在2006年左右,因為我們做搜尋引擎,大概觀察到全球範圍内都有一個明顯的資料的暴增,而中國是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增量。2009年的時候,中國這邊跟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基礎設施也在逐漸開始完善。大家如果回頭去看,國内的一些雲計算的廠商,比如阿裡雲等這些在這個時候就完成了。到2015年的時候,在各種學術的頂級會議上面,中國的科研機構開始有刷榜,開始有各種各樣的曝光,然後是專利申請的激增,中國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方面的專利開始大幅度提高。

2018年,中國進一步形成一些貫通産品。從2018年開始,我們看到國内有很多端到端的産品,而這些端到端的産品甚至開始影響全世界。作為主體是中國人的研究團隊,我們是很興奮的。像Tiktok這樣的項目在此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一款來自中國的産品影響世界,這是很罕見的創舉,雖然說其中有很多問題,比如算法的威脅,但是從端到端角度來講,這代表了中國的力量。

02 未來的競争不是單點突破,而是架構和名額的競争

我們今天讨論的基礎科學研究的特點,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往往覆寫多個學科、多個領域,而不是單點突破。在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咱們國家老一輩科學家和政治家們,隻要勒緊褲腰帶,想各種辦法排除萬難,我們也能在某一點科研上面取得很好的成果,給國家帶來幾十年的和平,但這個是單點技術科學的突破。真正能夠抓住無盡前沿的方式,是要完成系統性的覆寫多個學科領域的突破。

舉一個例子。在人工智能領域,計算機語音角度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讓人工智能的聲音可以拟合人,這聽起來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背後有很多的算法。30多個算法模型就夠做人臉識别了,而語音可能需要一兩百個模型。

把時間拉回到2013年,在2013年的時候,通過實驗室走出來的人工智能的聲音是像Siri那樣的聲音,它是非常機械的。在那時候,全世界的針對語音合成上面的名額,還停留在語音的識别上,也就是把内容準确地以語音的方式傳到你的耳朵裡去,是以它更多的要求是這個内容不要念錯。

那個時候我們開始考慮是不是能夠做出一個相對自然的聲音,這個聲音能夠有更好的情感,它背後會有一些情緒化的特征。這也就要求建立一種新的名額,我們把它叫做“語音自然度”。所謂的自然度,取決于當你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你能夠在多長時間内聽它而不會感覺受不了,比如你聽7分鐘就再也受不了這個聲音了,那麼用這個聲音驅動很多的東西,就全部不能超過7分鐘。三年前,我們通過很多技術的創新,實作了21分鐘的平均舒适時長的聲音。到此為止,用單點的技術突破、單點的科研突破都還可以做到。

但是再接下來,我們做了一個舒适時長達到31分鐘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沒法依靠單點突破完成了,它需要很多很多跨學科的技術。因為針對這種聲音,我們更多做的事情是在這個版本上開始還原人類的瑕疵、人類的不足、人類的那些不好的地方,其實會帶來更多的自然結果。

如果我們再把這些技術成果進一步工程化,我們可以做到用15分鐘的時間模拟出一個人可以說以假亂真的聲音,我們其實很謹慎,因為當人工智能這種技術在不停地向前突破,并且形成貫通的時候,新的名額可能會産生新的效果,但是也有可能産生很多新的問題。比如像這樣的聲音從此以後就很難去描述,我們說法律方面有7種證據,視聽資料是其中一種證據,那就很難再評價這個人的錄音是不是還具有法律意義上的證據價值,這是基礎科學研究轉入到應用的時候經常出現的新的情況,但是它的前提是你确實能夠貫通,你能提出新的名額。

像剛才這個聲音意味着我們已經需要再提出一些新的名額了,整個行業都需要新的名額。這個名額是誰提出的,誰就更有先發優勢,我們原來說一流企業做标準,現在一流企業做名額,這是非常具有先發優勢的。是以一個系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麼多年的中國在往系統性的方面發展,不再追求單點的一個技術的突破,就是用一個技術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用一種研發的方式去解決一種新藥的研制,而是盡可能用通用的方法解決一系列新藥的研制,或者用一個更通用的架構解決各種各樣藥物的研制,包括新藥,包括過去傳統的藥,包括整個的測試環節等等,這就是系統的重要性,它是美國曾經具有的,它是我們需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實際上有很多優勢,因為我們國家有特别好的縱深。我們有一線到六線的城市,我們有大量不同的資料,我們也有大量各種各樣應用的場景,這些場景化的應用再加上資料的輪轉就可以讓基礎科學研究不斷地在這個輪盤中間加速,然後再把它适用到不同的場景當中去,這是很重要的。

03 理念創新同樣重要

再一個就是理念的創新。之前整個世界對于對話系統,對于自然語言處理王冠上的寶石,大家的認識都是一緻的,它要麼像一個戰士一樣無所不能,要麼像愛因斯坦一樣無所不知,但是所有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面臨着哲學層面的困局,這就造成在此之前的對話人工智能其實都沒有很好的延展。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微軟的時候想做一個智能助理項目,是以我們去采訪了做得很好的人類助理,希望讓人工智能助理可以向人學習。我們設想了一種場景,給這個助理下達這樣一個指令:中午幫我訂一份漢堡包加薯條。我們一開始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一輪對話馬上就可以把這個東西訂了。再好一點,可以預判第二天的情況,因為你中午要開會,是以它直接就幫你預判并且給你訂了,這是很智能的。再進一步,你如果給它授權,它可以動用你的錢包,你就不用再跟它說什麼,它就直接幫你訂了,這是我們認為最智能的。

當我們跟人類助理去聊的時候,人類助理說不是這樣的,他很有可能會拒絕,他會說我不給你訂麥當勞,我們當時就很蒙,因為要疊代一個系統必須得確定這個系統完成任務得滿分,現在不完成任務就能得滿分,反而沒法疊代了。我們下意識以為,可能存在更高的智能要求,去達成更加基礎的目标,比如健康,健康難道不是比中午訂一份麥當勞更重要的任務嗎,顯然這個助理是更智能的,它還知道有健康的任務要完成。

然而這個人類助理反而嘲笑了我們,他說你們真的想多了,我就是要拒絕我老闆,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因為我要讓我這個合作夥伴知道我不是一個隻有手沒有腦子的人,我是一個有我自己的觀念、有我自己的思考、有我自己的觀點的這樣一個人。從此以後,當我跟他建立起很好的關系,不光是訂餐這些簡單的任務他會很信任我,以後很多其他的工作我們也能夠相處得很好。是以它不取決于任何一個單獨的任務應該怎樣去完成,而是更大範圍的事情怎麼去完成。

我想跟大家說的是,這種新的理念更多是從亞洲觀測到的,而不是從歐洲或者美國觀測到的。當你觀察到這個現象的時候,你就有一個機會引入這個新的理念,那麼當我們建立人工智能的對話系統時,它背後的核心理念就不再是完成當下這個任務,而是營造出人和人工智能的長久的關系。

我們通過在中國和日本大量的資料觀測到,這種長久的關關系可以堅持下來的,這種關系就被固定下來了。我們看美國很多的創新,殊不知這些創新在中國早就開始了。當我們做這種長久關切的時候,亞馬遜就在懸賞百萬美元,獎勵那些能讓它的智能助理Alexa跟人聊30分鐘的人;像Facebook曾經想要做賈維斯那樣的完成任務的機器人,那個項目已經被關閉了,現在做的項目叫做Facebook Blender,而它們對标的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其實很多創新理念層面來說,已經是由我們這邊來進行了。

如何确定這些理念是合理的,這個是咱們國家需要重視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學會包容各種各樣的思想。如果我們看《科學:無盡的前沿》這份報告誕生的時刻,我會看到在那個時候,任何一種理念的創新涉及到基礎科學研究的時候,在這個國家裡面都有非常大的包容度,它的研究人員在裡面也有非常好的包容度,它會去嘗試和辨識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對大量的架構和理念進行試錯,一個機構是不可以的,但是一個國家是可以的,是以我們現在特别需要百花齊放,也許有些機構賭錯了方向,但是科學整體的沃土不會賭錯方向,這是很關鍵的一件事情。我們這個時候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包容。

04 對于科學發展的一些建議

(一)中國團隊需要自信

我們要明确一件事,中國的團隊真的需要自信起來,中國的科研人員、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機構、中國的大衆确實需要自信,當然不是盲目自信。為什麼?第一,今天我們提要把基礎研究放在中國,由中國來推動全世界,這不是剛剛發生的事情,它其實已經發生很久了。第二,我們今天也确實擁有這樣的土壤,我們可以有單點技術的創新,也可以有系統性技術的創新,我們可以有名額性的,也可以有理念性的。而這些跟早先不一樣,其實已經在被全世界關注了,尤其已經被美國關注了,這是事實。我們需要避免更多地去看美國的創新,然後去複制它。大家知道在計算機包括網際網路這個領域,很長時間我們都是me too的模式,就是在矽谷有的東西,我們中國才會有,中國自己的創新我們不是特别關注,這個是不自信的,也許自信來得有點晚,但是是需要的。

(二)重視負樣本的作用

科學發展,尤其是基礎科研部分,重要的往往不光是它的正樣本,就是它的好的結果,它的不好的結果也是特别關鍵的。咱們國家有一個特别好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負樣本特别多,我們如果要做人工智能的規劃,或者做圖象識别視覺上面的東西,我們會拿到大量不好的案例。我們的自動駕駛在路上跑的時候,會得到大量不對的資料,中國的交通環境總體而言比較糟糕,這些都是負樣本,這些負樣本是很牛的。從其他角度來講,我們國家的醫生到美國去,咱們國家的醫生也是非常強的,因為美國沒有那麼多案例,一個醫生沒有那麼多的訓練機會,中國有,當然也包括失敗的訓練機會。是以這就有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就是我們需要共享負樣本,整個行業需要共享的不僅僅是科研成果,也需要共享失敗的案例,包括失敗的資料集。隻有這樣,這些基礎科學研究才會加速。

(三)科學普及是必要的

第三個很重要的事情也是這份報告提到的一件事情,就是科學是否應該對大衆進行普及。我自己認為這件事情從《科學:無盡的前沿》那兒,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啟發,這也是我很欽佩這個人的原因之一。一般大衆都會争論說,某一種科學技術是有用的,或者某一種科學技術是無用的,然後科學家會說你不要管它有沒有用,你讓我自己弄就行了,最好離我們遠一點,我們是象牙塔。這樣的問題在70年前也遇到了,但是這種象牙塔其實是在阻隔科學。因為确實需要一種向大衆普及科學的态度以及身體力行進行這樣的工作,才有可能使大衆保持對科學的熱情,它不僅能夠推動科學家不停地新陳代謝,它也能夠使科學向各個行業、各個具體細節的鍊條去延伸的時候,能夠暢通無阻。我們往往不願意告訴大家這些背後的事情,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他手上拿到的手機是他能接觸到的實實在在的創新,但是手機背後有着一個基礎科研的鍊條,這個鍊條涉及到了電子科學很多領域的進展,他都已經不再關注了,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大家這中間的鍊條。

我們今天能夠讨論科學發展,科學重心轉移,科學發展路徑這些問題,是幸運的一代,再早20年我們都沒有這個機會讨論。今天我們有機會在中國做科研,去嘗試把當年美國的優點傳承過來。正所謂面壁十年圖破壁,曆史的機遇已經來到了我們面前。唯有珍惜和奮鬥,才能不負這大好韶光。

小冰公司CEO李笛:中國企業如何打造科研的應許之地

書名:《科學:無盡的前沿》

定價:59.00 元

ISBN:9787521729597

作者:範内瓦·布什;拉什·D.霍爾特

出版時間:2021年5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内容簡介:

《科學:無盡的前沿》是美國科學政策的“開山之作”,使得美國迅速擺脫對于歐洲基礎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依賴,成就了美國今日的科技強國地位,也永久改變了人類科學發展的格局。是我們看懂美國科技政策的由來、科學發展的路徑以及其未來走向的重要著作。

《科學:無盡的前沿》系統解析了科學對于國家經濟與安全、社會福祉以及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着重提出要重視基礎科學研究,給予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研究自由,政府應撥款以資助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以及設立國家研究基金會等。這些理念和建議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常讀常新。

當下的中國和當時的美國狀況類似。我們的科學雖然發展迅速,但依然嚴重依賴國外的基礎性研究成果,在很多關鍵領域被核心技術卡住了脖子。透過《科學:無盡的前沿》研究美國科學大發展的原因,培育全民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加大對于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的投入,提升企業的科技實力和全球競争力,都具有無可比拟的現實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