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作者:履和文化吧

遙遠的夏代,從大禹接受舜帝禅讓開始,後來自己的兒子啟(夏啟)搞成家天下的格局,這就是夏朝。夏啟死後把帝位傳給大兒子太康。

太康是個纨绔子弟,被後窮國的後羿堵在國外,有人說太康流亡在外,有人說太康緊接着就被後羿除掉了。這一段曆史叫做“太康失國”。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夏代就這樣完結嗎?太康的弟弟們以仲康為首,大哭一場,數落大哥帝王的種種劣迹,這就是“失國”的原因呀。言下之意,人家後羿是代表人民的,代表正義的,都怪我大哥太康呀!

聽到仲康發聲,後羿怎麼想的呢?後羿本來是要稱帝的,但是民間反對聲音很大,當上去也不定是好事。倒不如扶植仲康做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于是仲康和後羿達成某些妥協。仲康順利回到國都,成為傀儡新帝。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傀儡仲康,倒是個有志氣的帝王。他繼承父祖基業,豈能任後羿染指?

對付後羿這幫壞蛋,他是一直尋找動手的機會,終于有一天發生了日食。這就是最佳時機,雖然暫時弄不掉後羿,但是能夠剪除後羿的主要黨羽也是大好事。畢竟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仲康的矛頭直指主管天象預測的羲和家族。

羲和家族,自軒轅黃帝時期就為皇家負責看天象,訂曆法。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觀測天象自古就是技術活。原來是蚩尤一黨的核心科技之一。軒轅黃帝戰蚩尤之後,仍然重用這些科學家。古代的科學不是靠學校傳播的,而主要靠父子相傳,是以天文、曆法始終壟斷在羲和家族手裡。

其他家族沒有研究嗎?确實沒有。一是家族壟斷,技術不外傳;二是象天文、問蔔這類知識直接由國家層面操控,除去國家制定的人和家族可以研究,其他人不得研究。這些技術是高度神聖的。

即使這樣,仲康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幹掉他。清楚羲和家族的賊首,剩下的事再行安排。顧不了許多,仲康派胤國國君領兵,号為“胤征”。《尚書》以同樣的标題記載了這次出征的誓詞。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為什麼要征伐羲和家族?自然不能說他“追随後羿幹壞事”。目前的仲康還不敢這麼說。那麼,怎樣才能給羲和論定一個死罪呢?古人的認知是今天難以想象的。

羲和的罪名是“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羲和渎職,隻顧自己喝酒作樂,對于日食這樣大的天象都沒有察覺,更别說報告給仲康了。

單純的渎職算不得死罪,死罪在于他的失職涉及到日食這麼大的天象,而這種天象對于古人具有非凡的意義。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胤征》雲:“聖王谟訓,明征定保。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後惟明明······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依據先王有祖訓:天象正常,說明君德足以格天。一旦遇到天象異常,帝王就應該增修其德,認真檢討,謹慎行事。輔弼大臣應該幫助君王恢複理政之常法,群臣百官要更加兢兢業業。這是古代帝王對于天象的認識。

适逢日食異象,正是君主所當戒備檢討的緊要當口。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羲和不奏聞,則是蔑視和丢棄祖宗大法,不肯修輔君之責,豈不是死罪?

在讨伐大軍出征前,首舉先王訓令,以明事君之大義,仲康計謀确有可取之處。“《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

在日食觀測上失誤,自古就是殺無赦的。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誰不知道處理羲和是怎麼回事?但是仲康找到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羲和自然死有餘辜。後羿也不得馬上施以援手,隻得眼巴巴看着羲和消亡。

仲康大張旗鼓地追究此事,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是誰擋住了太陽的光芒呢?

太陽是帝王的象征。日食為君弱臣強之象,羲和不以奏聞,直欲夏王不知有天戒,而疏忽于逆臣之防,還有什麼比蒙蔽君上更可惡的呢?

這就是仲康的小心機,勢力尚弱,後羿不能速除,姑且拿“日食”說事。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仔細閱讀《尚書》,我不免為仲康的計謀擔憂,曆來擒賊擒王,仲康自鳴得意的剪除羽翼的戰法真的可用嗎?事實告訴我們,他殺得了羲和,卻給驚動了後羿。後羿很幹脆地拿掉仲康。有想法的仲康最終敗給了有實力的後羿。

漢朝之後,曆代學者中都有另外一種解讀。

一部分漢學家認為羲和并非後羿的羽翼,而是夏朝忠實粉絲。之是以發生征伐羲和家族的戰争,完全由于後羿掌控局面,後羿為了登帝位、奪天下,故而操控傀儡仲康,仲康不得已才違心地頒布号令消滅了羲和。是以随着羲和的死去,仲康也完蛋了。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孰是孰非,我甯願相信羲和是後羿的羽翼。

理由有三:

其一,孔子時代資料更全,離胤征年代更近。在孔子的論述裡,沒有明顯的質疑。換言之,孔子也認為胤征是仲康的意願。

其二,從文章的前後語氣來看,《尚書·胤征》通篇沒有閃爍其詞。“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文章樹立仲康的大旗,突出仲康的意志。

其三,假如此事由後羿操控,并且是為了後羿将來稱帝,文中必有對于後羿的褒揚,後者幹脆由威武的後羿出征讨伐。胤征過程中,顯然沒有後羿的影子。

仲康,夏代第4任帝王丨幹成一件事,征服一個部族,留下一樁懸案

綜合分析,仲康有幾點勝于太康,他有恢複王權的理想,能強化官員的治理,名義上反對逸豫。

還有一點,被後世儒家所傳唱。“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污俗,鹹與惟新。”

其一,不過分追究從犯;其二,力求改變舊的習俗。天子體天之心,以好生為德,不可過于殺戮。

儒家于此處着落“仁愛”二字。

此時最要寬嚴相濟。打擊面不宜過寬,不是還有後羿這般大惡都沒有處理嘛。突出打擊羲和,實為打擊後羿的黨羽,明眼人一看便知。羲和并不是首惡,卻在劫難逃。

#聊聊戰争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