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經專訪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曹健:多元辦醫格局正加快形成 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就醫需求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專訪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曹健:多元辦醫格局正加快形成 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就醫需求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40年間,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下,許多社會資本湧向醫療市場,在滿足人民群衆的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就醫需求的道路上前進。

從1984年的第一家民營醫院誕生,到目前民營醫院數量已超2萬家,其中,一批專業的民營醫療機構正加快成長。

例如,中國第一家綜合外資醫院和睦家,憑借高品質醫療服務在20年間成為在華規模最大的外資醫療機構。再如,2015年開業營運的海南省惡性良性腫瘤醫院,以非營利民營醫院的身份,填補了海南惡性良性腫瘤專科醫院的空白。

在看到社會辦醫快速發展的同時,目前社會辦醫良莠不齊的情況也不容忽視。一些民營醫院在人才、技術、老百姓信任度方面還存在諸多欠缺,這也需要繼續堅定不移地通過改革去完善。

而一些值得探讨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辦醫經曆了怎樣的發展過程、與公立醫院又有怎樣的分工,該如何解決民營醫院目前存在問題,又應如何抓住機遇促進改革發展?對于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服務指數研究所所長、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副秘書長曹健。

NBD:改革開放40年,社會辦醫經曆了怎樣的改變與發展,有怎樣的政策支援?

曹健:政策層面,要追溯到1980年,原衛生部頒布《關于允許個體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提出了可允許個人申請開業的三種情況。此後,1985年,國務院準許了原衛生部《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對個體開業行醫作出具體政策規定。1989年,《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允許有條件的機關和醫療衛生人員從事有償業餘服務。在這個階段,社會上開始出現大量個人診所形式的辦醫機構。

1990年~2008年,社會辦醫進入提倡發展階段。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首次将社會辦醫定位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補充力量。此後,2002年提出了企業醫院社會化改革的途徑,鼓勵部分原企業醫院改制為民辦醫院,中石油、中石化系統的很多醫院都是2002年之後剝離出來的。當時,社會上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2009年之後的新醫改。

2009年至今,則進入戰略扶持階段,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開啟了新醫改的序幕。近年來有關社會辦醫的政策性檔案非常多,如: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于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等。

在政策支援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醫院數量上是有驚人變化的。中國在1984年有了第一家民營醫院,到2018年9月末,民營醫院數量已突破2萬家,占比全國醫院總數量的2/3。

NBD:您如何看待社會辦醫和公立醫院之間的分工?社會辦醫的重要性展現在哪?

曹健:大衆對醫療衛生服務資源需求量的提高,僅依靠公立醫院已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必須開放市場,鼓勵社會辦醫。目前,多元辦醫格局正加快形成,以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供給滿足市場需求。鼓勵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服務,是深化醫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必然要求,是繁榮壯大健康産業、釋放内需潛力、推動經濟轉型更新的重要舉措,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多元辦醫格局。包括優先支援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作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要求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壘等,都是給了社會辦醫很大信心。

目前政策中設立的一些目标,也展現出政府對社會辦醫重視及期望。例如,《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顯示,全國的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到2020年的指導性目标是6張,其中,對公立醫院的指導性目标是每千人床位3.3張,社會辦醫的指導性目标是每千人床位1.5張,而2013年社會辦醫當時情況是每千人床位僅0.52張,

這一指導性目标的設定,展現了國家對社會辦醫的重視,并為其發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NBD: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國目前高水準、高技術含量、有影響力的大型民營醫療機構還不多。針對這一情況,您覺得還應該如何促進社會辦醫水準的提升?

曹健:目前,阻礙社會辦醫發展最大問題,在于人才的缺乏。既有民營醫院本身實力還不強,對人才吸引力不夠,無法給優秀醫生提供更好發展平台的原因,也有公立醫院人才架構機制以及職稱評定、公立醫院編制等因素對人才自由流動形成的一定阻礙。是以,還需要進一步促進醫生多點執業的加快落實,打破目前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所産生的障礙。

在多點執業促進優質醫生流動的同時,民營醫院還要加強自身對人才的培養,提高醫生治療水準,打鐵還需自身硬。目前一些民營醫院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願意花大量的資金投廣告,卻忽視了對人才的投入。

并且,世界上多數私立醫院發達的國家都以發展非營利性醫院為主,我國政府也在鼓勵非營利性民營醫院發展,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社會資本所舉辦的醫療機構注冊為非營利性醫院,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更好地回饋社會,而是意在“合法”地規避各項稅費及實作利潤轉移。

是以,應重視區分“真非營利性”與“僞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監管上進行分類監管。目前我國非營利性醫院釋出社會責任報告還是鳳毛麟角,我們還需要加快建立推動非營利性醫院社會責任報告的強制披露機制。

NBD: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您認為社會辦醫還應抓住哪些機遇?

曹健:過去幾十年,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是主要定位在疾病治療上,對預防、康複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醫療服務關注不夠。是以,在全生命周期服務這個領域上,實際上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民營醫院相對更靈活,應該瞄準這一方向發力。

此外,社會辦醫還應利用網際網路的手段,來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影響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