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破空,一個開始改變,努力提升自己,傳播“破空精神”的作者。歡迎點選右上方按鈕關注我,以便長期為您提供資訊支援。原創不易,請勿盜用,侵權必究!謝謝!
本文是《破空》的第17篇,讀書分享系列的第4(下)期。正文共計5309字,預計閱讀用時10分鐘,幹貨分享,建議認真閱讀,定有所獲。
注:主人公就是陳博士。

陳博士很快找到了知識拯救和造福生命,而絕不能用作軍事用途的研究:預報龍卷風。
高波與軍方聯系,将空泡光學探測技術轉為民用。探測大氣擾動所需要的精度遠小于探測空泡,是以探測的範圍擴大了一個數量級。專業領域将圖像識别出來的可能生産龍卷風的擾動稱為“卵”。
研究球狀閃電的經曆讓在流體和氣體動力學方面很快就建立了數學模型,軟體部分很快完成。而且在廣東省試驗這個系統,提供世道十五分鐘的預警,成功預報了幾次龍卷風。
一年過去了,陳博士參加了四年一度的世界氣象大會,引起了氣象學界的注目。
在分會場國際熱帶氣旋學術研讨會中,來到了北美俄克拉荷馬洲的一個軍事基地,他們展示了用飛彈攜帶油氣燃燒彈精确打擊“卵”,成功消滅龍卷風。
羅斯博士表示這套“龍卷風獵殺者”系統關鍵技術就是陳博士的大氣光學探測系統,表示敬意。
在第二天的授予陳博士“榮譽市民”的稱号活動中,獻花的金發少女告訴陳博士他的父母死于龍卷風。陳博士對能預警龍卷風感到幸福,擺脫了球狀閃電的陰影。
羅斯博士期間問陳博士:“有些犁也可以鑄成劍,武器研究者,在履行責任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帶來的自責和失落。”
陳博士戒備起來,不知道羅斯是否知道他之前的工作。後來知道,他說的話和陳博士無關。
陳博士回國後十天,戰争爆發了。
這天,陳博士在接到一個軍方電話去開會。
陳博士本以為是球狀閃電的相關研究,到了後發現大多是海軍方面的人員。
一個海軍大校給陳博士放了一段錄像。“珠峰号”航母戰鬥群在海上遭遇大批巡航飛彈襲擊。但這四十多枚飛彈都在航母防禦圈之外,五百到一千米的高空自爆了,每個彈頭都擴散出大量白色粉末。
陳博士一種可怕的預感湧上心頭,快讓艦隊撤出那個區域。大校告訴陳博士,這是錄像,是昨天發生的事情了。
敵人反其道行之,将之前的“龍卷風獵殺者”系統,改成了龍卷風催化系統。海上生成了三個F7級的龍卷風。珠峰号艦隊全軍覆沒。其中一個龍卷風行進了二百多公裡才消失,抹平了島上的一個漁村。
軍方并不追責的,陳博士表示這種武器是可以防禦的,用飛彈發射油氣彈就可以消除,還有更迅捷高效的方法,用大功率微波或者雷射加熱下沉冷空氣來消滅“卵”。
喪失了航母戰鬥群,隻能進行近海防禦了。
陳博士回來後,萬念俱灰,本來認為絕對不會被武器化的研究,反而被敵人先使用了,有些了解了林雲。
想要聯系球狀閃電基地,沒有消息,甚至連林将軍的電話都不通。
陳博士隻好回雷電研究所,研究大功率微波消除龍卷風系統。
戰争拖延下去,人們逐漸适應。
陳博士在同雷電所和軍方研究艦載高能微波發射器,和大氣光學探測系統一起,能有效防禦龍卷風。
突然一陣奇怪的聲音,由遠及近,噼啪聲四起。發現所有的CPU、記憶體條等全都消失了,就連上衣口袋的手機也冒出一股白煙。
接着停電了。
陳博士第一感覺是遭到了以晶片為目标的球狀閃電的襲擊,很擔心敵人也會使用球狀閃電武器。但這麼大範圍的晶片燒毀,需要球狀閃電很多,陳博士對球狀閃電很熟悉,是以很肯定附近沒有球狀閃電出現。
後來了解到,晶片破壞區是以西北某地為圓心,半徑以前三百公裡,波及三分之一國土。陳博士所在的城市處于波及區域的邊緣。
得出結論,這場打擊至少不是敵人發起的,但是可以肯定和球狀閃電有關。
一個寒冷的秋雨晚上,丁儀來找陳博士。
丁儀講了陳博士離開球狀閃電研究所之後發生的事情。
戰争爆發後,球狀閃電武器仍沒有得到重視。林雲多次找父親請戰,但都被拒絕。林将軍表示單開一兩件新式武器赢得整場戰争的想法是幼稚的。丁儀也不了解。
後來,在對敵近海航母的試探性攻擊中,晨光部隊接到了指令。
因為雷球機槍需要在視距範圍内才能打擊,多次讨論決定靠敵人對漁船的忽視,在五十艘漁船上搭載雷球機槍,對預計經過的航母編隊進行打擊,破壞晶片,然後陸基飛彈攻擊敵人航母編隊。
敵人先派遣潛艇偵查漁船,确認沒有威脅後,用直升機扔下聲呐浮标,探測是否有潛艇。
敵人進入預定位置,雷球機槍的目标是巡洋艦和驅逐艦。一道道球狀閃電以各艘漁船為中心點,呈扇形發射,形成了一張網住艦隊的巨網。
預計的輝煌時刻卻沒有到來,敵人的艦隊竟然都安裝了屏蔽磁場,球狀閃電失去了作用。
康明下指令,停止射擊,銷毀武器。四十二艘漁船被擊沉,隻有八艘被俘虜。
敵人怎麼知道球狀閃電武器的存在,并有相應的防禦系統,到現在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當時靶場試驗的觀察者,也可能是那次核電廠行動被猜測了資訊。
林雲很失落,她想用漁船接近敵人,然後用球狀閃電燒掉自己,變成量子戰士,在内部摧毀航母。
丁儀指出,這個是機率雲,成功的機率非常低。
陳博士想打電話給林将軍說明此事,但丁儀說沒用了,說後面的事情更加讓人想象不到。
這次失敗後,球狀閃電的研究和部署就都停止了。這是張彬去世了,遵照他的遺願,用球狀閃電為他火化。
同樣張彬遺願在墓碑上除了名字和生卒日期外,什麼都不寫。可現在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小字(方式和計算公式)。它們在變淡,慢慢消失。
丁儀仔細逐行閱讀,在小字都消失後,還發現一行非量子态的娟秀的字-“彬,引起F的速度隻有426.831米/秒,我好怕。”,這是鄭敏的字。
丁儀知道了這是一個關于宏原子的數學模型,大部分他都推導出來了,卡着的幾點,讓她點通了。
通過這個模型,就可以定位到宏原子核了,有肉眼也能看到,它是一個根弦。長度和宏電子在一個尺度級别,大約在一到兩米之間,粗細上面卻是沒有大小的奇點。光線在它附近同樣會發生彎曲。
于是,基地開始捕獲原子核。
現在知道,球狀閃電的複雜軌迹,原來是宏電子的不斷量子躍遷,隻不過在我們的視覺中它的運動是連接配接的而已。
發現第一根弦時,它存處于靜止狀态,不停地彎曲扭動着,以後,實體學中多了一個詩意的名詞:弦舞。它與我們世界的實體物質不發生任何作用。丁儀卻認為弦很恐怖。
丁儀要求把捕獲的兩個宏原子核所用的電磁線圈保持距離,在林雲的追問下,說出原因。根據鄭敏給的資料,當相對速度達到F的速度時,兩個宏原子會纏繞在一起,産生宏聚變。根據理論預測,宏聚變釋放的能量至少是球狀閃電的十萬倍,而且也有目标選擇性。
林雲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研究武器,丁儀雖然也想看到宏聚變,但是一些基本的責任,要求他盡量控制,想要同上級上司直接談。
在向上級遞交了研究報告後,宏聚變立刻得到重視。
研究基地遷移到西北某地。遷移完成時,已經捕獲了近三百根弦。大多是輕原子核。宏宇宙和我們的宇宙類似,也是輕元素豐富度最高。
丁儀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關于弦問題的重要會議中,明确了宏原子特有的弦狀結構,使得其融合比較容易,而且因為其能量釋放的選擇性,影響範圍将會很大。
球狀閃電研究基地,宏聚變試驗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第二天上午,一個特别上司小組抵達,全面接管基地的工作。人們以為這是即将宏聚變試驗的信号。事實卻并非如此。
林雲的博士生導師杜将軍宣布,從來沒有進行宏聚變試驗的計劃,之是以準備是預防萬一的一種措施。封存試驗裝置,宏原子的研究嚴格限制在理論範圍,球狀閃電的研究人員立刻撤離基地。
林雲堅決反對,杜将軍指出,不要認為靠某一件新武器就可以赢得戰争。同時也轉達林将軍的意思,将林雲調離球狀閃電項目組,會後立即乘直升機離開基地。
林雲卻借口拿私人用品,去了“橋”(弦電磁加速導軌)那裡。
會後,杜将軍告訴許大校,宏電子的研究仍可以繼續,比如上級現在就對純耗散型球狀閃電很感興趣。許大校不解,目前認為春耗散型是最無用的。杜将軍說一份報告曾說明,純耗散型激發後,可以緩慢地釋放電磁輻射,在我軍的電子戰雙盲戰略很重要。它作為幹擾源很難被摧毀。這個想法是林雲提出來的。
幾聲槍響,負責監視林雲的中将跑出來,告訴大家林雲在内的六個人想要強行進行宏聚變試驗。
徐大校勸說一點用也沒有,林雲用雷球機槍警告。
杜将軍請示林将軍說明情況後,被解職,電話給到石劍大校,簡潔而果斷的指令:摧毀核聚變點。
石大校立即聯系戰術飛彈陣地,三分鐘後,精确打擊到達。
就在人們看到飛彈之時,林雲完成了宏聚變。
宏聚變是無聲的,仿佛一個藍色的太陽,和丁儀語言的距離一樣,半徑到達二百米後停止了膨脹。距離之内,一起毀滅;距離之外,能量選擇。最大狀态維持了約半分鐘。
奇觀出現了,晶片等等處于機率雲當中,人們的觀察才能抑制雲的膨脹。
聲音打破了甯靜。周圍晶片統統損毀。來襲的飛彈也因内部晶片被毀而下墜爆炸。
之後,又恢複甯靜。藍太陽急劇縮小,消失了。
能量圈擴散了一千多公裡,将三分之一的國土拉回到農業時代。
陳博士表示不想再聽丁儀講下去了,但丁儀告訴他還有關于林雲的事情。
宏聚變後的第三天,林将軍來到了宏聚變點。
林雲忽然出現了。
林将軍和林雲回憶了林雲的成長史。林雲母親犧牲後,林雲對武器的偏執讓林将軍擔心,就在以後的工作中也帶着林雲。野戰部隊的軍官大多也沒有帶過孩子,看到武器能把小林雲逗高興,林雲就從手槍到沖鋒槍,以緻後來接觸更多重型武器。
看到十二歲的小女孩在沙灘上用機槍打靶,林将軍吓壞了。以後即使影響工作也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林雲,并且帶林雲涉獵音樂、藝術和文學。但小林雲對武器的迷戀上升到了美學和哲學高度。
林将軍問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時,林雲講述了一件對她影響很深的事情。
高中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在林雲讀博士時,在以為武器論壇上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士。她是生物工程專業,對新概念武器總體理論看法很深刻,和林雲很談得來。建立了長期的聯系。為了球狀閃電和陳博士去西伯利亞路過莫斯科時去見了她,卻發現當時殺死母親的攻擊蜂竟然是她們研制的。林雲傷心地離開她。
後來收到她的一封郵件,她不知道哪裡傷害了林雲,幾天徹夜難眠,但可以肯定和蜂類武器有關,她想銷毀僅有的攻擊蜂胚胎細胞,但最後時刻又停止了,因為這是幾十億盧布的投資,是人民的心血。以後不再聯系了,但最後一個警告:要想這些可怕的東西不落到自己的同胞和親人身上,就要搶在敵人或潛在敵人前面造出來。
林将軍說事情已經發生了,現在能做的就是各自承擔責任。這時,量子态的林雲消失了。
林中分出兩條路,但我們選擇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條,從此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丁儀講完了這些事情,天已經大亮。
陳博士認為他講林雲的事情是編的用來安慰我的,畢竟量子态的林雲被觀察了這麼久才坍縮。丁儀告訴陳博士量子态的有意識的個體能進行自我觀察,而這種觀察可以抵消其他的觀察者。至于這種觀察是如何進行的,還無法想象。
随着時間的推移,量子态的林雲發生衰減,毀滅态大于存在态。但不管機率多小,就像希望,它還是存在的。
窗外傳來喧鬧聲,丁儀提議拿着酒一塊下樓。剛下樓就遇到高波,戰争結束了。敵軍聯盟紛紛宣布單方面停火。
丁儀說宏聚變造成的晶片大毀滅吓住了敵人,因為它有能力将全時間暫時拉回到農業時代。
陳博士也加入慶祝隊伍,人們互相擁抱,陳博士忽然發現擁抱的一位女性竟是戴琳。
兩個月後,陳博士和戴琳結婚了。
戰後,單身的人們紛紛組建家庭,人們對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珍惜了很多。
一年後,陳博士有了一個孩子。
期間,當年SETI尋找外星文明項目的主任諾頓•帕克來訪。
球狀閃電的秘密已經公開,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應用,比如燒掉病人體内的癌細胞而不傷及其他。
帕克發現,在三十五次礦井試驗中,有兩次是人類和人造觀測裝置觀察者不存在時,球狀閃電讓處于坍縮态。進而猜測有外星強觀察者,而且它們的觀察可以穿透地層。(可能是作者在鋪墊《三體》中的質子)。
一個深秋之夜,陳博士忽然聞到了一陣清香。陳博士知道是林雲,猛地睜開眼,書桌上的花瓶中出現了一朵藍色玫瑰,但在陳博士看到它的瞬間就消失了。陳博士知道它就在那裡。以後陳博士再也沒有見過那朵藍色玫瑰。
丁儀說過,從量子角度來講,人的死亡過程就是一個從強觀察者變為弱觀察者,再變為非觀察者的過程。陳博士想到當走到人生盡頭,變成弱觀察者時,有機會再看到那朵量子玫瑰。
大劉在1981年夏天在河北邯鄲市的一次大雷雨中親眼見到球狀閃電。
同一年,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與拉瑪相會》在國内出版。這兩本書确立了大劉的科幻理念。
克拉克改變了大劉對科幻的看法: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創造一個想象中的事物,并且在過去和現在都不存在,未來也不太可能存在。想象中的創造物碰巧變成現實的話,科幻的魅力反而減少了。
中國科幻創造自己世界的欲望沒有那麼強,更多的是故事。
創造一個在所有細節都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是十分困難的。需要深刻的思想,宏觀和微觀上強勁有力的想象力和造物主的氣魄。寫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退而求其次,先創造一個東西。
球狀閃電完全不是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但這部小說是最有趣最浪漫的一種想象。
雖然我做的是内容簡介,但我主張大家多去閱讀原著作品,再完美的簡介也無法描述全書的所有細節,而這些細節或者情節,也是原著的魅力所在。
全文是用陳博士的第一視角來書寫的,為了友善大家了解,我就直接用陳博士代替了“我”。
1、 細節描述很多;
2、 沒有廢話,很多地方都是伏筆或者鋪墊,經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3、 情節緊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讀了很久。
4、 就像大劉在後記中說的一樣,這是最有趣最浪漫的一種想象。
因涉及内容廣泛,目标任重道遠,自我能力有限,若有确定性錯誤,歡迎大家留言指正,我定當學習、研究并且改正,提升,特此感謝!
志同道合的朋友,歡迎點贊,仔細閱讀,轉發以及有效的互動評論,謝謝!
PS:創作不易,請勿盜用,侵權必究!謝謝!
作者:破空,一個開始改變,努力提升自己,傳播“破空精神”的作者。“破空精神”-破除自卑、破除自大、破除偏見、破除偏激、破除懶惰、破除瓶頸、破除懦弱;突破認知;空杯心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