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張懷水
日前,海底撈突然宣布将實施“啄木鳥計劃”,對經營不達預期的約300家門店進行停業整合,同時還公布了一系列舉措。消息一出,立即蹿上微網誌熱搜榜首。
曾經一座難求的“國民火鍋”,如今為何走到了大面積關停的窘境?
公開資料顯示,2019及2020年全年,海底撈分别新開門店308家、544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截至2021年6月底,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達1597家。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比較嚴重的2020年,海底撈仍然選擇逆勢極速擴張。由此帶來的是翻台率大幅下降,業績不達标,部分門店遇冷。在這種情況下,或許隻有斷尾求生,關閉部門績效不佳的門店,才能有助于提質增效。
2020年,海底撈營收同比增長7.8%,全年淨利潤卻同比下降了86.8%。而在2021年中期業績報告中,海底撈的經營依舊沒有達到管理層預期。此次宣布的關店數量,更是接近海底撈總門店總量的19%。
由此可見,在目前環境下,用規模擴張來赢得市場并試圖降低單店成本的思路不一定奏效。反觀海底撈此前之是以能夠取得成功并成為國内火鍋界的黑馬,關鍵在于其主打優質服務的特色,以及相對舒适的用餐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說,關停業績未能達标的門店,的确有助于海底撈快速回血,在用餐服務、用餐體驗和菜品品質上作進一步的提升,将自身的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
在資訊碎片化時代,消費者不斷被填充新的訊息,很難對一件商品保持長久的消費激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像呷哺呷哺推出奶茶産品等成為業界廣泛讨論的案例。大品牌如何拓展自身的産品線及業務領域,甚至與不同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同時在轉型更新中孵化新的品牌,或許是目前海底撈應該審慎思考的課題。
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入駐網際網路電商平台能幫助企業更充分地關注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海底撈近年來也在嘗試融入線上電商平台。比如海底撈APP電商商城就推出了适合線上銷售的産品,包括食材類、零食類、休閑類的産品以及周邊文化産品等。但與此同時,也要理性面對網友配送費高、快餐較少等意見。
海底撈的急速擴張之路猶如一場馬拉松,如果跑得太快,反而容易亂了步伐。停下來把鞋帶系緊,擡頭看一看前方的道路,或許才能走得更遠。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