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仁之道——優秀企業家張學仁和他的三胞公司(29)

作者:邯鄲趙金海

仁之道——優秀企業家張學仁和他的三胞公司(29)

汗水揮灑躍峰渠(上)

河南有個紅旗渠,河北有個躍峰渠。這兩個管道都是取的漳河水。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河南人開始在漳河南岸山裡邊修建紅旗渠的前後,漳河北岸的河北邯鄲經過勘查設計,也編制了《邯鄲地區躍峰渠總體規劃》,計劃上馬建設躍峰渠,由于種種原因,工程擱置了下來。

10多年以後的1975 年,河南人靠自己更生,艱苦奮鬥,早已建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幹旱的林州山區引來了漳河水。河南能建紅旗渠,我們也能修成躍峰渠。這一年,邯鄲不再“紙上談兵”,要動工修建躍峰渠,10 萬民工上太行,遇山鑿洞,逢水架橋,曆經 3 年苦戰,終于修建成了一條可與紅旗渠媲美的人間天河。

躍峰渠飛越太行山的群山峻嶺,自西向東,綿延 100 多公裡。可澆灌涉縣、峰峰礦區、磁縣、武安、邯鄲縣 644.44 萬畝土地,解決了 46 個鄉鎮、325 個村莊、70 多萬人口的飲水困難。每年平均跨流域向邯鄲市區輸水 1.2 億立方米,有力地保證了邯鋼、馬頭電廠等國家重點企業用水,在一定程度上對邯鄲經濟起着“生命線”的作用。

由于受當時生産力的限制,躍峰渠工程主要靠人力作業,靠車拉人擔的“人海戰術”,工地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釺錘铿锵。開山人自硝煙中出,鑿岩人在峭壁上飛。民工創作的一首戰地詩歌寫道:“蓋着天,鋪着地,小米野菜多調劑。飛沙撲來粉搽面,北風吹來當電扇。為引清漳生命水,太行兒女不怕難。”火紅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表現出人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修建躍峰渠,石方工程多,山裡出石匠,賈璧公社是磁縣石匠最多的地方,躍峰渠受益也多,理所當然應該為建設躍峰渠多擔擔子。賈壁公社所分的任務是全縣距離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工段,全是在懸崖峭壁上,斷山造基,然後用水泥石塊壘砌的硬工程。

賈壁公社負責的 1.6公裡長的的渠段中,有 5 個跨溝渡槽,全在涉縣境内。主要工段環繞漳河上遊一個叫西嶺口的小山村,西連躍峰渠最大的跨河大渡槽——牛角墳渡槽,東接一個名叫馬鞍撅的小山崗。

由于工程極其艱巨,賈璧工地開工後進度緩慢,工程品質差強人意,在磁縣躍峰渠工程指揮部組織的幾次聯合檢查中,各項綜合工程名額多是倒數第一,縣裡多次批評賈璧公社,要求賈壁公社加強上司,加快工程進度。

1975年秋,蔺書記調走了,新調來的公社書記也是一位老同志,做上司工作時間比較長,他來到賈壁公社工作一段時間後,通過實際工作,對張學仁的工作熱情和能力非常認可,對張學仁的工作積極支援、鼓勵,盡量他給他多壓擔子。這位新書記也有了一把年歲,身體也欠佳,經常患病休息,他常把把公社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張學仁主持。

官場有句話:幹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打小報告的。這段時期,全國抓整頓工作,張學仁和公社其他同志一起,也積極抓好整頓,解決問題,促進工作,認真辦好了包括落實政策在内的幾件實事,多次受到縣委的表揚和老百姓的稱贊。在整頓工作中,公社個别工作狀态不好的幹部受到了批評,心裡不滿意,暗地裡向書記打張學仁的小報告,書記對張學仁有了看法。

1976年1月,在公社黨委會上,書記提議讓張學仁帶隊前往躍峰渠工地。張學仁深知這個擔子的份量,但此時也是隻能進,不能退,他那不服輸的脾氣又上來了,他一定要反敗為勝,勇奪第一。

黨委會後,老書記就回家養病去了,張學仁連續兩次召開黨委會研究如何完成修渠工程任務問題。他誠懇地對幾位黨委成員說:“這次躍峰渠工程的成敗,全憑諸位鼎力相助。後方支援上不去,前方肯定打敗仗。”幾位副書記、副主任紛紛出謀劃策,進行詳細分工,都表示堅決支援打勝這一仗。

張學仁到躍峰渠工地後,遇上時任縣委書記王玉璋到工地檢查工作。王玉璋見到他後高興地說:“學仁,你來得正好,縣指揮部正打算要抽你來,你要拿出在煤礦采煤的勁頭來修躍峰渠。”

老上司王書記是自己人生路上知遇之人,幫自己平反了冤假錯案,如今又走上了上司崗位,上司還記着自己,這樣地信任自己,一定不能辜負上司的希望,修好躍峰渠。張學仁信心十足,決心在躍峰渠這個戰場上大幹一番。

2021年6月14日

仁之道——優秀企業家張學仁和他的三胞公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