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作者|程怡 楊知潮

編輯|秦安娜

微信公衆号: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很難想象,知乎最狼性的業務決定,竟然是要賣貨。

從今年7月份做“知乎知物”的自營品類,到雙十一上線自營電商業務,連半年的時間都不到,知乎就搭建了涵蓋7個品類、近千款商品的自營電商雛形。

它設定在首頁第四欄的“11.11”頻道,以“秒殺專區”的形式呈現,策劃的主題是“知友福利站”。不過,知乎雙十一推出的秒殺專區,産品數量少,知名産品顯得更稀缺。

據不完全統計,手機品類中,知乎自營僅有IQOO、榮耀X20、榮耀50、Magic3五款手機和它們的Pro 或SE衍生版本。連手機頂流iPhone13都沒有,選品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到筆記本電腦品類,可以選擇的餘地更小了,僅有聯想一個品牌,且隻有兩款型号。其他品類,像是數位品類(耳機、音箱、錄音筆),約有不到200個SKU。文娛品類同樣走精簡路線,約有40個SKU。

價格上,盡管知乎答主走“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的路線,但知乎“11.11”的商品價格比較親民。人氣商品中有諸如9.9元零食,9.9元紙巾等平價商品。

這些商品中熟知的品牌不多,像是“優點”牌蛋糕、“京亨”牌衛生紙和洗臉巾,稱不上主流消費品牌,在淘寶、京東上的銷量不超過500,甚至後者銷量為0。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知乎自營的“11.11”産品,從氣質和選品,既不太精英,又不太福利。卻算得上知乎近幾年,最主動嘗試的業務,從知乎好物到自營電商,從種草到購物,商業模式進行了閉環延伸。幾年前推出的知識付費、短視訊業務,要有這等決斷和行動力,知乎的季度收入,應該不會是6.4億元的規模。

至于自營産品賣的好不好,咱也不知道,知乎不顯示銷量,也沒有使用者的購買評價。或許,知乎的自營電商,就像網易的未央豬肉,成為員工“工資回收計劃”的一部分,号召内部員工購買自家産品。

同知乎在電商業務大踏步的嘗試相比,知乎自營的上線卻十分低調,僅在知乎平台由知乎官方賬号“知乎好物”釋出了一條預熱。該預熱文章的關注人數寥寥,僅有6條評論。知乎平台也僅有幾條相關讨論,關注數均不超過3人,幾乎是零熱度。三位電商行業從業者也告訴略大參考,從來不知道知乎有自營商品。

知乎自營的入口埋的也較深。有網友表示,不知道如何進入知乎自營商店。事實上,知乎自營并不算一個真正的線上商城,它的形态仍停留于知乎雙11會場中的一個“秒殺專區”。

内容平台商業變現做不好怎麼辦?

去拿阿裡的投資,然後,它們就會知道,内容産生的流量是要進行帶貨變現的。

早年間,微網誌拿了阿裡的投資後,一手娛樂,一手網紅,流量、變現兩手抓,股價也曾扶搖直上大半年。

知乎或許想要複制微網誌的路子,将内容産生的價值,導向電商平台。

2019年,知乎推出了知乎好物,簡而言之就是創作者可以在文章内插入商品連結,如果使用者完成購買,創作者會獲得傭金。過去一年,不少知乎大V的賬号下都多了一個“商品櫥窗”的闆塊,點選就能跳轉到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購買商品,類似導購平台做引流,賺的是傭金。

在知乎上使用場景最廣的還是内容帶貨,像是今年雙十一,知乎推出了“這是一份11.11的購物清單”,圍繞吃、住、休閑、美等方向推出了好物100榜單,目前有近3.8億次浏覽,連知乎創始人周源都給這份清單點贊。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雖然,知乎帶貨很積極,但一直沒有能打的名人,最出名的藍大仙人,一篇文章帶貨5000萬GMV,距離薇娅、李佳琦等帶貨紅人仍有遙遠的距離。

帶貨已經成為了知乎僅次于廣告的第二大業務,2021年Q2,包括線上教育、電商的商業内容解決方案和其他業務,收入2.07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達32.5%。

今年618,知乎的宣傳口徑是,618期間,知友以“回答”為載體的近200萬家店鋪開門營業,這些店鋪帶來的訂單量同比增長124%,GMV同比增長125%。

一家内容平台,在拿到阿裡、京東等電商平台的融資後,怎麼可能不走上帶貨之路呢?

或許是帶貨業務小有成果,知乎開始整合電商供應鍊。

今年下半年,知乎的導購生意,有了疊代。此前的好物推薦中,商品連結均導向京東和淘寶等外部電商平台。而目前創作者可以在好物推薦中插入知乎自營商品。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而且,自營商品的優先級還要高于外部平台,10月21日,知乎官方賬号釋出了“自營種草計劃”,鼓勵創作者在回答中插入知乎自營商品,并提供相關獎勵。

略大參考發現,在創作者的帶貨背景中,“知乎商品”已經成為了唯一選項,外部平台商品的推薦并未被禁止,但不再像過去一樣可以直接在清單中搜尋或選擇,而是需要複制連結或密碼。毫無疑問,知乎更鼓勵創作者帶自家的貨。

從知乎好物、到品牌問答、再到推出自有品牌知乎知物。知乎一直在電商領域尋找自己的變現方式。但知乎的主要參與方式仍停留在内容帶貨,再導向外部電商平台轉化。

帶貨之風,在知乎盛行,也催生了知乎的内容創作者,變現方式的轉變。

知乎答主林月,時常幫客戶在知乎推廣軟文。市場定價大約是千粉代發25元,百粉代發15元,也出現過百粉代發5元的價格。整體來看,價格跟小紅書的中尾部部落客,相差不太多。

除了代發任務,知乎的賬号也可以交易。林月在加入的知乎兼職任務群中看到,不時有人發出“出千贊号和百粉千贊号,有好物,需要的老闆滴滴。”這裡的“好物”指的是好物推薦的權限,需要創作者達到一定等級才可開通。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專做點贊和排名的服務商也隐藏期間,而且明碼标價:萬粉點贊5元,千粉萬粉混合4元,10個起接,千萬比例接近1:1。堆贊套贊100贊260塊錢,50個起接,千粉萬粉+素人,比例1:9,老闆需要的滴滴。

這是底層,至于大号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層級。可以接受品牌點招,知乎官方也會提供任務。群内也不時有MCN機構的人在群裡釋出類似“5W粉以上的家裝知乎達人私聊、5K以上的母嬰賬号私聊”等類似資訊。至于價格,因号而異,不再接受統一定價。一個高度垂直的萬粉賬号,寫發費用可能就要數千元。

如此的報價普通使用者當然望塵莫及,但随着工作的不斷推進,林月遇到了更多在知乎掙錢的普通人,一些在校生竟然靠知乎完成了“财富自由”

大三學生胡戈做知乎屬于無心插柳,開始的他混知乎是解悶,但生來就是個段子手的天賦讓他在知乎大放異彩。很快,胡戈發現了商機:隻要堅持日更,經常去熱榜回複,就可能觸動知乎的灌粉機制。一年之内,胡戈的知乎号不斷的做起來了。

悄悄地,知乎上線了自營電商

今年618期間,他靠稿費加賣貨傭金掙到了2萬餘元,接下來靠每個月的收入也能維持在5000左右,雙十一能掙多少還不知道,但他号的體量更大了,接到的投放也越來越多。成功的激勵讓胡戈下定決心在畢業後從事新媒體行業。

如果說胡戈是“創作派”,那麼楊巡就是“營運派”。楊巡有十八個知乎号,萬粉、千粉都有,男号、女号都有,資料也漂亮,點贊率很高,但林月多看幾個就發現了問題,每個都是廣告号,除了廣告,一點别的内容也沒發過。

這樣的号如何做得起來?楊巡直言,都是買的,沒功夫自己養。且所有廣告,楊巡隻接代發,不接寫發,因為不會寫。

早幾年知乎大V,長期困于内容變現不賺錢的窘境,轉型做知識付費,也是頭部有飯吃,腰部和梢部答主沒有明确的變現模式。甚至出現了,位元組挖走300知乎大V的情況。

主攻帶貨業務之後,連知乎的中小答主,都有了錢賺。隻不過,這些長期在知乎恰飯的答主,也直呼,廣告越來越多了,内容越來越水了。

無論姿勢如何,成立10年的知乎,已經不年輕了,它要賺錢了。跟它幾乎同時成立的B站和快手,使用者是它的3到6倍,收入是它的8到35倍。

網際網路容不下小而美,無論業務如何變遷和疊代,它都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