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屬于變溫動物(冷血動物),無法自主調節體溫,其活動完全受外界環境控制。當環境溫度低于10-15℃時,烏龜就要逐漸進入冬眠狀态。這是烏龜為适應冬季嚴寒氣候而進化出的一種生存手段。冬眠時的烏龜,身體絕大部分組織器官幾乎關閉,新陳代謝水準極低,進入低能耗狀态。在自然界,冬眠對烏龜而言,是一個極大的生存考驗。很多體弱或生病的烏龜,很可能度不過漫長的寒冬,直接在冬眠中死去。隻有足夠健康和強壯的烏龜,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大自然殘酷的優勝劣汰。

家養龜的生存環境,雖然沒有野生烏龜那麼殘酷,但在冬眠中死亡也是常有的事情。烏龜作為寵物,大家基本都是将其視為家庭一員,自然不希望在冬眠中死去。是以,如何避免烏龜在冬眠中死亡,成為每年冬季各位寵主十分關注的問題。同時,冬眠時的烏龜處于“假死”狀态,頭尾和四肢都緊縮在龜殼内,幾乎一動不動,就如同死了一般。很多不明就裡的寵主分不清狀況,不時有人詢問“如何區分烏龜冬眠和死亡”之類的問題。因為區分不出冬眠和死亡,錯将烏龜冬眠“假死”當成了真死,直接扔了或埋了的,也不在少數。
對于烏龜冬眠和死亡的差別判斷,目前網絡上的說法多而亂。其中有些判斷方法,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提出利用扯龜腿、掐龜肉、竹簽或針刺等方法,看烏龜是否會動;将烏龜放入水中,看是否有呼吸動作;或者将烏龜泡入溫水中,看能否蘇醒等。實際上判斷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并不需要采取這些極端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造成烏龜冬眠死亡的原因,以及如何區分烏龜冬眠和死亡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在養龜中參考。文中所說的烏龜,是指需要冬眠的水龜或半水龜,不含熱帶龜與陸龜。
總的說來,烏龜自身體質好壞、冬眠環境是否适宜、各位寵主冬眠養護是否得當等因素,都會對烏龜冬眠的安全産生影響。烏龜體質差、冬眠環境不适宜、冬眠期間養護不當,都容易造成烏龜冬眠死亡。
1、烏龜自身體質差,冬眠容易死亡
從能量收支角度看,處于冬眠期的烏龜不吃不喝,是一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純消耗過程,期間并沒有補充,也就是典型的隻出不進(就如人失業一樣,隻有支出,沒有收入,到底能生活多久取決于既往的儲蓄)。這種特點決定了冬眠對烏龜是有選擇性的,隻有身強體壯、有足夠多營養物質和能量積累的烏龜,才能應對持續的冬眠消耗,安然度過冬眠期。而那些體質弱、儲存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少的烏龜,冬眠風險就比較大;一旦積累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不足以滿足冬眠期間的消耗,在冬眠中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體質弱或病龜冬眠,容易死亡
是以,要減少烏龜冬眠期的死亡率,首要的條件就是要保證冬眠前烏龜身體健康無病,并且積累了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這與夏秋季各位寵主飼養水準高低直接相關,冬眠其實隻是對前期飼養成績的一個考核。隻有那些經過了合理飼喂、充分鍛煉的烏龜,才能體質健康、強壯,順利通過冬眠考核;而那些飼喂不合理、缺乏鍛煉,體質偏弱甚至生病的烏龜,則有很大幾率被淘汰。要想減少烏龜冬眠期的損耗,就要在平常飼養上多下功夫,確定養出體質好、健康無病的烏龜。
2、冬眠環境不穩定、不适宜
烏龜能否安全冬眠,除了和自身體質有關,也取決于冬眠環境是否适宜。保持一個良好的冬眠環境,是烏龜不在冬眠中死亡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溫度和濕度兩個方面。
從溫度來看,絕大多數烏龜在15℃以下開始進入冬眠。其中10-15℃屬于淺度冬眠,處于時睡時醒狀态,冬眠效果不好;長期處于這種狀态,會造成營養物質和能量消耗過快,進而帶來死亡。5-10℃屬于深度冬眠,這是最為适宜的溫度,能量消耗低,冬眠效果好。而溫度低于5℃,烏龜有可能受凍;長期低于0℃,烏龜有可能凍死。是以,要想避免烏龜在冬眠中死亡,溫度應保持穩定,以維持在5-10℃範圍内為宜;過高會因營養物質和能量過度消耗而死,過低會因受凍而死。不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溫度,是指烏龜冬眠環境的溫度,并不是指氣溫或室溫。例如在淺水中冬眠,這個溫度就是指水溫,在河沙中冬眠則是指沙子的溫度。
從濕度來看,以冬眠環境濕潤而不幹燥為宜。這主要是因為,烏龜冬眠時雖然身體器官接近關閉,但新陳代謝并未完全停止,還需要一定的水分參與,來維持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缺水,烏龜會因為失水而逐漸幹癟,直至死亡。除了淺水和泥水冬眠外,采用其他固體媒體冬眠的,如泥土、沙子、椰土、苔藓、濕毛巾等,都存在缺水的可能。冬眠時因為疏于檢查補水,每年是以而幹死的烏龜非常多。去年春節期間,鸫龜先生養的三隻小龜,就因為缺水而直接幹死,教訓非常深刻。冬眠期間,建議每周檢查一次媒體,發現缺水時及時補水,以保持濕度穩定,防止長時間缺水幹死。
3、寵主養護處理失當,冬眠頻繁被打擾
烏龜在冬眠中出現死亡,很多時候并非單純冬眠問題,而是和冬眠前各位寵主飼養不當帶來烏龜生病、冬眠過程中頻繁打擾有直接關系。
(1)冬眠前飼喂不當,緻使烏龜帶病冬眠
烏龜冬眠時,免疫系統接近關閉,對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如果帶病冬眠,病情通常會逐漸惡化,很容易在冬眠中死亡。而造成烏龜帶病冬眠的原因,主要有盲目“貼秋膘”和加溫清腸等冬眠前情況。
在烏龜冬眠前的一兩個月貼秋膘,是流傳已久的做法。通過大量、頻繁喂食,希望将烏龜快速催肥、喂胖,以便安全冬眠。貼秋膘的想法是好的,但并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烏龜是變溫動物,其消化能力和溫度高低直接相關。總體特點是溫度高,新陳代謝快,烏龜消化能力好;反之溫度低,消化能力弱。而冬眠前的秋季,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烏龜消化能力也是随之變弱的。此時貼秋膘,就會産生一個無法避免的沖突。一方面是氣溫降低,烏龜消化能力變弱;一方面是大量、頻繁喂食。這兩者疊加在一起,烏龜輕則消化不良,重則産生慢性腸炎等疾病,緊接着就進入冬眠,很容易因病死去。
冬眠期盲目貼秋膘容易貼出病,帶病冬眠烏龜易死亡
清腸也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做法。所謂清腸,就是在冬眠前幾天,用溫水浸泡烏龜,刺激其排便,使其空着腸道冬眠,以防在冬眠期間産生腸道病變。和貼秋膘一樣,這種加溫清腸的做法同樣存在不科學問題。刻意用溫水浸泡,容易帶來溫差過大問題,也容易造成烏龜消化系統紊亂,這些都有可能帶來烏龜生病。
(2)冬眠過程中頻繁打擾烏龜
烏龜冬眠時各器官接近關閉,屬于低能耗模式,而非冬眠時各器官全開,是高能耗模式。很多寵主擔心烏龜在冬眠中生病,有定期檢查的習慣。但檢查過于頻繁,或方法不合理,會造成烏龜在冬眠中驚醒,經常時睡時醒,會造成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冬眠前積累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是有限度的,應對低能耗的冬眠并沒有問題,但無法應對蘇醒狀态下的高能耗,很有可能因營養物質耗盡而死亡。是以,冬眠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少打擾烏龜,讓其安靜的睡眠,以免造成死亡。
綜上所述,烏龜體質弱或生病、冬眠環境不适宜、冬眠前飼喂不當造成帶病冬眠,以及在冬眠中被頻繁打擾,都容易造成烏龜冬眠死亡。隻有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才可減少烏龜冬眠中死亡幾率。盡管如此,在冬眠過程中,偶爾出現烏龜死亡的情形,還是難免的。那麼要如何判斷烏龜是在冬眠,還是死亡呢?
烏龜冬眠時不吃、不喝、不動,進入“假死”狀态。有些寵主分不清狀況,把冬眠中的烏龜當成了死亡,直接扔掉或埋了。而網絡上不少文章提供的辨識方法,并不是那麼靠譜,有些甚至是錯誤的,例如下面這些方法:
(1)扯腿、掐肉、針刺等方法,看烏龜是否會動,會動說明活着,不動說明死了。這些方法确實可以辨識出烏龜的死活,例如扯龜腿會有回縮動作,但由于刺激性過強,會導緻冬眠中的烏龜驚醒,反而可能造成死亡。
(2)用手探烏龜鼻息,感受是否有氣流,沒有則為死;或者将烏龜放入水中,觀察是否會伸頭呼吸,不伸頭為死。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混淆了烏龜正常睡眠和冬眠的差別。烏龜正常睡眠時用肺部呼吸,探鼻孔确實能感受到呼吸氣流;放在水中,每隔一段時間确實會伸頭呼吸。但烏龜冬眠時并不是這樣,肺部呼吸關閉,靠皮膚和肛門呼吸,用手感覺不到呼吸氣流;放入水中,也不可能伸頭呼吸。
(3)用溫水浸泡烏龜,看是否會蘇醒。烏龜是變溫動物,泡入溫水後,體溫升高,确實會蘇醒,不蘇醒的則可能死了。但泡溫水,容易因為溫差過大而感冒生病,過早蘇醒也可能帶來死亡。
其實判斷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是很簡單的事情,并不需要這麼複雜。冬眠時烏龜頭尾和四肢緊縮入龜殼中,雖然處于“假死”狀态,但并不是真的死了。除了閉着眼睛、幾乎一動不動,其他情況和平常的縮頭烏龜并無兩樣。身體濕潤,皮膚緊湊、有彈性,眼睛雖閉着但圓鼓不幹癟,具有活體特征。
而冬眠中死亡的烏龜則明顯不同。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剛死亡不久的烏龜,頭尾和四肢肌肉松弛、軟綿無力,耷拉在龜殼外面;死亡時間久了,随着内部器官的腐爛,肢體僵硬腫脹,同時有腐臭的氣味。在冬眠缺水幹死的情況下,雖然頭尾和四肢仍縮在龜殼内,但由于失水,龜殼幹燥無光,肌肉萎縮、幹癟、僵硬,眼窩深陷,一副标準的幹屍狀烏龜。
綜上所述,烏龜冬眠雖然是“假死”狀态,但仍具有活體特征,隻是頭尾和四肢縮着在睡覺。而冬眠中死亡的烏龜,是真的死了,不缺水的情況下,頭尾和四肢都伸出龜殼外;缺水的情況下,肌肉萎縮、幹癟,眼睛深陷。
冬眠是烏龜應對冬季嚴寒氣候的一種生存手段,在冬眠期間,烏龜身體各組織器官幾乎關閉,新陳代謝水準低,營養物質和能量消耗低。是以,健康無病的烏龜,隻要冬眠環境适宜,并不容易在冬眠中出現死亡。
烏龜在冬眠中出現死亡損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烏龜體質弱不健康、冬眠溫度和濕度不适宜、冬眠前不當飼喂導緻帶病冬眠,以及冬眠期間頻繁被打擾等,都有可能造成烏龜在冬眠中死亡。辨識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并不複雜。冬眠隻是一種“假死”狀态,具有活體特征,肌肉緊湊有彈性,眼睛圓鼓飽滿,烏龜隻是在低能耗狀态下一動不動縮在龜殼裡的睡眠。而死亡的烏龜,不缺水時頭尾和四肢伸出龜殼,缺水時烏龜肌肉因失水而幹癟,眼眶凹陷。
【特别說明】:鸫龜先生,堅持分享有價值的烏鸫、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本文原創首發于頭條,歡迎以轉發形式分享,但請勿搬運,謝謝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