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恐龍們用自身的滅絕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如果大體積小行星換成大體積彗星呢?
這些由冰和其他雜質組成的髒雪球,在地球形成之初曾送來了半個海洋,但在地球生命繁雜的今天,一顆大體積彗星的撞擊會導緻什麼後果呢?
來自美國的天文學家尤金和卡羅琳·蘇梅克夫婦,在1994年的木星附近發現了一顆彗星,并将它命名為SL9,但由于這顆彗星和木星的距離太過于接近,是以天文學界很快又發現它已經被木星引力撕碎成了21塊,而且這21塊碎片不久後還會墜入木星:這顆太陽系内品質和體積最大的行星中。
由于這是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天體撞擊事件,是以以NASA為主的各國天文機構都組織了豪華觀測陣容,除了分布于地球各處的地面天文台外,近地軌道的哈勃望遠鏡,以及正在趕往木星路上的伽利略号探測器,都參與了此次彗木相撞的觀測,甚至連當時已距離木星60億公裡的旅行者一号,也收到了來自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用自身攜帶的行星射電觀測裝置從遠方分析并記錄撞擊時的電磁情況。
1994年的7月17日4點15分到22日8點12分,SL9的21塊碎片先後撞上木星,其中編号為G的碎片,威力達到了6萬億噸TNT當量,相當于現階段人類核武庫總當量的600倍,而人類制造過的單枚威力最大的氫彈,前蘇聯的沙皇氫彈,當量不過5500萬噸而已,威力連SL9最小的碎片都比不上。
SL9彗星三顆最大的碎片總直徑在1.8公裡左右,人類現在掌握的熱核武器如果在太空擊中這些小行星,那麼核彈的全部能量将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直接氣化這些來自宇宙深處的不速之客。
而如果等到彗星進入地球之後再發射核武器實施防禦,就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因為核彈在大氣層内爆炸會産生劇烈的沖擊波,被擊碎的彗星碎片們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但就連6500萬年前,那顆10公裡直徑小行星都沒能讓地球生命徹底絕種的情況下,在地球已經出現人類文明的今天,不論是早已化為碎片消失在木星雲海的SL1,還是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其他"威脅天體",其實都不可怕,畢竟科技一直在進步,且人類文明不會永遠留在地球上,就像雞蛋不會被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作為太陽系從内到外的第三顆行星,地球的空間位置不可謂不優越,但真正讓地球孕育出生命的除了空間位置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木星。
作為太陽系内體積和品質最大,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木星一直以來都在用自身的巨大引力吸引着流浪小行星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太陽系小行星帶内的50多萬顆小行星,同樣也是因為木星的存在才保持穩定的。
地球的逃逸速度是11.2km/S,是以來自太空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如果是掠過地球的話,它們的速度必須低于11.2km/S才有機會被地球捕獲,進而撞上地球。
但太空中的天體很少具備這麼低的速度,是以理論上小行星或者彗星想要撞上地球,隻能是它的軌道恰好與地球重合,但這種幾率太小了,也太難了。
地球與月球之間38萬公裡的距離,足以塞下太陽系剩餘所有行星,太陽和4.22光年外的比鄰星同比例縮小後,相當于兩顆相隔數百公裡的葡萄,而小行星與地球的類比也差不多是這個情況,一顆小行星直挺挺撞上地球的“難度”,好比從美國東海岸開一槍擊中西海岸的一枚硬币。
是以不管是小行星還是人類的探測器,在宇宙中飛行時都不需要擔心自己會撞上其他天體,因為太空真的“太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