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作者:和涵讀書

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僅三天可見》很多話題都引起了一大波人的共鳴,其中有一個話題就是“讨好型人格到底累不累”。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阿雅也為這話題發文說:

討好型人格沒有不好,真心的討好也獲得許多真心的朋友,看見別人開心自己也很開心! 但也要懂得討好自己,成為舒服自在的自己,才能源源不斷地把快樂給別人,就像想要好好的愛,要先學會怎麼愛自己。

什麼是讨好型人格?

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

通常具有這種人格的人,都有這幾個特點:

一、對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這種感受每個你我他都深有感受,深怕自己說錯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惹别人不開心,也會因為各種小插曲導緻自己不開心很久。

二、不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如果需要還會貶低自己

從來沒有表達過自己真實的情感,别人說什麼就迎合什麼,更甚者為了讓别人開心還會時不時貶損自己。

三、從來不拒絕别人的請求

有些人哪怕自己已經有事,但是因為怕惹别人不開心也會硬着頭皮去參加一些自己根本不願意參與的社交和應酬。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四、缺乏安全感

因為安全感的缺乏,内心極度的渴望親密關系,是以每一次的讨好和迎合都在默默地傷害自己。

實際上,越讨好越卑微,更不會被重視,相反那些現實生活裡原則性很強的人,卻總是知交很多,也很被重視。

真是那句話:

被偏愛的人總是有恃無恐。

實際上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他們像一個小太陽,總是給别人帶去快樂,自己卻總是在受傷。

每個人缺乏的不是讨好回來的親朋好友,而是要有被讨厭的勇氣。

前不久《理想之城》裡分手又失業的蘇筱去理發,他跟理發師的一段對話,引發了很多人的感同身受。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理發師說:

“我的性格嘛,就是願意讓别人都開心,這樣我才會開心的呀。”

蘇筱說:

“你這樣的人吧,往往就是把别人都整高興了,然後自己不高興。”

“還真是的,我的性格就是這樣,老是希望别人都開心,到最後把自己搞得,好累,好累,好累的。”

其實理發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一種,總是希望别人都開心,是以違心做自己本不願意做的很多事情,忘記了自己是不是真的開心,其實到頭來把自己搞得很累。

而蘇筱的安慰他的那句話,也成了很多人的金玉良言。

“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總會有人喜歡你,會有人不喜歡你,别人不喜歡你也不代表你不好。不用放在心上,做自己就好了。”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事實上無論你怎麼做,都會有人挑你的刺,總會找出很多理由不喜歡你。

就像闫妮在《一仆二主》中說的:

你幹好了,遭人嫉妒;你做得差,讓别人看不起;你開放點吧,人家說你騷;保守了,人家說你裝;你待人好,人家說你傻;精明一點,人家說你奸;熱情了,人家說你浪;冷淡了,人家說你傲。

喜歡你的人,無論怎麼樣他都會接受你的完美和不完美,如果不喜歡,你做什麼都是錯的,迎合得多了,更加卑微還會受傷。

在《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說: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麼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

讨好型的人總是将自己一退再退,退到屬于自己的角落。

害怕拒絕會被人不喜歡,害怕說出自己的心聲會讓人不開心。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實際上真正在乎你的人,你的細微感受,她也會站在你的角度去體諒。

這世上從來沒有委曲求全換來的友情和感情,不但換不來,哪怕換來了也不會被珍惜。

有一部日劇《凪的新生活》,簡直就是讨好型人格的最佳治愈劇。

女主大島凪,會因為不忍同僚的請求,主動承擔工作責任。

自己帶來午餐,但是不忍拒絕同僚的邀請聚餐,然後一起去吃飯。

每天把自己緊繃着,低到塵埃裡,最終結果就是被人忽視,甚至背後說千萬不要成為她那樣的人。

最終大島凪學會了拒絕,重獲了自由。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太過在乎他人的目光,往往無法由衷地祝福别人,也常常陷入自我嫌棄的狀态。

實際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關注點也不過三分鐘,人生的快樂不是讓别人快樂,而獲得我們生活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我們自己賦予的意義,那些是從内到外愛自己得到的。

人生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有人仰視你,也有人俯視你,唯有自得,平視他人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實際上現代人的寫照就像《我要準時下班》劇中說的那樣:

幹什麼事都覺得麻煩,又容易累,也不喜歡和人交往,不管别人怎麼想,我都不要勉強自己了,自己開心最重要。

勉強自己去參加自己根本不願意參加的聚會,勉強自己去做自己根本不願意做的工作,做這些就是為了不讓别人不讨厭自己,原諒他人的“惡”,卻發現對方在得寸進尺。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人隻有這一生,這是無論如何都換不回來的人生,與其在意别人怎麼想,還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快樂。

如果宅着很快樂,那就宅着。

當然除非你覺得讨好也很開心,那就繼續讨好。

席慕蓉說: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隻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隻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實際上人可以自私一下,你不是聖賢沒法做到讓所有人喜歡你,但是你可以做到讓自己真正的自由。

阿雅的發文上熱搜:人越讨好,越不被珍惜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要有被讨厭的勇氣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應該關注自己過得如何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比起活在别人的期待裡,你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過得如何。

《德川家康》中說:

“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與死。”

沒有你逃不出的圈子,也沒有你非要迎合的人。

隻有你願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心,大自由要付出小自由的代價,說待底人是一種感覺動物。

人和人的感覺總是相對應的,你是卑微的,她就傲慢,你平等地對待,他自然也會平視。

人性是自私,善良,貪婪又可愛的集合體,是以做一個不壞的人就好,守住自己的邊界,就算不是主角,也要在自己的劇場裡成為主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