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疫中的善意

作者:LemonOrangegoose

戰疫中的善意

(英語原文來自CNN,作者為Sarah Friar和Cynthia Bissett Germanotta,發表時間4月4日。)

主編語:Sarah Friar是美國最大的鄰裡社交應用鄰裡的總裁,通過該應用,同一個小區的住戶可以互相聯系,傳達消息,交易商品及服務等。Cynthia Bissett Germanotta 是生來如此基金會的主席,該基金會始于2012年,由Germanotta與其女兒Lady Gaga共同建立。在2017年,該基金會推出了“善道”——一個供年輕人分享善意故事的網站。

在全球性疫情的層層陰霾下,一道希望之光不懼烏雲,照向大地。

善意無處不在——亞特拉大市雜貨店的員工定時為社群中的老人送食物,舊金山灣區的一位父親為孩子們開展線上故事會,好讓其他疲憊不堪的父母忙中得閑。

這些故事關乎慷慨和熱情,這些小小的善意在世界各地不斷湧現。

在這風卷雲湧之時,善意能夠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當然,善意不能保你百毒不侵,但它卻能在這段特殊的時期慰藉你的心靈,守護你的精神健康,它能增強社群凝聚力,鼓舞人心。

在戰疫中,善意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在此次危機中,除了堅守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善意成為弱勢群體的第二大支柱。

在各大網絡平台上,每天都上演着各種各樣的善舉。一群陌生人相聚在一起,群策群力,為醫院組織醫療物資運輸服務。街坊鄰裡團結一心,通力合作,支援當地的小本生意。

鄰裡的統計資料顯示,在這周,“謝謝”一詞出現的次數翻了一倍有餘,而這個富含感激之情的詞語便是善意的一個衡量名額,它表明我們正互相扶持着攜手共進。

研究表明,當災難發生時,社會中會開始湧現各種善舉。2008年的一項關于飓風卡崔娜災後影響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選擇以積極,慷慨的方式應對災後重建,而這也粉碎了存在已久的謠言——災難面前,人性本惡。我們要知道,善意并不僅僅存在于災難之中,實際上,善良是我們的本性,相關研究已經表明,人類的某些特質,如善良,其實早已刻在我們的DNA中。

人性本善,而許多人卻已經與街坊鄰居形同陌路。

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街坊鄰居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賴性,而正是這種依賴性激發了人們的善意,在遠古的狩獵采集部落,這種依賴性關乎生死,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郊外社群,人們可能會需要向鄰居借一杯糖。

在書籍《部落》中,作者Sebastian Junger抒發了對現代社會缺失“部落聯系”的哀痛之情。在後來的一則采訪中,他繼續談到,“你是部落的一部分,因為那是你的栖身之地,而部落中的其他人則是你的鄰居。當一個部落有着共同目标時,成員便會交流聯系,齊心協力,為部落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如今這個碎片化社會中,社群缺失共同目标,鄰裡之間形同陌路,我們不再互相依賴,彼此需要,研究表明,隔離感與孤獨感在全球越發普遍。信諾集團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超過40%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獨。同時,該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壽命,這種影響相當于每天抽15根煙,孤獨對人健康的影響比肥胖更加可怕。”

疫情之下,社群聯系又回來了。

是時候該回到社群的大家園了,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互相幫助吧!

在網上,人們利用線上平台跨越鴻溝,奉獻社群。

網絡将世界各地的使用者聯系在了一起,但是卻無法将必需品送到老人家中,而這時候鄰居的重要性便彰明較著了。

作為社群的一份子,我們隻有不斷加強與社群的聯系,才能更加健康,更加強大,這不僅隻表現在心理、身體上,甚至還表現在經濟狀況上。

傳播善意有益身心健康,它将穩固社群的根本。

生來如此基金會的一份報告對比了一群15至24歲的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該報告發現那些認為自己所處社群友好和諧的年輕人呈現出更好的心理狀态。這表明,善意和心理健康的聯系建構于我們的成長期,而即使當我們成年後,這種聯系依然植根于我們心底。此外,在身體與心理健康之間建立積極聯系至關重要,這已被多項研究證明。

那麼在這段特殊的社交隔離時期,我們要怎麼增進與社群的聯系呢?下面是一些小建議:

l 幫鄰居遛狗。

l 發郵件給當地的商戶,詢問如何支援他們的生意。(如購買禮品卡等)

l 幫老人取藥。

l 定時打電話給獨居的人,确認他們無恙。

l 安排社群的孩子們視訊聊天,線上玩耍。

請将你的善意故事分享在鄰裡、善道和生來如此基金會的故事分享欄目等平台上。

在這危難關頭,這些小小的善舉如同一絲絲清泉,沁人心脾,源遠流長。我們的善舉不僅将溫暖他人,還将安撫自己,行動吧,朋友們,讓我們攜手共進,并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