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作者:曆史控制

“我覺得它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以說,它是陝師大長安校區這塊地方2300多年前的地契!”近日,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博物館館長惠剛告訴華商報記者說。

惠剛館長所說的這件鎮館之寶,是指陝西師範大學圖書館1978年收藏的一件陶質瓦片。别看其貌不揚,它可是戰國時代秦惠文王時期一份格式完備的秦封宗邑瓦書。巧的是,根據這份文書記載的資訊,封地範圍正好包括了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在内。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這件“寶貝”如今就陳列在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博物館的曆史文化館内,呈長方形平闆狀,中間厚而首尾薄。

惠剛館長介紹,這件秦封宗邑瓦書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陶質文書,其書寫體例和出土簡牍文書一緻。1948年出土于戶縣,具體地點不詳。長24厘米、寬 6.5厘米,厚 0.5一1厘米。兩面刻字,正面豎刻6行92字,背面豎刻3行27字, 共119字(加上重文、合文共121字), 是目前所見秦陶文中字數較多的一件。“從刻字情況來看,應該是用陶土制成瓦坯,在半幹的時候用比較硬的工具刻字,然後進行燒制,字裡面還填充有紅色顔料。”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瓦書上寫的是什麼呢?由于所用字型為秦篆,現代人不太好辨認。根據尚志儒先生在《秦封宗邑瓦書的幾個問題》文章中的釋文,這塊瓦書正反兩面所刻的字如下:

四季 (年),周天子使卿夫二(大夫)辰來緻文武之酢 (胙),冬十壺 (壹) 月辛酉,大良造庶長遊出命曰:“取杜才 (在) 酆邱到于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俾) 司禦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季(年)冬十壺(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需造字:阝+ 享)之封以東,北到于桑匽之封,一裡廿輯。大田佐,敖 (豪)童(僮) 曰未、史曰初蔔蟄 (藝),史羁 (羁)手,司禦心志是,貍 (埋) 封。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尚志儒先生認為,這些文字的意思是:秦惠文王前元四年, 周天子 (周顯王) 派卿大夫辰送來祭過文王、武王的福肉。冬十一月辛酉這天,大良造大庶長遊頒布指令說: “ 割取杜縣在酆邱到于潏水的一塊土地為右庶長歜(chù)的宗邑”, 并寫出瓦書。派司禦不更顝(音kū或kuī)前去作封, 說: “子子孫孫作為宗邑”。四年冬十一月癸酉這天,開始作封,自桑□(需造字:阝+ 享)的封界以東,北到于桑匽的封界,共邑四十五家。大田官署的部佐,豪強有力的僮仆和史初負責占蔔和在封上栽種樹木,史羁刻寫瓦書,司禦心記錄封宗邑這一過程,于是把瓦書埋在封界之中。

惠剛館長說:“從文字記錄的資訊可知,做瓦書的目的是把這塊地封給歜這個人作為宗邑。封是指封土台,邑是指城邑。封邑是統治者将一塊标出範圍的地方分給立過功的臣屬,為其所有,以茲鼓勵。宗邑不同于一般的封邑,宗邑所在地就是宗廟所在地。因為是用瓦片形式來記錄這個事件的文書,是以叫秦封宗邑瓦書。”

宣布旨意的人名字叫遊,現任陝師大校長也姓遊

惠剛館長說:“我認為它是先秦第一寶物。因為這件瓦書并非被封者為彰顯家族榮耀而制作,它是秦惠文王下令做的。秦惠文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國第26位君主,也是戰國時期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在他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瓦書開頭記載的周天子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派人賞賜給秦惠文王,這一資訊雖然和封宗邑沒有直接關系,也能看出當時秦國勢力的強大。”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按照秦惠文王的旨意,所封的這塊土地當時屬于秦國的杜縣,封地範圍是周代豐鎬兩京東南的酆邱,具體位置在沣河以東、潏河以西、南山以北這個狹長地帶。而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正好在這個範圍内。是以有人開玩笑說,這個瓦書就是2300多年前陝西師範大學的地契。另外,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巧合:瓦書記載宣布王秦惠文王旨意的人名字叫遊,而我們陝西師範大學的現任校長正好姓遊。到目前為止,恐怕在全國高校中,也隻有陝師大收藏有這樣巧合而珍貴的東西。”

“除了文字記錄的資訊,這塊瓦書的文字本身字是濕刻的秦篆,字型錯落有緻,很是生動,而且有節奏感。文物一般都是從曆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來考量的。從這三方面考量,這塊瓦書的價值都是非常高的。”

(小标題)頒布者和受封者都有帶銘文兵器傳世,瓦書被作為封界憑記

那麼這塊瓦書中記載的頒布指令的樛(音jiū或liáo)遊和受封者歜是誰呢?

惠剛館長說,受王命将這塊地封給右庶長歜的樛遊,在瓦書中的身份是“大良造”和“庶長”。商鞍在秦國變法,由左庶長升遷大良造,掌有極大的權勢,保證了變法的順利進行,這說明大良造是秦政府中很重要的官職。從典籍記載及有關注疏看, 商鞍所任的大良造實際上是秦國政府中的最高官職,既是當時的最高武官,又是百官之長,輔助秦王總理政務。大良造應是樛遊的官職名,而庶長應是其爵号。除了瓦書出現其名字外,樛遊還有帶銘文的銅戈傳世。

歜這個人史籍雖未見明确記載,但參照出土文物資料,可能是《史記》中記載的秦昭王時期的相邦壽燭,瓦書記載他受封時的身份是右庶長,他也有一件帶銘文的兵器傳世。

陝師大的“鎮館之寶”:2300多年前包含校園用地的“地契”

古代文書的載體有骨、銅、金、玉、鐵、石、木牍、帛等,很少有陶質的。封宗邑這樣的大事,為何不用金屬卻選用陶質瓦片作載體呢?博物館展陳文字介紹,秦律中有關于“盜徙封”的記錄,這是對盜徙别人封界行為的處罰。可見當時“徙封”的現象是常見的。宗邑是宗廟所在地,豈能由人“徙封”?是以秦律中專門立法禁止。由于封界無可憑記,需要将相關指令寫下來,并有證人作證記于官方志書上互為印證。這件文書或許是考慮到易于儲存且攜帶友善、成本不高,而選擇用陶質的。

惠剛館長說,從瓦書記載來看,這件秦封宗邑瓦書是埋在封界中的。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張傑/圖(文物照片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