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mu丨文
小時候我很喜歡一個叫《主題醫院》的小遊戲,前兩年還出了精神續作叫《雙點醫院》,玩家在裡面經營醫院,但裡面都是一群神經病。
印象最深刻的是各種黑色幽默的廣播解說,比如“找不到患者的醫院将失去醫院資格”、“有VIP到訪,請患者盡量裝出生氣的樣子”。
醫院畢竟沾點生老病死的屬性,多少是個嚴肅的地方,結果讓遊戲弄得搞笑起來。特别是鬧疫情的時候老是死人,走廊裡反複回蕩着播音員“請患者不要随便死在走廊上……”的吐槽。
醫患主題的遊戲很少,但也不是沒有(不是指《夜勤X棟》這種)。
這兩天看Zard直播被安利了Steam上一款新遊戲,也是和醫院有關,叫《節奏醫生》,在扯淡方面也是一絕。
故事設定是新發明了一種節奏系統,可以遠端為病人心髒除顫,産生相當神奇的療效。
而你作為一名輪班的實習醫生,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完美時機,在音樂第七拍處按下空格鍵,意外的簡單。
期間你會遇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病人,比如夜店蹦迪的铠甲勇士,胡亂揮劍的斷頭劍士,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小動物……
這讓你不得不懷疑這家醫院是治病救人,還是來驅鬼畫符的。偶爾會遇到網絡連接配接問題,出現各種變形難度的關卡,視覺效果驚人。
遊戲過程中,你會意外撮合了不少對癡男怨女,解決因為“觸電”而産生的室上性心搏過速。
那撲通撲通的心跳,感覺自己天旋地轉的,這難道就是墜入愛河的感覺麼?
有的音樂則特别洗腦,節奏處理不過來,多玩幾遍的後遺症就是“咚咚、咚咚、咚咚恰”的鼓點,大半夜的第七拍的清脆拍子聲還在腦子裡回響。
也許你會奇怪為什麼一定要數到“七”?在解釋之前,請先摸摸自己的左胸口,深呼吸感受一下,畢竟心跳是最原始的節拍。
通常來說,幾乎所有的旋律段落,都會按拍子數量被分為8、4或者4的倍數——你可以回想下廣播體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号子。
遊戲裡其實也是八拍,隻不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空)",第八拍被空掉了。每個節拍在視覺上會呈現為一個脈沖,于是有了:
咚恰、咚恰、咚恰、咚(空)
咚咚(空)、咚咚(空)、咚(空)
咚恰咚(空)咚恰咚(空)
等等各種組合變化……
隻有一位病人的時候,相當于“單聲部旋律”,然而音樂除了旋律,還有和聲曲式等其它元素。
你會發現有更多的病人加入進來,同時有兩行、三行、甚至四行,一起數“一二三四五六七!”,這時候音樂是多層次立體的,是有結構的。
聽起來很硬核對吧?但理論上來說,全程隻需要按一個鍵就能玩。而且這遊戲最牛逼的一點在于,它有意識地讓你在遊玩過程中培養“節奏感”。
做出這麼有意思的遊戲的團隊叫7th Beat Games,一家由十幾位年輕小哥組成的工作室。
最早的兩位開發者Hafiz Azman和Winston Lee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時候興趣相投,靠着《節奏醫生》的Demo拿下了2014年IGF學生類展示遊戲的獎項。
(他們為參展準備的大紅按鈕控制器)
我還是好幾年前在Up主謎之聲的視訊裡了解到的這個遊戲。目前遊戲已經上架Steam,售價48元,雖然還在EA測試,但完成度已經非常高了。
很多人可能玩過、或者看主播直播過他們出的另一個節奏類遊戲《冰與火之舞(A Dance of Fire and Ice)》。
同樣是隻按一個鍵、難度爆高的類型,某種意義上算是一條路走到黑了吧……
以上是遊戲機制部分。如果說《節奏醫生》最大的創意就是将音樂理論以遊戲的形式表現,那麼這遊戲的劇情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
(以下劇透注意!!!)
後來你會發現,這個節奏心髒除顫系統好是好,但其實是為資本服務的,本質就是為了取替人力,為壓榨員工提供便利的東西。
特别是第三幕,鏡頭從各種稀奇古怪的心髒病患者,切換到了醫院輪班的底層醫護視角。
女醫師伴着吉他和弦,開始心裡獨白,一首關于醫務人員生活的《輪班之歌》娓娓道來。
從早幹到晚,七天沒合眼,朋友一個個全都遠離她,約會婚禮去不成的隻有她。
抱怨着沒有個人時間,“早知道就不該學醫”,但又心系患者無法放下,“因為他們更需要我”。
這時候又适時插入政客的鏡頭,西裝革履人模狗樣,在演講台上誇誇其談,批判醫生沒有服務精神,加班費就不該漲,鼓吹醫療私有化。
——制作團隊來自外國,鼓吹民生領域私有化的劇情放到國内,可能會有些奇怪。但看看最近德州大暴雪,由于電網私有化引發的亂象,離譜成啥樣你就能懂了。
最後,女醫師問換班的人,“說好的半小時前交班,你怎麼現在才來?”
“不……不好意思我遲到了,我媽病情又發作了,護工來晚了,我隻能先陪着她。我之前給醫院打過電話了,要他們跟你說一下,但看起來沒能通知到你……”
如果之前的愛情故事屬于無厘頭搞笑的那種,那麼一首《輪班之歌》,為遊戲故事增加了思考回味的深度,直接把醫患關系的主題給升華了。
最後推薦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試試,《節奏天國》新作是等不到了,玩玩《節奏醫生》還是可以的。
更不用說,遊戲還加入了創意工坊功能,現在已經有不少可以下載下傳的網絡自制譜子了。
文章參考:《騰訊遊戲創意大賽銅獎《節奏醫生》研發故事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