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作者:雙馬尾班長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旱地行舟系統

這幾天在軍迷圈裡有個詞火了,它就是“旱地行舟”,原來外國商業衛星發現,在中國西部沙漠深處有一個大型平台,上面有各種實驗裝置,下方則鋪設有鐵軌,有外國媒體據此推斷,這是中國一處“反航母”實驗平台。因為它本身具有一定機動性,是以網友們給它起了個非常貼切的名字“旱地行舟”,也有網友不解:中國不是已經有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導道飛彈了嗎?為何還要繼續反航母研究呢?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幾年前曝光的中國路上反航母實驗平台

其實中國軍迷對此類航母模型并不陌生,早在幾年前國外民用衛星就曾拍到過在中國西部戈壁灘上的類似實驗平台,隻不過當時的實驗平台還十分簡陋,隻不過是一塊模拟航母甲闆主體部分的長方形水泥地而已。但從衛星圖檔上可以看出該實驗平台上已經有了兩個大彈坑,這種垂直打擊很可能就是反艦彈道飛彈的傑作,大的那個可能是東風-26所為,小的那個則可能是東風-21D。别看這兩個彈坑和航母甲闆比并不算大,但任何一個都足以癱瘓甚至沉沒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但打航母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旱地行舟平台幾年前就曾出現在展覽上

事實上,上面的衛星圖檔中僅能證明我們的飛彈命中精度很高,并不能直接證明我們的彈道飛彈有命中移動目标的能力。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很多世界武器市場上響當當的明星武器,在宣傳時都标榜極高的參數,什麼攔截機率99.7%、命中精度0.1米、最大射程XX百公裡等等,結果一到實戰往往打了臉,其實這些參數嚴格來說也沒有造假,這和我們買新能源車一樣,最大行駛裡程XX百公裡,結果買回家一跑輕則打七八折,重則折半,這就是因為宣傳資料都是在理想實驗室環境測得的,比如速度恒定、風向、路況等都必須是完美條件,但我們自己開則要面臨各種複雜情況,其實武器也一樣。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無奈什麼飛彈打航母,都絕不是飛彈發射然後等待命中那麼簡單,包括東風26

一般武器廣告中那些神乎其神的資料,都是在理想實驗條件下取得的,比如防空飛彈,一般是在天氣良好、雷達視野良好、無電子幹擾、目标單一等條件下取得的,但實戰中戰場變化多端、戰情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再加上使用方實戰經驗參差不齊,武器效能肯定要大打折扣。回到我們的反艦彈道飛彈上,雖然我們的東風-26和東風-21D擁有打擊海上移動目标的能力,但這個能力也分強弱,在一覽無遺的大海上,在我們衛星、偵察機可以時刻監測靶艦的一舉一動,在沒有任何反導攔截情況下能擊中目标是一回事,在天氣情況惡劣、對手采用反衛星偵測、電磁幹擾、派戰機威脅我們偵察機、采用高速機動、布置嚴密的防空反導網絡的條件下擊中目标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美國航母的水下爆炸沖擊試驗,美航母強大的不隻是技術,更是經驗

另外雖然我們在發展反艦彈道飛彈,但我們的對手也不傻,他們也在研究各種應對措施,矛和盾的關系本就是此消彼長,如上文說的,對付反艦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以準備射程更遠的防空反導飛彈攔截,另一方面可以攻擊幹擾核心的衛星和偵察機等偵測引導節點,另外核動力航母本身極優秀的高速機動規避能力,這一切都讓反航母更加困難。既然盾變厚了,那矛就必須更加鋒利,文章開頭的“陸上行舟”平台就是我們的“磨刀石”,幫助我們模拟航母機動能力、電磁信号等特征,不斷更新技術、更新戰法,讓我們的反艦彈道飛彈以及其他反航母手段更加強大。

從水泥地到旱地行舟,中國已經有東風26,為何還繼續研究反航母?

現在已經在可見的未來,核動力航母編隊仍将是世界上除核武器外最強大的戰鬥機關,我們決不能滿足于現有武器,隻有不斷讓我們的矛更加鋒利,才能在越來越厚的盾面前挺直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