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一品鍋

績溪一品鍋,又名胡适一品鍋 ,農家菜,屬于徽菜,發源于安徽省績溪縣上莊。口味:鹹鮮微辣,鮮嫩可口。現在績溪一品鍋已經成為徽菜的代表菜品,文人梁實秋先生品嘗了“一品鍋”之後,對此菜大加稱贊,曾撰文做了詳盡描述:“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着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
【原料】豬五花肉塊(150克)、熟火腿(100克)、蛋餃(10個)、鹌鹑蛋(10個)、熟牛肉(100克)排骨(100克)面條(根據各人愛好酌情加入)
【輔料】幹角豆、冬筍、香菇、豆腐角、小油菜(或其它時蔬)。
制作方法
1.幹角豆水發。豬五花肉切塊,下鍋燒熟。
2.另取鐵鍋一隻,鍋底依次分層碼放原料和輔料.
3.層數最少六層,也可以碼放多至九層。蛋餃在最外層,沿鍋擺放;時蔬點綴。
4.加入高湯,用調料調味後,文火燒熟。
績溪菜糕
制法:先将糯米放在水中浸透,然後在鄉間的水碓或石臼上搗碎,再用細細的銅細篩篩出,加工成米粉,曬幹貯藏起來。食時将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内,加入适量水和微量酒釀,然後攪拌成漿糊狀,讓其發酵,并保持一定的溫度。
當糯米粉糊發酵成蜂窩狀時,遂按甜、鹹兩種蒸糕味道配料。甜蒸糕在糯米粉糊内拌入若幹白糖、小紅棗及紅綠絲即可;鹹蒸糕則将事先炒熟的豇豆幹丁、豆腐幹丁和瘦豬肉丁拌入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籠内,厚度均約一公分。
蒸糕時,将蒸籠一層一層地疊放在鍋内,蓋好鍋蓋後,溫火先燒四五分鐘,旋即轉旺火燒十來分鐘,等鍋内蒸氣上頂數分鐘後,再用溫火燒若幹分鐘。當鍋内散發出特有的香味時,蒸糕便成了。
績溪撻馃
績溪撻馃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的特色小吃。績溪撻馃是績溪當地民間的一種普通面食,餡料有香椿、腌菜、南瓜、蘿蔔絲、黃豆、韭菜等,入口芳香、硬軟适中,獨具地方特色。 績溪撻馃(音譯方言:ta guo),是績溪當地民間的一種普通面食,也被戲稱為:中國的比薩餅。其制作并非難事,和面擀皮,包裹餡料,拓成圓形,置鍋中烙熟即成。
績溪撻馃的制作方法(以香椿為例):先選用幹香椿、五花肉丁、面粉、味精、糖。将幹香椿入水漲發、五花肉丁入鍋稍煸,将幹香椿剁碎與肉丁、味精、糖攪拌和成餡待用;面粉加冷水和成面團,取一小面團并用擀面杖壓成手掌大的圓形薄面餅。放入餡料後包緊。再壓成薄圓形,入平鍋烙至二面金黃即可。
徽州人大都從中原遷徒而來,北方喜面南方喜米,撻馃是兩種文化的結晶,另外也是适應徽人山區勞作的特點,上山打柴、采茶、伐木,不能回家吃中飯,不得不帶幹糧,撻馃正好擔當重任,而且是尚好的飲食。徽商出外做生意,翻山越嶺數天才能走出大山,節儉一點的商人,撻馃是最好的主食,裡面是幹菜或腌菜餡的,幾天也不會變質。
那時能吃上撻馃的人家,也得有相當不錯的光景,窮一點的人家,不得不節衣縮食,把好吃的盡量留給出門的人,“窮家富路”,面子是很要緊的。現在生活好了,撻馃還是依然令人喜愛,因為它吃起來可口、香脆、友善。旅外的績溪人回家,都要嘗一嘗撻馃,而且返程的時候,還帶上許多撻馃。飯店的大菜單上,赫然寫着“績溪撻馃”,當然它做的很小,隻有月餅大,讓客人嘗嘗風味。撻馃也有個大的,兩個手掌般大,大肚漢充饑很解讒。
績溪炒粉絲
安徽績溪山芋,香甜可口,是高熱量、低蛋白的保健食品。所制粉絲,滑潤柔韌。入菜,滑爽利口,鹹鮮味厚,是地方風味中有名的傳統菜肴。
主料
山芋粉絲
輔料
肉絲茶筍紅椒絲豆腐幹絲蔥絲
調料
精鹽味精白糖醬油胡椒粉色拉油
制作過程
1.肉絲上漿。
2.鍋上火滑油,留底油炒肉絲和茶筍絲、紅椒絲、豆腐幹絲、蔥絲;放調料調味後,下山芋粉絲,放少許清東加蓋稍焖一會兒,起鍋時略翻炒裝盤。
注意事項
山芋粉絲不易入味,是以要加蓋稍悶,同時也使其滑潤上口。
徽州美食,原創戶外路線,旅行、自駕、騎行、攝影攻略這裡全部有,關注微信公衆号:csjhw2009
歡迎訂閱我們,皖南自助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