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産業的加速發展,網際網路資料中心(IDC)成為我國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各地紛紛搶建,形成“烽火遍地”之勢。競争雖然帶來産業的蓬勃發展,但盲目布局則可能埋下長久的隐患。
資料中心“烽火遍地”
現在我國各領域對網際網路資訊處理的需求日趨旺盛,而兩化融合、三網融合、寬帶中國、資訊消費等戰略的逐漸推進也為資料中心市場增長注入強大動力。據工信部統計,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我國共規劃建設資料中心255個。
中國IDC圈釋出的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資料中心産業市場規模已達262.5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24.7%,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将達到548.3億元,增速提高到30%以上。
“瞄準這塊‘大蛋糕’,各省區市紛紛打出資源牌、地價牌、氣候牌、政策牌,希望能盡快搶占産業高地。”工信部電信規劃研究院基礎網絡研究部主任葛振斌告訴記者,如今,資料中心在我國已呈現“烽火遍地”的大規模布局态勢。
據了解,中國移動将在黑龍江、貴州等省投資上百億元興建資料中心;賽伯樂投資集團欲将甯夏中衛市打造成“西部雲基地資料中心”;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家營運商還在内蒙古規劃建立“中國雲谷”……
不過相對西部地區來說,在資料中心争奪戰中仍呈現出“東部叢集”的格局。中國IDC圈總經理黃超說,由于華北、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地區人才富集、技術先進、市場需求旺盛,不少國内外資本在這些區域投資了大量資料中心。
目前,東部地區投資總額占全國的五成以上,規劃建設的255個資料中心中大部分中小型資料中心位于這些地區。然而,在氣候變暖、能源緊缺、碳排放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這些地區大量的資料中心卻以較高能耗水準維持日常運作。
盲目布局瓶頸初現
資料中心是一個高耗能産業,除伺服器、交換機等資訊裝置能耗外,為維護其适宜的工作環境同樣需要大量能耗。據了解,在東部布局的資料中心為應對暖濕氣候影響,有不少把超過60%的電力用于抽濕、制冷和維護,而非資料處理業務本身。
《2013資料中心能效現狀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資料中心平均能耗指數已遠高于國際先進資料中心的水準,2012年其能耗高達664.5億度電,占當年全國工業用電量的1.8%。根據預測,2015年我國資料中心能耗将高達1000億度電。
葛振斌告訴記者,這些盲目布局的資料中心給負責營運維護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能源成本壓力,有悖于我國節能降耗的發展思路。“它們的電力能源主要依賴化石燃料,随着節能減排壓力增大,其在未來将受到更多成本限制和法律法規限制。”
“受能耗和運維成本影響,這些地區大量處于起步階段的分散中小型資料中心服務外包價格偏高、服務能力偏弱,抑制了使用者的消費需求,在未來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葛振斌說,作為新興高投資産業,這将使一些地方蒙受巨大損失。
相對而言,西部地價較低、氣候嚴寒、清潔能源充足,可大幅降低資料中心的能耗水準、碳排放壓力和運維成本。依照相關部委釋出的《關于資料中心建設布局的指導意見》,在這些地區布局更符合綠色、集約的發展趨勢。
關鍵在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
當然,并不是所有西部省份都适合建設資料中心。中國資料中心産業發展聯盟秘書長鄭宏說,應依照“效率最高、理念最新、能耗最低、排放最小”的原則對比選址。否則,西部建立的資料中心在未來也可能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
受訪專家表示,促進該産業健康發展關鍵在于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全局規劃。應将資料中心産業視為未來國家的戰略資源,在完善西部骨幹網絡、培育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布局方向。
“作為資訊産業的基礎硬體設施,資料中心布局地并不一定要在需求中心。”黃超說,資料中心實作自動化遠端管理指日可待,可通過完善西部骨幹網絡建設,由東部高精尖人才遠端開發平台軟體,西部負責本地資料中心硬體的運維管理,最大化降低運維成本,以價格優勢、技術優勢、服務優勢吸引國内外資本,破解“東部紮堆”的高耗能現狀。
業内人士葉永新表示,西部地區氣候寒冷、幹燥,可大幅降低空調的制冷和抽濕能耗,在此布局效益明顯。“然而,在西部各省份間仍需精細選擇,應引導資料中心優先進入同時具備氣候、地價、能源禀賦的省份,最大化發揮布局選址的天然優勢。”
葛振斌也認為,為規避未來的“碳排放風險”,可重點考慮擁有豐富光能、熱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的西部省份,在此建立“綠色規模化叢集”,打造我國資料中心産業的核心競争力。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年01月29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