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義興張”道口燒雞
“義興張”燒雞起源于河南滑縣道口鎮,後傳至邢台,故稱之為邢台“義興張”道口燒雞,以别于河南的道口燒雞。 “義興張“燒雞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六六一年(清順治十八年),但在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制作方法和配料上,與一般做法差不多,并不出衆,沒有得到大發展。到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在道口經營燒雞的張炳,在生意不佳,心緒煩悶中,偶爾遇見在清宮禦膳房當過廚師的老朋友,兩人飲酒暢談,當張炳談到自己生意蕭條時,其友附耳對張炳說:”想要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并說出了陳皮,肉桂,豆蔻,丁香,白芷等八味中藥及用法,并叮囑切勿外傳。張炳如獲至寶,如法加以泡制,果然與衆不同。後來,又經過苦心鑽研,反複改進,燒制成了具有獨特風味的燒雞,随之生意興隆,遠近聞名。因創始人姓張,故鋪号定為”義興張“。 “義興張”道口燒雞傳至邢台,是在一九三八年七月間。張炳的第六代傳人張長榮和他的徒弟蘆玉俊等七人,為謀生從滑縣道口投親靠友來到邢台。當時邢台正在日軍占領下,民不聊生,生意冷淡,作些燒雞出售,僅可糊口。一九四五年九月邢台解放後,張長榮、蘆玉俊等在邢台市定居,邢台的”義興張“道口燒雞,才正式開業。一九五六年飲食業合作化以後,張長榮師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自費辦黑闆報,熱情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被人們譽為“義務宣傳員”。他曾擔任過街道幹部,工作積極負責,辦事公道,在本市享有一定的聲譽,後被選為市政協委員。邢台"義興張”道口燒雞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也獲得了新生,有了較大的發展。飲食業合作後,張師傅,蘆師傅,張恒久(長榮長子)等人,專門從事燒雞制作。一九七二年,張長榮師傅病故,其長子張恒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調到其他行業,尚未歸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市委和各級上司的大力支援下,1980年邢台飯莊為恢複老字号“義興張”道口燒雞、請馬良辰書寫牌匾。15天後一塊古色古香的商業老字号牌匾“道口燒雞”赫然矗立在邢台馬路街鬧事中心,一時間轟動了邢台市,群衆贊譽甚多。使這一傳統古老的珍馐佳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年銷量由私營時的一萬餘隻猛增到五六萬隻。邢台道口燒雞以鮮豔的色澤和濃郁的異香,吸引着廣大顧客,廣銷省内各中、小城鎮,遠銷北京、天津、山西、山東等地,在華北享有盛名。來邢台參觀遊覽的客人,都要品嘗一下邢台道口燒雞。逢年過節,走親串友,更是競相購買。食過的人無不翹指稱贊。
邢台道口燒雞之是以風味獨特,馳名各地,關鍵在于它選料嚴格,精工細作,配料合理,煮制得法,一直延續傳統工藝。現由第八代傳人張立峰,将這一傳統技藝發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