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生命哲學規律體系論述之二十三

作者:兔卧荒山

生命物質規律

3.3、生命物質規律

生命物質規律揭示的是宇宙生命統一體中生命物質運動的特有過程,這個過程必須穿越時間,經曆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就是物質實際存在的五個次元。

生命物質在現實世界,在宇宙中隻能存在于宇宙生命,存在于相對的宇宙生命,離開生命體的物質是不存在的,我們對物質進行分析研究時隻能從生命體中,通過中樞神經、腦的思維提取、抽象出來。

然後,在此基礎上物質有三個身份:一是作為相對獨立的靜而死或者形而上學的作用而存在,這就是以往唯物的僵死的觀點或者絕對的觀點;二是作為一個運動過程的系統而存在,這就是生命物質運動規律的核心;三是作為一個次級生命體而存在,這就是對立中轉換的主次沖突及其主次方面的相對性。

生命物質就是從生命統一體中提取的一種圖式,其中蘊含着五個次元的空間特性。作為自然存在、宇宙存在并對應的生命物質和生命精神合二為一的生命統一體,具有深刻的、廣泛的獨特的五維特性。

以生命統一體為前提,以生命精神為基礎、為必備條件,是顯性的,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是感覺得到的,是提供其他生命接受刺激的對象,是生命的直覺、感性而現象的反應,是生命的形式,是生命空間法則等的表現。

生命物質在沒有穿越時間,沒有經曆運動時,或者從宇宙生命統一體中抽象出來,即沒有生命的生命物質,其作為一種圖式可以提取、抽象出很多的“維”。

“維”就是宇宙生命的連接配接;就是描述和反映宇宙生命的某一運動變化時所必須經曆的運動變化的空間,這個空間就叫做生命之維,幾個空間就是幾維。點由于沒有長度、高度及數量規定其為零維。

“一維”環節,“一維”本是天文學的主詞,但現在為曆史生命哲學所用。這裡有四個次環節層:

一個是,“一維”是一條線,是點動成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沒有面積與體積,隻有長度;沒有寬度和高度,但又有始端也有終端,這些都是有坐标的、相對的;這條線隻有始端而沒有終端成為單向射線,這是相對的絕對,比如,生命的自私法則隻有相對的出發點而沒有絕對的終點,宇宙生命的的演繹發展隻有相對的低級生命體(原子)的起點,而沒有進階生命的終止點。

二個是,“一維”是兩個及其兩個以上若幹點連接配接的直線、曲線,這個線就是以相對的生命統一體作為對象而提取的相對的線。

三個是,“一維”是兩個及其兩個以上的若幹點的連接配接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直線、曲線,這個線就是絕對的雙向射線,就是以絕對的宇宙作為對象而提取的線。

四個是“一維”是點既是零維空間;也是一維空間裡的宇宙生命體;無數個點也可以化合組織線。一維充滿了點的運動,進而一維充滿了運動。這個運動包括一個點的運動,兩個或者多個點的聯系、關系和運動。一維包含着辨證規律。

“二維”環節,“二維”就是一維展開的一個面。它分平面和曲面。

平面,有左右、前後兩個方向,沒有上下;隻有面積,沒有體積。另外,腦海裡的想象也可看做二維。2004年科學家在實驗室生産出了“二維生命”即隻有一個碳原子生命體厚的平面。它可以單向展開,也可以雙向展開;可以是以次級生命體為對象而抽取出相對的面,也可以宇宙生命為對象抽象出絕對的面。

曲面和平面的性質是一樣或者類似的,都可以對生命的任意橫截面或者縱截面進行提取和抽取,并對其的面積和形狀、平面狀态進行分析研究。

“二維”是一維或者一條線的運動,有限和無限即相對和絕對,兩個相反方向的運動都充滿了辨證規律。

“三維”環節,“三維”就是坐标軸的三個軸,即X軸、Y軸、Z軸。其中X表示左右空間,Y表示上下空間,Z表示前後空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即由面圍成體,将一個一維和一個二維疊合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生命物質的立體感。

我們從宇宙生命、各次級生命體中提取、抽象出來以後就是一個立體圖形,即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幾何圖形,看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等的規則立體圖形最多看到立體圖形的三個面。

對生命體的這種提取和抽象,就是隻考慮生命體的形狀和大小,而忽略其它因素的基礎上在平面的表示,以達到對生命統一體的長寬高進行分析研究。

“三維”的運動同樣存在着絕對和相對,存在着辨證規律。

四維環節,“四維”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來的,第五級别的人類生命體生活在地球生命體的地域、水域和空域之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再加上時間就化合構成了四維空間。

由于我們在地球上所感覺到的時間很慢,是以不會明顯的感覺到四維空間的存在,但一旦登上宇宙飛船或到達宇宙中,使本身所在參照系的速度開始變快或開始接近光速時,我們就能通過對比,發現時間的變化。這就是時間為什麼是四維空間的要素之一。簡言之,就是對三維的生命物質注入時間,将彼時的立體圖形和此時的立體圖形連接配接起來,發現它們的變化,或者說這樣就可以掌握生命物質各式各樣的運動,然後進行分析研究。

五維環節,五維就是生命統一體有了級别層次,可以對生命統一體的演繹進化、生命的内部和外部、生命的過去和現在、生命的系統群組織等等進行分析研究。

“五維”是三維、四維空間發展的必然結果。愛因斯坦相對論告訴我們,空間和時間可以互相轉化,時間是通過空間來度量衡、來把握的,是空間的另一種方式;空間是通過時間、經曆時間來表現變化和不同狀态的,把這無數的變化和不同的狀态緊密的連結化合起來,就會發現空間的運動。這個運動既是線上的運動,又是放大或者縮小的運動,也是從屬或者被從屬的運動,因而是空間顯示出生命,成為系統或者體系。

根據系統論或者體系法則,任何系統或者體系都是有層次、有次級生命體。比如,原子生命體就有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層空間基本的兩個層次;地球生命體類似于原子生命體,有基本的地球殼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組成。原子核--地球、核外電子層空間--地球大氣層;又如金塔體系分為五個基本級别,第五級别的人類生命體從低級到進階可以抽象、提取出八個層次,即原子生命體、元素生命體、無機物生命體、有機物生命體、細胞生命體、組織生命體、器官生命體和系統生命體,人類生命體的任何一個橫的或者縱的解剖面都可以看到複雜的分明的層次空間結構狀态。

這個層次既是實體學三維空間中的高度,或者我們器官可以感受刺激進而可把握的不同生命物質的層面,又是宇宙生命不同深度的本質、内容。它雖然隻有通過以自我為對象的主體抽象思維來把握,然而卻是我們主體的空間環境生命體宇宙的存在(包括客觀和主體的主觀)。

同時,這種不同層次的内容和本質也可以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成宇宙生命發展的不同時期或者階段,成為我們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生命的三維空間。是以,四維空間還應加上層次一維,是以,任何全體或者整體的系統或者體系法則都應該是五維空間。這五維空間的任何一維都可以和其它四維互相轉化。

作為宇宙生命的内容和本質反映的我們第五級别人類生命體的精神空間或者心理空間,内在的本質上就屬于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維空間--層次空間;而且是高層次的層次空間(精神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哲學思維的空間是最高層次的層次空間)。它同空間環境生命體的互相轉化,是五維空間互相轉化的具體表現。

“五維”是有次級生命的統一體的生命體。當代基礎實體學的核心議題是打斷、破除空間時間的連續性,而建立“斷續性”的量子思想體系,補充完善了我們認識空間時間另外一個方面—“斷續性”的空白。在時間這個特殊的統一體中,連續性和斷續性是相對的,辯證而統一的。沒有連續性就沒有斷續性的必然,沒有斷續性就沒有連續性的存在。一級生命機關和功能機關的原子生命體的基因,即所謂的36種誇克,12種輕子,13種規範粒子的運動依然逃不脫二十世紀實體學革命後所建立的量子規律(量子場論)。

這一規律的本質原子基因(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生命統一體,但存在于生命體之内,是生命的次級成分)在空間中的位置、運動狀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連續的量子态(這也是它們之是以是原子生命體的基因,而不是宇宙生命體或者次級生命體的本質所在),但量子躍遷卻證明了空間次元不可分割。如果我們把宇宙生命的主客體看成本來就同屬于不可分的空間架構統一體或者金塔統一體中兩個互為關系或者聯系的次級生命體,那麼,主客體的普遍聯系就是世界或者宇宙的本來面貌。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之間都有着千絲萬縷的剪不斷的關系。這本身就說明五維空間就是把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統一起來的統一體。量子理論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四維空間理論向五維空間理論轉化的中間環節。

“五維”是作為統一體五維空間它具有五性:

第一主體性:空間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不可分。這種不可分不僅僅是認識論意義上的,而且是本體論意義上的。空間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不可分是空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第二整體性:空間發展的基本線索,從縱向來看,比如原子生命體、細胞生命體就是它們以後是空間起源、空間發展的原動力;從層次來看,分為宇觀空間、宏觀空間、微觀空間三大層次,或者金塔的無機物、有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五個級别層次;從性質來看,分為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質兩大類。科學的空間理論,必須對空間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面、不同類型做出統一的說明。空間包括宇宙(自然)、社會、意識空間。從全體來看,宇宙生命是絕對的,存在的個體整體都是宇宙空間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具體來看,各個級别、層次、分類和個體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間。完整的空間理論既包含對宇宙全體空間的把握,又必須對五大級别層次空間做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說明。

第三全息性:宇宙全息統一論認為,每一空間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個宇宙的資訊,任何一個相對的獨立的部分都是整體的一個縮影,任何一個次級生命體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比如,原子生命體、細胞生命體就有宇宙全體的資訊。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麼五維空間的各維之間的關系也是全息關系,它們之間的差別隻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現實中它們是緊密不可分的。在思維的具體(包括形象思維具體和抽象思維具體)中它們又複歸于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第四體系性:宇宙空間的不同層面的有序化、系統化,互相說明,互相協調,進而使宇宙空間的不同層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第五基礎性:絕對的宇宙空間和相對的級别層次、個體生命空間是整體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整體制約部分、一般說明特殊。研究宇宙某以特定個性空間必須以一般的五維空間理論為基礎。

“五維”是是一個集合體,最基本的要素或者元素是點,點的集合是線面體,線面體運動産生了三維體,三維體的運動産生了時間,以此類推。簡單的說,五維就是由于四維運動産生,假設四維空間可以對折,那麼對折後的那部分所謂的無,就會由于四維的運動而給填補。 生命物質五個環節的五個次元,自然地存在于各個級别生命體統一體、存在于宇宙生命統一體;也就是說生命物質必須具備這五個環節或者五個次元,這樣的物質才是生命物質。

生命物質規律就是五個次元運動過程的規律,就是五個次元依次互動的規律,就是五個次元必然性、規定性的規律,就是五個次元統一體的規律。任何生命物質都必須有五維的五個環節,任何生命物質也逃不出五維的五個環節。

零維即是點,一維是由無數的點組成的一條線,隻有長度,沒有其中的寬度、高度。二維是由無數的線組成的面,有長度、寬度沒有高度。三維是由無數的面組成的體,有長度、寬度和高度。因而,第五級别的人類生命體容易感受到三維,但四維就很難感受,或者往往被我們所忽視。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名有感覺、司空見慣的的時間(時間法則),往往忽視了生命統一體内部看不見的層次(體系法則)。

在量子力學,仍在建立的弦理論,認為世界是十一維的(“十維空間”+“一維時間”)。各種具有化合式或者化學式的化合物,如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等都具有宇宙生命體的生命物質,是曆史生命哲學的低級生命體或者進階生命的次級生命體,它們依然是具有五維特性的生命物質。

五維的五個環節,生命物質完成了一個循環,即從點到點(“五維”回歸到“零維”),從空間到空間,從統一體(點)到統一體(點)它們的性質或者說它們的本質、内容沒有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生命物質的質沒有改變;改變的隻是它們的量,即統一體的量增多了、增大了,統一體空間法則由小到大或者由微觀到宏觀,統一體的要素由“零維”到“五維”。就像鐘表從零點出發,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零點的位置,但數字從“0”變到了“12”。這也就是為什麼曆史生命哲學選擇由零維到五維作為或者确認生命物質規律的原因。在循環中,生命物質得到更新,生命體得到更新。

我們必須指出:生命物質規律五個環節的五維中,第三環節“三維”是中心環節,是具有決定性和有價值的環節。它的出現或者完成是宇宙生命統一體成為可能,如果沒有它第一環節“一維”、第二環節“二維”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沒有它宇宙生命是無法更新的,即不可能有第四環節“四維”和第五環節“五維”的更新和發展,我們人類對宇宙生命的認識也無法進行。 我們還必須指出:第一個生命物質規律是具有金塔全息性的。生命物質規律作為一個相對的生命體考察,生命物質規律的全體性具有金塔規律的全體性,生命物質規律和宇宙生命金字塔是相吻合的,前者有後者的全息性。第二個生命物質規律是不等辯證規律,這主要表現在化合分解運動之中。從零維(點或者統一體)到五維都是六個環節的六個次元的不斷化合,隻有從五維到零維的位置複原一個環節時,“五維”空間停止了化合的發展而回歸或者變成“零維”空間(點),在不顯山不露水的過程中完成了分解(如果這不是分解,怎麼空間能從“五維”退變或者還原成“零維”),然後作為出發點,為“五維”再循環運動提供動力和資源。生命物質規律蘊涵的辨證規律和化合法則就是這麼隐秘,這麼神奇。第三個相對的生命物質規律自身而言,每一次次元的化合都是一次質變,都是一次更新。第四個每一個環節的每一個次元都深刻的存在着絕對與相對,以及二者在“維”統一體中實作統一。

生命物質規律的來源同其它精神産品的來源一樣,是第五級别人類生命體的腦和中樞神經次級生命體及其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和其突起(樹突和軸突)接收和接受宇宙生命的刺激而産生的興奮反應,這種反應先是低級的潛意識,再到進階的潛意識,然後從潛意識到意識,最後形成人類獨有的精神産品,其中包括生命物質規律。也就是說生命物質規律本來就存在于宇宙生命統一體,無論低級生命還是進階生命都是如此,然後通過人類的精神次級生命體抽象、提取出來。

在提取、抽象的過程中,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深刻程度而産生精神不同的産品,即知識、科學和真理。這知識、科學和真理同宇宙的本來存在是否對稱就在于人類生命體的精神生命體的反應和反映。

宇宙生命物質随着宇宙生命一起起源于緻密熾熱的奇點,起源于太極。生命物質在宇宙生命體中承載着生命的八大法則。生命物質作為次級生命體來考察,一般的低級的生命體可以在進階生命體内部化合形成,比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和核酸等在細胞生命體内就可以化合誕生;也有的通過呼吸、進食等方式從空氣、水分和食物中擷取客觀空間生命體。

生命物質還有一層哲學含義就是物質是生命的物質,生命是物質的生命。宇宙生命是一個系統,作為生命物質也是一個系統。比如,居于宇宙生命金字塔頂層(第五層)的人類生命統一體就具有五維的特性,就是一個系統;又比如總星系或者宇宙生命體,也就是宇宙生命金字塔統一體也具有五維的特性,就是一個系統。原子、元素、基因、激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病毒、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生命體)等等都是如此。

那麼,什麼是生命物質?生命物質是從宇宙生命之中提取、抽象出來的,并和生命精神對應、對稱,且互為條件而存在;是生命主詞的賓詞,依附于生命,是生命不斷轉化的空間狀态的形式和現象;普遍性的有着科學的六維性,即零維、一維、二維、三維、四維和五維。這裡必須說清楚,“零維”在生命物質規律的五個環節中已經融合于第五環節“五維”之中,以隐性或者潛在的身份而存在。

在微觀世界的探尋中,不斷的發現新的東西,比如原子生命體以下的更深層次中,或者構成化合原子生命體各個層次的質子、中子、誇克、前子、輕子和弦等等是什麼?是物質、是精神還是生命?曆史生命哲學必須清楚的、肯定的回答:其一是這些東西不是相對獨立的物質;其二是這些東西不是相對獨立的精神;其三是這些東西不是相對獨立的宇宙生命。這些東西隻能是一種存在,一種原子生命統一體之中物質或者精神的存在,二者的化合是原子生命統一體一種基因或者因子的存在,具有生命的屬性,但不是完整的宇宙生命統一體。

這些東西之是以不是宇宙生命,是因為:其一是沒有相對的位置;其二是有斷續性的存在;其三是作為生命沒有相對的獨立性,即不能像原子生命體那樣存在于自身以上的進階生命體之中,可以運動在不同的無機物、有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生命體之中,進而運動在更高層次生命體之中;不能像細胞生命體那樣存在于自身以上的進階生命體之中,可以運動在不同的組織、器官、系統和生命體(生物體)之中。這些東西隻能作為原子生命體不同層次的基因或者要素(因子)而存在,隻能是原子生命體全體中的部分,隻能是本質的歸于原子生命體的一種存在,它不能離開原子生命體而獨立的存在于别的生命體之中。從性質上是生命性的,同屬于宇宙生命之中,統一于宇宙生命。

生命物質的意義還在于:其一是化合組成宇宙生命體的空間結構(空間法則、體系法則等),或者形态狀态,是内容的形式,是本質的現象,是自私法則的外在化身;其二是在生命精神的指令管控下完成生命統一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外在行為動作的表現和反映;其三是為各項生命曆程提供能量(能量法則)、載體(空間法則、體系法則)和活動(運動法則)等等的次元顯現。

生命物質隻有在特殊的相對的個體的生命統一體中,作為次級生命體才能發揮作用,離開了相對的特殊的個體的生命統一體它隻能是一個生命體,而再不是生命物質。

3.4、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質的曆史發展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世界。在自然界有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湖泊、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和地下礦藏等等;在人類社會,有生産力、生産關系、階級、國家、政黨等等。世界存在的形态和性質是無限多樣的,如此千差萬别、豐富多彩的存在中有沒有共同的本原?如果有,那麼這種共同的本原又是什麼?對此,不同的哲學派分别有不同的回答。

哲學上的二進制論和多元輪從根本上否認世界的統一性、宇宙的統一性。它們認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獨立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原。

哲學史上的笛卡爾和當代所謂科學主義思潮中的波普爾就是兩個代表。

笛卡爾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即“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這兩個“實體”對于曆史生命哲學來講可以看做物質統一體和精神統一體),它們之間互相獨立、平行發展,既不是物質派生精神,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質,隻有上帝才能把兩個本原或“實體”聯系起來、結合起來。我們認為,如若上帝确認以後真實存在,那麼這個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曆史生命哲學的宇宙生命,就是生命實體,就是生命這個統一體。在生命體中,可以說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質是互相平行的,但它們二者的本源都共同來源于宇宙生命體,源于相對獨立的生命體,它們隻有互相作用的關系,互為條件的關系,互相刺激的關系。精神刺激物質是物質産生行為動作;物質刺激精神是精神産生興奮,進而産生潛意識、意識和思想,二者在沖突中的主次方面、主次地位不斷的互相變換。

波普爾則把整個世界一分為三,“客觀實體世界”是“世界1”,“主觀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觀知識世界”是“世界3”。這三個世間一經形成,就是各自“自主”的,它們都是“同等的客觀實在”。曆史生命哲學認為這三個世界是存在但它們三個分别隻是存在的部分、整個世界的部分、宇宙的部分或者宇宙生命的部分,它們三個都統一于存在、統一于全體、統一于宇宙生命。

它們三個各自“自主”,都是“同等的客觀實在”的這種觀點是不可想象的,是完全錯誤的。宇宙或者世間沒有統一性或者同一性,意味着就沒有統一的起源、根源,沒有統一的演繹、發展,沒有統一的組織、系統;世界或者宇宙将是一片混亂的狀态,世界或者宇宙将不複存在,或者根本就沒有世界、宇宙的誕生和存在。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進階别的人類就沒有統一的認識,統一的思想,就沒有統一的生命精神。 哲學上的一進制論則堅持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有着共同的本原。這是以往物質哲學和精神哲學所堅持的,無疑也是我們生命哲學所堅持的,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深化的。

在一進制論中,以往又存在着唯心主義一進制論和唯物主義一進制論的對立。這種對立如果有統一體的存在,或者它們二者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之中就是正确的,是必須的。因為,隻有對立,說明才存在有沖突,才能互相産生作用。但問題是,這種對立必須是統一中的對立,宇宙生命中的對立,生命統一體或者存在統一體中的對立。

這個前提下,唯心主義的主要體系就是曆史生命哲學的生命精神體系,唯物主義的主要體系就是曆史生命哲學的生命物質體系。它們沒有認識和發現宇宙生命的統一性,進而是物質和精神失去了聯系的基礎、對立的基礎和沖突的基礎;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或者條件之下各自還必須堅持,那又回到二進制論去了,也就是這個世界或者宇宙有了兩個本原并存的局面,這是哲學曆史的悲哀、錯誤和局限。 精神一進制論絕對的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現象、繁衍、産物和表現,一切源于精神,起于精神,主張世界統一于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依附于精神;精神是主詞,物質是賓詞。

物質一進制論則與之相反,絕對的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現象、繁衍、産物和表現,一切源于物質,起于物質,世界的統一于物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依附于物質;物質是主詞,精神是賓詞。

他們(它們)二者這樣的堅持如果放進宇宙生命的同一性或者統一性宇宙生命體之中則是正确的。因為,二者發生了聯系,進而發生了沖突,繼而就有了運動變化的主次地位和主次方面。二者如果誰居于主要地位的主要方面誰的堅持就是正确的,這樣二者的絕對性就轉化成了相對性,否則需要全盤的否定。因為,統一性隻能是宇宙生命,而不是物質或者精神的一個方面。

曆史生命哲學的“生命物質”發展過程。

首先是古代樸素唯物論。

古希臘的樸素唯物論。公元前六世紀在古希臘出現了第一個唯物學派,即伊奧尼亞學派。這個學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質觀,當時第五級别我們人類生命體在生活的實踐中已經懂得,植物種子撒到地裡就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動物死亡後就變成發臭的腐爛物,繼而進一步的化掉。他們雖不了解各種生命體化合分解的細節,但他們看到在轉化變化(化合分解)的過程中,具有某種性質的物體消滅後,緊接着就産生了另一種性質的物體産生,由此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變化的過程中,是不是性質變了而某種“基質”、“基本”和“基礎”仍儲存着呢?他們認為無限多樣的自然現象有一個共同的基礎,萬物由它産生,萬物毀滅之後又回到它之中,他們稱這個東西為“始基”。這個天才的思維和敏銳的洞悉在那時是了不起的,我們必須點贊。

因為,曆史生命哲學認為,在宇宙生命的存在中确實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基礎”,共同的“始基”,但這個“基礎”和共同的“始基”不是别的,而是原子生命體。

在當時,科學材料極其缺乏,我們進階别人類生命體認知事物之量的單薄,能有這種認知是難能可貴的。很遺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泰勒士把“水”認為是是萬物的“始基”和“基礎”,萬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抽象成的“物質”概念和具體的存在。

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無限”是萬物的“始基”,它是一種混沌狀态的具體物質,它沒有固定的邊界,沒有固定的性質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蘊藏着一種對立傾向,能生化一切。這種富有智慧的高瞻遠矚而抽象出來的哲學思想同樣是了不起的。因為,這種抽象的邏輯思想正好印證了中國古老的“太極”思想,印證了後來關于宇宙、關于大爆炸的科學材料建立的科學理論。但說:“對立物蘊藏在基質之内,基質是一個無限體,從這個無限體中分離出對立物”,“對立物”就是冷和熱,濕和幹等是沒有科學材料根據的,是抽象的錯誤和局限。

中國古代的“五行說”。“五行”學說就是“金木水火土”,誕生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戰國時代,此時“五行說”的内涵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出現了“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這些從實踐中取得經驗和認識,抽象出來以後,具有樸素的、基本的物質觀和自在的辯證觀和循環運動,至今還有着曆史生命哲學的光芒。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氣一進制論。如戰國時期荀子認為,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自然界的萬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還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貴命題。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集大成者要屬于春秋的老子與道家諸子對于宇宙所提出關于道的思想了。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範缜在說明神形關系時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如果能進一步的說明這個“神”和“形”共存于宇宙生命統一體之中,那就是今天曆史生命哲學的觀點了。另外還有“陰陽說”、“八掛說”都有相似的看法。

這些雖然隻是初步的、模糊的或者不清晰的、不深刻的、不全面的“生命物質”體系,是依據直覺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一些“實證”的成分,是以,它有直覺、感性的特點,但也值得點贊。一進制論物質觀的合理的成分一直被儲存下來,對于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對于曆史生命哲學的生命物質有很好的幫助。 其次是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論。

十九世紀以前的自然科學,揭示了宇宙中各種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生命實體的存在,元素是組成化合物的基本機關,而各種元素人為的分子式二維結構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原子。

原子是當時科學認識已經達到的關于物質結構的最前端層次。人們普遍接受并由此認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質機關,各種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互相轉化。原子被看成是一切物質形态的不變的屬性。

這種物質觀以此為根據,把當時自然科學對物質的認識成果,原原本本的照搬到抽象的哲學中來,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質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質的特性。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以一定的自然科學的材料為根據,克服了自發的猜測的性質,并以此來解釋世界的物質性。這種以自然科學材料作為依據來闡述哲學思想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是趨向科學的,趨向宇宙生命的,對曆史生命哲學、生命精神有一定的意義。

但将自然科學材料和理論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思維和抽象,進一步的上升和歸納,進一步的普遍性和公約數,因而存在有缺陷。其一是沒有認識也沒有發現宇宙生命統一性;其二是直接的拿來自然科學成果用于抽象的哲學因而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其三是一萬個沒有發現、沒有思考這裡的這個“物質”就是宇宙生命統一體,就是微觀的宇宙生命統一體,當然前提是沒有建構曆史生命哲學的思想;其四是元素并不是科學發現的具有完整宇宙生命意義的“基本機關”。但他堅持的一進制論的本源論無疑是正确的;堅持把自然科學的成果用于抽象的哲學無疑是正确的。

曆史生命哲學認為,這個“基本機關”應該是原子生命體,元素是原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社會群體。原子生命體的不斷化合,不斷的量的積累,不斷的突破質變,是後來的生命體的生命力(力量法則)不斷的提高,進而産生我們進階别的人類生命體的生命力,進而就要斷言我們人類生命體的生命力源自于原子生命力,進而就可以斷言宇宙生命的自私法則源于原子生命體(當然,現在的科學發展還無法說明這一論斷,我們隻能是抽象的邏輯推理的形式),進而就要斷言原子就是我們生命體的祖先,進而就要斷言原子統一體内部潛伏着宇宙生命的所有資料資訊,再不斷的化合中漸次的得到釋放和顯現,原子就潛伏于我們生命統一體之内,是我們生命活動基本的和根本的一級生命機關和功能機關。

再次是現代唯物論。

現代唯物論認為:其一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曆史生命哲學認為意識是生命精神的一個層次,這裡可以看作精神。現代唯物論堅持一進制論的本原是正确的,堅持物質的作用對于生命物質有很大的意義和幾乎全體的幫助。但問題是,如果沒有生命體作為統一體或者同一體,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質分隔開來,沒有對應的聯系兩個怎樣的互相作用呢?是以,生命精神和生命物質,或者這裡說的物質和意識必須絕對的處在統一體或者同一體之中。

因而,現代唯物論的物質和意識,或者生命物質和生命精神的内容或者思想是正确的,但其坐标、統一性的認識是錯誤的。因為,這裡宇宙存在的“物質”其本質就是宇宙生命,具體的物質就是一個個體的特殊的相對生命體。因為,沒有面對以自我為對象的主體以及和主體打交道的人類社會,沒有面對動物社會,沒有面對植物社會,這些主體是物質呢?還是生命?還有蛋白質、病毒、亞病毒都是什麼?還有元素、原子都是什麼?如果給它們定義為生命才是深刻的、典型的、有意義的,那麼,一進制論的本原是否就應該是宇宙生命了。當然,鄙人在《微生物生命哲學》裡已做了詳細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現代唯物論認為:世界的物質形态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同源性,我們的世界,從基本粒子的誇克到總星系,從微觀世界到宇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生物界到人類世界,這些多樣性的形态都是物質自身分化和演進的結果。

這裡的“多樣性”被我們金塔各級别各層次生命體給予豐富的詳細的闡釋;這裡的“同源性”被我們金塔第一級别無機物層次中的原子生命體給予印證;這裡的“多樣性”都是“分化和演進的結果”被我們金塔中第一級别無機物生命演繹進化到第五級别人類生命給予恰到好處的、高度契合的對應等等,都是曆史生命哲學吸納的科學的寶貴的成分。但這裡的“多樣性”都是“分化和演進的結果”必須一分為二的看待。

因為,我們進階的人類生命體也包含在這個“多樣性”之中,也是“分化和演進的結果”,但我們人類生命體到底是“物質”還是“生命”?那個更深刻、更科學、更準确?更能代表宇宙的存在?不容置疑,顯然是生命。是以,解決這些問題隻有是曆史生命哲學。

化合組成進階别生命體(第三級别植物生命體、第四級别動物生命體和第五級别人類生命體)的生命物質有:核酸,蛋白質,脂類,糖類和一些無機鹽類等次級生命體;化合組成細胞生命體的生命物質有二十多種化學元素原子。其中有些含量較多,有些含量很少。據統計,在細胞生命體内至少可以找到62種元素原子,常見的約有29種,其中重要的有24種。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體内,各種元素原子生命體的體量相差很大。例如,蛋白質是由C、H、O、N等元素原子化合組成的,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原子化合組成的。

這些生命物質在一個生命統一體内部,都是不同層次的次級生命體,由于擔負的主要任務是生命物質,是以處在生命物質的範疇之内;一旦把它們從高一級的生命體或者統一體中分解、分割出來,或者抽象出來它們就轉換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命體,而再不是生命物質。是以,同一個對象、同一個實體考察的坐标或者空間不一樣,它們的身份将發生質的變化。因而,生命物質和生命體一樣,它們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随着身份的不同它們的力量法則也發生變化。

生命物質的形式及其随着生命體穿越時間、經曆生命體的運動或者活動所積累的過程是我們認識宇宙生命的主要路徑。其一是認識生命體任意抽取的一維、二維和三維的形式,然後認識四維和五維生命物質的特性;其二是通過生命物質的行為、動作和表現,持久的、全面的分析歸納,抽象出生命精神,進而全面的了解認識宇宙生命,掌握宇宙生命。

以往的唯物派認為所有的統一體(包括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并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互相作用的結果。這是由于沒有曆史生命哲學的思想或者觀點的指導,而産生的一種有缺陷的認識或者觀點。因為,宇宙中所有的統一體都是某一個級别或者層次的生命體,這種或者這個生命統一體都是由其它次級生命體化合組成的;所有現象都是其它生命統一體化合或者分解的進階或者低級的生命體。

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曆史生命哲學屬于一進制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于以往的物質或者精神一進制論,以及二進制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物和唯心的一個對立面。生命物質隻能是生命體中的生命物質,離開了生命體再沒有生命物質可言。

曆史生命哲學一進制論認為:宇宙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多樣性在于宇宙或者金塔體系之中,即各個級别、各個層次、各個分類和各個個體的部分;統一性在于生命性,即宇宙是生命的宇宙,世界是生命的世界;生命是宇宙的生命,生命是世界的生命。它們(他們)處于普遍聯系和互相作用之中。

曆史生命哲學統一性的整體或者全體就是太極,就是宇宙,就是金塔。這個全體或者整體就是一個統一體,一個宇宙生命體,它的内部又有各級别、各層次、各分類和各個體的統一性。

曆史生命哲學的基本方法就是堅定的認為世界本源是生命,宇宙的本源是生命,一進制論的本質主體就是原子生命體,宇宙的一切、生命的一切皆是原子的化合體。堅持生命觀,反對沒有生命統一體的唯物觀和唯心觀。多樣性和統一性是辯證的關系。

生命物質和生命精神的辯證關系。站在生命物質的角度,生命精神對生命物質的有着依賴性,生命物質決定生命精神,即生命物質第一性,生命精神第二性,生命物質是本原,生命精神是衍生的,生命物質決定生命精神,生命物質是主要沖突的主要方面,引導和主導運動的方向和性質,是自私法則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生命體首要滿足的對象;站在生命精神角度,則其相反。生命物質和生命精神辯證的這種關系必須在宇宙生命統一體前提之下,否則是不行的。

曆史生命哲學規律體系論述之二十三

作者簡介:

鄭金民,從事林業工作,屬兔,自稱是以雙木為生存的一隻兔子,一年四季兔卧荒山,靜觀于秦山洛水之間,故筆名兔卧荒山。

本人是學習哲學,思考哲學和享用哲學的一個人,哲學伴随了幾十年。曆史生命哲學基本架構建構現已完成,大約140多萬字。

本人論著《還原道的本相》在2020年《國學研究》第八期專刊發行,并獲得陝西省國學研究會評選的2019—2020年度“國學研究論著獎”,《生命規律》和《宇宙人類及其生命》兩部論著作為内部交流資料已經面世,《曆史生命哲學規律體系》進入出版程式。另外,計劃用兩年時間出版《人類安全階段假說》《生命及其生命法則》《生命文化及人性類别層次》《關于哲學統一性體系論述》《有關哲學問題探索》《新思想》等六部曆史生命哲學論著。

在哲學之餘創作大量詩歌,并多次獲獎。對倉颉文化有深入研究,整理有《倉颉文化文集》。對伶倫文化也有關注,并寫有一定文字。

2021年9月19日接受了西安廣播電台就曆史生命哲學和《書院門1991》有關情況一個半小時新聞直播專訪;2021年9月24日在洛南縣倉颉文化研究會接受了洛南縣非遺保護小組和洛南縣文化館倉颉傳說搶救保護工作專班三個半小時視訊節目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