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1951年11月20日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十八藝人”合影。

1951年11月20日,評彈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由18位評彈藝人組成的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了。這是評彈曆史上第一個國家院團,也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最先成立的三個國家院團之一。

最早加入評彈團的十八位老先生,都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他們放棄高額收入,主動加入國營劇團,史稱 “十八藝人”,成為評彈史上的一段傳奇。更傳奇的是,建團第二天,“十八藝人”就打起背囊來淮河邊上,與治淮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回來之後,就創作了評彈曆史上的第一個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上海評彈團十代同堂合影

70年過去,2021年11月7日晚上,吳侬軟語唱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再度在上海文化廣場裡響起。隻是,當年的書場,如今已是煥然一新的現代劇場,而曾經的“十八藝人”,如今已經傳至了11代藝術承繼者。熱烈的兩千人劇場裡,舞台上已是“十代同堂”。

這一晚,上海評彈團成立70周年慶典晚會隆重舉行。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1951年冬,劉天韻、張鑒國在治淮工地上演唱節目。

舞台上,除了上海評彈團演員悉數登場,老聽客們久違的老藝術家們也都來到了現場。90歲的張君如、85歲的劉韻若和薛惠君,還有同樣年歲的趙開生和徐檬丹,以及年過7旬的莊鳳珠、沈玲莉、沈偉辰、孫淑英、沈世華等,這些老藝術家們一一登台,他們有的說了幾句開心話,有的和年輕演員一起表演了節目,還有人直接做了主持。

很多老觀衆都覺得特别開心:“能又一次見到這麼多老先生,是這一晚最激動的事情”。 連上海評彈團現任團長高博文都感慨,“我們的老先生很久沒有聚這麼齊了。見見老觀衆,是他們這一次最大的動力。”

慶典晚會的演出長達三個半小時,涵蓋了建團70年最具代表性的曆史作品,而演員也都是“十代同堂”。演出的形式内容豐富,既有早年建團期間創作的現實主義題材中篇,也有源自古典文學的傳統書目,而上海評彈團這些年的新創節目也都在晚會上亮相。

上海評彈團人才濟濟,雲集了各個評彈流派的創始人:蔣月泉的蔣調、張鑒庭的張調、薛筱卿的薛調、嚴雪庭的嚴調、楊振雄的楊調、姚陰梅的姚調、楊仁鱗的小陽調、朱血琴的琴調、徐麗仙的麗調。70年來可謂百花齊放,争妍鬥彩。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當年的入團志願書

在70周年的這台慶典晚會上,演員們表演了不同流派代表作,周紅的麗調《情探·梨花落》和毛新琳的張調《蘆葦青青·罵敵》,都讓觀衆備感親切。而楊振雄、楊振言兩位名家的雙檔名篇《武松·别兄》,由中生代郭玉麟、姜嘯博演繹,更是展現了上海評彈團老藝術家們在原來“說噱彈唱”的基礎上,向兄弟劇種取經,加重了表演,形成了“說噱彈唱演”的評彈綜合表現手段。

這是一台展現上海評彈70年藝術成就的演出,也是講述70年建團曆史故事的演出。

上世紀60年代,用評彈音樂譜唱的毛主席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紅遍大江南北,将評彈傳遍全國。這首詞正是由上海評彈團的趙開生譜曲、餘紅仙首唱。它不僅是評彈藝術形式創新的經典代表,而且在新中國的音樂史上也擁有特殊的地位。

當晚,趙開生不僅登台,還和兩位“徒孫”,年輕演員一起表演了兩位“徒孫”—— 季毅洋、鄭鳴秋一同表演了一段代表作《珍珠塔·見娘》。從自己跟随恩師周雲瑞學藝,到自己的學生高博文,及至如今才22歲的“徒孫”,趙開生師徒四代見證了上海評彈團70年曆程。他說:“這一次,我作為一個聽客,也是一個老演員,陪年輕演員一起上台,希望他們能把這個節目唱好。”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高博文表演紅色原創作品《戰無硝煙》

而對于時隔60年重新回到文化廣場這個舞台演出,趙開生更是感慨不已。事實上,70周年的慶典選在這個地方,也是别有深意。高博文介紹說,評彈進入上海後,除了書場之外,還會去大劇場演出,文化廣場是當時上海最大的演出場所,自1959到1961年,逢節慶日或暑期,上海評彈團都會去文化廣場演出,而且賣票十分火爆,觀衆都是通宵排隊。而此次回到這裡紀念建團70年,也十分具有紀念意義。

上海評彈團老團長吳宗錫曾經專門寫過一篇《評彈與文化廣場》的文章,回溯了當年的淵源和盛況。上海評彈團開始進入文化廣場的首場演出是1959年7月,兩場演出共賣出票子一萬三千餘張。因為買票觀衆太多還實行限購,團體票限購50張,個别票限購5張。

吳宗錫總結道:“評彈進文化廣場演出,是新中國成立後評彈藝術革新、創新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是上海評彈團建團近十年來在書目創新整舊、藝術的創新發展上的一次大總結,也是上海廣大評彈愛好者的一次大歡聚,可以說是評彈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

70年的故事太多,三個半小時似乎講不完。在11月8日下午,上海評彈團的很多老朋友、專家和藝術家聚集在一起,舉行了一個座談會。關于上海評彈的輝煌曆史及今天,更關于未來。

座談會的氣氛充滿了一種大家庭的溫暖感,在現場,還舉行了一個特殊而簡潔的儀式,四位評彈團老藝術家及後人,把他們珍藏的藝術資料捐贈給了上海評彈團。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吳新伯(左)表演評話片段《武松·打店》

其中,建團“十八藝人”之一的王柏蔭老師的兒子王玉立,捐贈了父親劇本手稿《白蛇傳》《玉蜻蜓》。父子兩代都是上海評彈團的成員,這個捐贈也充滿傳承意味。而上海曲藝家協會主席、評話名家吳新伯更是如此,父親是評話名家吳君玉,母親是上海評彈團老團長、評彈作家徐檬丹,他把父親長篇評話《水浒》劇本手稿 和《三打祝家莊》藝術筆記悉數捐出。此外,朱一鶴捐贈了其母親“琴調”創始人朱雪琴的《珍珠塔》劇本手稿和《琵琶記》藝術筆記,而趙開生則捐贈了他的全本《珍珠塔》劇本手稿和一件竹衫。

上海評彈團建團70周年:從“十八藝人”到“十代同堂”

趙開生與年輕演員同台表演《珍珠塔·見娘》

除了劇團老朋友們的寄語和感慨,老藝術家和青年演員也輪番發言。趙開生等依然感恩于上海評彈團帶給自己的依靠感和自豪感,在這個藝術天堂裡自己和同輩們收獲了太多。而徐檬丹則說,她感覺到這兩年評彈又開始熱了起來,年輕觀衆開始變多了,“我覺得我們這個藝術并沒有老化“。但她更關心年輕人在如今環境下學習的難度和挑戰,”年輕演員一定要抓緊時間,争分奪秒,抓緊這個轉彎的時機。“

從蘇州人才引進來到上海的青年演員陸錦花,如今已經是上海評彈團的中堅,在她看來,上海評彈團給予了她太多,而這個劇團的氣質和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作為一個年輕演員,她也在思考評彈的未來,她給自己找到的方向是,要尊老學老,但不啃老,尊重傳統但又能有屬于他們這一代的突破創新。“希望再過十年二十年,評彈歸來,仍是少年。”

“我們上海評彈團70年,正好趕上了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時代,整個社會都越來越尊重傳統藝術,評彈也有了一個可以幹事情的大環境。”在團長高博文看來,70周年生日,對上海評彈團是個很好的紀念和回顧,在這個慶祝活動上,既能夠展示上海評彈團一貫的創新探索的傳統,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劇團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

“我們現在有60多個演員,其中35歲的年輕人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我們對他們的培養也是非常盡心盡力。”高博文介紹說,這些年,上海評彈團陸續從蘇州評彈學校等地引進年輕演員。因為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大平台,上海評彈團也更能吸引到人才。

“評彈最大的優勢就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土可洋。“站在70周年的節點,從當年以弦索叮咚傳唱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傳奇,到幾代上海評彈人開始嘗試把廣闊的生活化作三尺書壇上的鼓舞之作。作為一支江南文藝的”輕騎兵“,上海的評彈,也在尋找它在這座大都市的未來。

責任編輯: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