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将成為未來企業的重要資産

ZDNET至頂網CIO與應用頻道 05月20日 北京消息:在去年的MIT首席資料官和資訊品質論壇上,當聯邦儲備委員會首席資料官Micheline Casey把資料比作資産時,引發了一場看起來純屬語義層面的争論。

“你是否對會計師這麼說過?”一位聽衆問到。

“對。”Casey回答到。

“對于把資料稱為資産,他們的态度如何?”這位聽衆繼續問。

“各種意見都有。”Casey表示。

很快,讨論從語義層面切入到實質内容。“很難找到一家公司會把資料放入到資産負債表中。”聽衆說。

事實确實如此。根據Gartner分析師Doug Laney的調查,盡管很多公司的業務模式之一就是收集和銷售資料 – 比如Facebook、Google、Nielsen等,但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對資訊資産有明确的支出條目。在Gartner的調查中,超過80%的企業經理認為資料資産确實展現在了資産負債表上,隻不過是隐含在其他無形資産中。“對此,我不得不說,并非如此。”Laney在最近Gartner商業智能與分析峰會上表示。

這種忽略或遺漏來自于形式主義,因為保險和會計行業通常都不把資料看作資産。對這個話題的争論其實偏題了。不管保險業者或會計師們看法如何,CIO、CFO以及越來越多的CMO都開始認識到資料的價值。現在的關鍵在于,搞清楚價值的高低。由此,資訊經濟學(infonomics或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粉墨登場。資訊經濟學這個概念由Laney在1990年提出,旨在幫助CIO們确定資料的價值以及評估方法,扭轉多年來把資料看作業務副産品的觀點,真正将其歸入企業資産的範疇内。

CIO們有句熟知的老話“你不可能管理那些無法評測的東西”。雖然他們都了解資料管理和監控的重要性 – 這兩點在Laney看來是資訊經濟學的基礎,但是,把資料作為資産看待需要敏銳的商業嗅覺。有些企業極為重視資料價值,在股市上更受人追捧,比如Google;有些企業緻力于資料的産品化,正在基于新的業務獲得額外收入,比如Kroger Co.;有些組織則以資訊經濟學為架構,提升關鍵資料的管控,比如聖疊戈的Scripps Health。

以資訊為中心的企業更受市場青睐

對于企業在資料價值評估方面的現狀,Laney表示:“你可能對桌椅之類的賬目記錄都比資訊資産更清楚。是時候扪心自問了:到底什麼東西對企業來說更為珍貴?”

盡管很少有公司明确地在資産負債表上展現出資料資産,市場仍然對那些以資訊為中心的公司表示出青睐。根據Laney的定義,是否“以資訊為中心”展現在對資料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上,比如雇傭資料科學家、任命首席資料官、組建資料科學團隊或制定資料管控規範等。那些符合上述标準的企業都有較高的股價淨值比或有形資産市價(通常高出平均水準2到3倍),比如Netflix、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諾基亞、蘋果、美國快遞和福特汽車。“我不能說其中蘊含着因果關系,但是,這至少展現出了耐人尋味的關聯性。”Laney認為。

根據Laney的調查,資訊産品提供商或者以各種方式銷售資料的企業通常有着高出平均水準4倍以上的股價淨值比,比如Google、雅虎、摩迪英聯(Moody)、TripAdvisor旅遊網、Harte Hanks和鄧白氏(Dun & Bradstreet)等。

有些CIO認為資料交易隻是資料中介商或網際網路巨頭的事情。Laney的調查表明,在傳統行業中同樣存在資料商品化的案例。比如在銷售庫存和銷售點(point-of-sale)資料上,Kroger獲得了每年1億美元的增量收入。

類似的案例在未來會越來越普遍。根據Gartner預測,到2016年,以資料互換或直接售賣的形式,30%的企業會直接或間接地實作資訊資産的貨币化。Gartner的研究副總裁Frank Buytendijk認為這個數字足以預示資訊産品市場的巨大潛力,同時也預示進入這塊市場的企業将獲得的競争優勢(畢竟隻有30%的企業有相應舉措)。“這其中的商業機會令人無比興奮。”Buytendijk表示。

Buytendijk相信,每個CIO手頭都有可以被産品化的資料。在公共領域,他以波士頓、Palo Alto和芝加哥為例,這些城市公開了預算或公共事業的資料,提升透明度,拉近與選民之間的距離。在企業方面以GE為例,這家具有125年曆史的公司正通過大資料的價值化來進行業務創新,比如通過傳感器的利用來預測工業裝置(噴氣式發動機、風力渦輪機和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器)的維修時機。即便是那些低技術含量的企業,比如英國的罐裝海鮮制造商John West,也開始通過資料來提升使用者體驗。為了提升透明度,該公司為每條魚打上标簽,标明其被捕獲的地點資訊。整個過程中所需的資訊量很小,中繼資料管理工作也比較簡單,但是卻新創了一個與客戶之間的觸點。消費者可能不會直接購買資料,但是資料卻推動了産品的銷售。

建構溝通交流的語境

資料的産品化可以帶來創新,而資訊經濟學則可以影響企業高層,重塑企業文化。“IT主管、業務領袖和首席财務官之間有了共同的語境。”Laney說。目前,Laney正與一家金融服務企業的CFO合作,編制内部的資産負債表,幫助資料的管理者和屬主确定資料的價值。

“想象一下這兩種說法的差別,你管理客戶資料庫和你掌握着價值5千萬美元的使用者資訊。”Laney說:“所造成的反應可能會有所不同。”

在Scripps Health的企業資料倉庫負責人Jimm Johnson看來,為資料貼上價格标簽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建構内部溝通的共同語境。

“我們正在向一個間資訊管理公司轉變。”Johnson在參加了Laney的資訊經濟學論壇後說:“我們試圖讓企業中每一個人都知道,資訊是必需的。”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年05月20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