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結構色:無需色素的神奇呈現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它是一種無需色素的色彩表達方式 ●它具有飽和度高、永不褪色、顔色可控等神奇特性 ●它在軍事僞裝、軍事隐身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不用墨水和顔料,也能描繪出一幅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圖畫來!這是天方夜譚,還是神筆馬良再世?

都不是。它是一種稱為“結構色”的色彩呈現技術。其神奇之處,就在于不用任何色素,即可表達出五彩缤紛的色彩來,而且亮度更高、層次感更強、色彩更豐富。

結構色與普通顔色有何不同,其中隐藏着怎樣的科學奧秘?現在,就讓我們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藏于自然 源于發現

大千世界,五彩缤紛。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對色彩充滿了喜愛。早在公元前4萬多年,祖先們就開始用加熱黃土、研磨有色礦石或植物等原始方法,制成五顔六色的顔料繪制壁畫。但在此後幾萬年的發展曆程中,人們對顔色并沒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17世紀中葉的某一天,一束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了實體學家牛頓的實驗室,當這束光透射進牛頓手裡拿着的小小三棱鏡時,一個重要發現産生了——自然界的斑斓色彩其實是人眼對不同波長光的響應,原來色彩是與光聯系在一起的。顯微鏡誕生後,牛頓和胡克兩位實體學家通過它觀察到孔雀羽毛顔色與光的關系,發現在孔雀美麗的羽毛中,除了擁有類似傳統顔料中的色素外,更有大量可反射光的分支,而反射的顔色又與這些分支的排列和厚度密切相關。19世紀末,英國動物學家弗蘭克首次完整地解釋了自然界中不同動物的成色奧秘:動物的顔色要麼是皮膚中存在明确的色素,要麼是由光線的散射、衍射或不均勻折射引起的光學效應——前者被稱為色素色,後者被稱為結構色。

色素色是單一物質對光的吸收或反射後直覺呈現出的顔色,而結構色則是一種大量有序結構對不同波長的光散射、衍射或幹涉後産生的各種顔色。它像色素色一樣,原本就存在于大自然中,隻不過由于隐藏得比較深而發現得比較晚。也是在19世紀末,法國實體學家加布裡埃爾·李普曼運用結構色原理,發明了彩色照相幹涉法,即無需染料就可在黑白照片上高度還原物體原始顔色,其“利用幹涉現象的天然彩色攝影技術”,于1908年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

在一個多世紀的曆史長河中,随着人們對光的深刻認識以及現代微納尺度加工技術的成熟,這一被科學家稱為颠覆性的色彩呈現技術的“結構色”,開始展現出它神奇而迷人的科學光芒。

神奇特性 颠覆傳統

科學在于發現。結構色的發現讓人們了解到,自然界缤紛的色彩,既有通過色素對光的吸收或反射而獲得的色素色,還有一種通過對光的散射、衍射和幹涉等共同作用而獲得的結構色。

相比于傳統顔料,結構色是一種無需色素的色彩表達方式,它基于實體光學原理,将材料在微納尺度上加工成周期性結構。由于微納結構的諧振特性,其諧振波長受結構的尺寸大小以及周期等影響,在白光的照射下可在材料表面散射出特定顔色的光。近日,日本一家研究機構通過改變繪圖“紙面”(一種可人工合成的聚合物)結構,不用墨水和顔料就能描繪出一張高清圖畫,其圖案分辨率是傳統噴墨列印分辨率的3倍。

與傳統色素色相比,結構色獨特的成色原理,使它具有與衆不同的神奇特性,主要展現在以下3個方面:

色彩鮮豔,飽和度高。結構色具有很強的波長選擇性,是以可通過控制材料表面結構實作對特定色彩的顯示。傳統繪圖或螢幕顯示一般基于三原色混合方案,即通過适當的搭配,構造出其他各種顔色,但這種成色方式實質上是一類“假彩色”。因為在成色表面,并沒有真正散射出所視色彩對應波長的光。結構色卻與之不同,它可以根據需要,散射出任意高純度色彩,實作真正的“全彩色”,進而使呈現效果更加鮮豔飽滿。

清潔環保,永不褪色。結構色的生産基于對原材料在微觀尺度上的加工,常見的制造技術包括:電子束光刻法、磁控濺射射頻法、真空納米蒸鍍法、溶液塗布法及實體沉積法等。這些加工方法,完全擯棄了利用染缸或塗料的傳統上色方式,并且通過改良原材料的性質,可使結構色更加持久地應對強光輻射、酸堿腐蝕等惡劣環境。是以,利用結構色加工的表面,不僅可長時間保持原有光澤,且其生産過程更能極大降低化學漆料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

顔色可控,偏振可調。不同于化學染料“上色即定型”的特點,結構色利用材料表面微小結構對光束的影響,可實作不同顔色的呈現。因為,結構色中的微小單元可通過外力形變、機電控制等手段,讓材料表面所散射的光波得以靈活調控。特别是成周期排列的微小結構單元,還可實作對光場的偏振調控,類似于讓散射的光子“手拉手”,一起朝規定的方向振動,形成材料獨有的“光學指紋”。結構色的這一神奇特性,将為光學防僞、三維成像等技術開辟新的途徑。

軍事應用 潛力巨大

作為一種颠覆性的色彩呈現技術,結構色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其在印刷、顯示、噴塗、防僞等領域必将迎來廣闊的應用前景,在國防和軍事領域,它的應用更是潛力巨大。

利用獨特成色原理,推動隐身、僞裝等軍事技術變革。結構色是一種可以對光波(即電磁波)精細控制的色彩表達方式,可通過對電磁波頻率(波長)、振幅、偏振、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等性質的調控,使它在隐身、僞裝、三維成像、頭盔式顯示、人工智能、虛拟增強和虛拟現實、光資訊處理等方面展現出重要軍事價值。國外一家研究機構通過改變染料中納米顆粒間距,讓其隻吸收或散射特定顔色的光,在雷達甚至紅外偵測時能達到隐身的效果。這一被稱為“光子染料”的新型技術,若廣泛應用于軍事裝備噴塗,将帶來軍事隐身、僞裝等技術變革,進而極大提高軍事裝備的自身防護能力和軍事行動的隐蔽性。

通過對結構的精細設計,研制戰場可穿戴智能裝備。結構色通常屬于多層微孔結構,通過精細設計,這種特殊結構可讓液體或氣體流入,并讓其實作内部循環,進而使貼身裝備在不同溫度、濕度條件下,仍具有優良的保溫和透氣性能。同時,可在軍服、僞裝材料表面引入周期性疏水或疏油顆粒,制造出兼具僞裝能力和防水防油能力的功能性服飾。目前,一種稱為“納米生色”的技術已得到成功運用,其産品具有獨特的漸變色、角度色、雙面色、金屬色等色彩,同時具有防水、抗菌、防曬、抗氧化、耐酸堿和導電屏蔽功能。此外,還可将這一特性運用在醫用可穿戴檢測裝置制造領域,實作對戰場人員生理狀态的實時監控等。

運用高亮度、高飽和度和偏振可控特點,研發全息彩印防僞技術,提高證件防僞性能,保護身份資訊安全。據報道,新加坡一個研究團隊利用結構色原理,通過在材料表面設計不同高度的納米杆,實作了在白光下的彩色圖像顯示。與傳統油墨印刷相比,這種全息彩印防僞技術,不僅具備超高印刷分辨率、永不褪色等優點,更令人驚歎的是,當這種印刷材料在雷射的照射下,可在遠處的螢幕上投射出3幅設定好的圖像。該技術在身份資訊保護、涉密證件防僞等軍事安全領域,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

專家小傳:楊俊波,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教授、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國宇航學會光電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員。主持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120餘篇,研究成果入選中國光學重要成果。

上圖:鳥類翅膀上的結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