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ocker從實驗室到企業應用,這一步怎麼邁?

docker是當今it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由于docker能實作應用釋出的标準化,能快速部署和啟動和節約部署時間,還能友善應用的持續內建以及支援devops等諸多優勢,而備受軟體開發者關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評估或者使用docker,特别是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經率先将docker企業應用到生産環境中,帶動了docker熱。

根據forrester對外公布的一個調查資料,目前大約48%的企業已經在使用容器,超過一半的企業有在一年内使用docker的計劃。同樣,forrester來調查了哪些因素阻礙了企業采用容器,調查發現75%的企業擔心安全;71%的企業擔心可擴充性,64%的企業擔心性能;還有62%的擔心內建;61%的企業擔心管理。

很顯然,對絕大多數企業而言,受限于自己的技術實力,要真正把docker應用到生産場景,還有不少問題,在此時一個可靠的能支援docker的開發工具和一個高效的營運平台和一套關于docker的最佳實踐就顯得彌足珍貴。這些需求催生一批工具的問世,也帶動paas平台對容器的支援。

“容器對紅帽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的技術,紅帽正在和開源社群一起努力,緻力于實作容器就技術的标準化,讓容器的開發和使用更容易,也讓容器更健壯,更适應于生産環境。”紅帽副總裁兼openshift paas業務部門總經理 ashesh badani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Docker從實驗室到企業應用,這一步怎麼邁?

紅帽副總裁兼openshift paas業務部門總經理 ashesh badani

比如,為了加速容器的落地,紅帽與amazon、microsoft、coreos、docker、intel、mesosphere等一起發起了開放容器計劃(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另外,紅帽還與google合作實作openshift與kubernetes的內建。

紅帽把容器技術的進步分為四個階段,即接納(adopt)、擴張(expand)、部署(commit)、轉型(transform)。第一個階段以2013年3月docker的推出為标志,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為“想用容器技術來開發應用”,主要需求是一些桌面級的開發工具;第二段始于2014年,開發者開始将容器應用到伺服器環境中,嘗試用容器來支援生産環境,主要需求為伺服器運作時環境(server runtime),coreos、atomic host和谷歌的kubernetes等就是出現在這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始于2015年,企業開始真正将容器部署生産中,此時的需求主要為容器平台和營運管理工具。進入2016年容器技術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即企業開始實作容器的标準化和微服務化,此時市場的需求表現為iaas、paas等平台對容器技術的支援。

“容器技術發展到今天,市場需求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容器平台,而是一個真正生産級的paas平台,這也正是紅帽不斷完善openshift的原因。”ashesh badani說。

紅帽的openshift是一個提供了原生支援容器技術的paas平台,相對于其他paas平台,對容器技術的原生支援成為紅帽最為驕傲的一點。實際上,為了表示紅帽對容器技術的充分重視,紅帽甚至将openshift改名為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ashesh badani介紹說,目前,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分傳統的on-premises版本和公有雲版兩類。傳統的on-premises包括openshift container local、openshift container lab、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和openshift cloud suite,而公有雲版包括openshift online、openshift dedicated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與mesos與kubernetes之間,紅帽明顯是站在kubernetes這邊的,其openshift與kubernetes有緊密內建,而mesos顯然沒有這種待遇。解釋說,紅帽選擇kubernetes很大程度是紅帽認為google在容器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這些能為其他企業帶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不過,他也表示紅帽并不排斥後者。他認為,未來mesos與kubernetes兩者之間也會走向融合。

“紅帽在開源軟體有20多年的經驗,我們可以把自己linux上的經驗移植到容器上。正是基于這些經驗和技術積累,讓openshift紅帽具有安全、可移植性、可管理和一個統一完整的整體解決方案等優點。”在采訪最後,ashesh badani再次強調了紅帽openshift作為一個容器平台的上述優勢。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年8月22日 

本文作者:作者:鄒大斌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