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新定義商業智能 釋放大資料的價值

zdnet至頂網cio與應用頻道 10月31日 北京消息:很少有企業機構質疑大資料和分析能夠為其帶來的巨大價值,但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迅速釋放大資料的價值,而無需巨額的前期投資。

企業已無法應對非結構化資料和傳感器資料在數量和種類上的迅速增長。因而,他們迫切需要增進大資料分析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保持競争力。

在當今這個以客戶為先的時代,工業化規模的分析能力和資料驅動型洞察能力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資料必須進行實時處理。這也是大多數企業都面臨的挑戰。據forrester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商業智能(bi)是2013年企業項目計劃中軟體方面最重要的項目。

資料驅動型且洞察靈活的企業能夠很好地轉變客戶及員工的互動方式,并鎖定新的商機。而未能實作現代化并無法充分利用這些新的資料動态的企業,則将面臨競争優勢不保的風險。

時間就是金錢

現代企業被寄予厚望,必須要不斷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改進經營、更好地管理風險并開發新的業務模式,以保持相關性。

要想在這種環境中保持領先,企業必須能夠分析并高效地使用全部相關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人、機器和交易資料等全新來源。這樣員工及合作夥伴才能不斷創新。

forrester research認為:“随着資料量不斷增長,企業運用資料并從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公司将能夠優化幾乎業務營運的所有方面,包括采購、物流和客戶體驗。”

“此外,數字化革命等主要動态正在颠覆整個行業;是以,資料驅動型的洞察對企業生存将變得至關重要。是以,商業智能分析在當下和未來都将是企業投資和業務戰略的重點領域之一。”

傳統商業智能環境提供的分析和報告往往基于交易完成後的資料得出企業績效和分析報告。

是以,傳統系統并不能從工業化規模的新形式和大量資料中獲得洞察。由于缺乏這項技術,目前許多企業都無法利用資料或在整個企業共享相關資料,這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業務靈活度和競争力。

采取三步走政策

應對這些挑戰可能花費極其昂貴,往往令人望而卻步,對于那些迫切希望快速成為資料驅動和靈活的企業尤其如此。

通過“即服務”的方式,企業無論處于轉型中的哪個階段,都無需昂貴的前期投資就能進行改變。

成功的商業智能現代化戰略需具備三個核心要素:

1.環境發現将解決“如何将資料分享給更多的員工”這一難題,以便他們能夠做出資料驅動型和靈活的決策。這些環境包括資料池--持有本地格式的原始資料的存儲庫--資料可視化工具,以及能夠在整個企業迅速實作資料共享和分析協作的服務。

2.分析解決方案将支援特定需求以便更高效地營運業務,無論是幫助客戶建構新的項目,還是對已有的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3.混合資料管理服務讓企業能夠通過工業規模的分析來追求業務創新。通過将它內建到業務流程和系統中,便可充分利用所有相關資訊,無論來源于企業内交易系統、社交、傳感器的資訊,還是流動資料。

實作早期裡程碑的關鍵

通過 “即服務”方式,企業能夠解決基礎設施過時的問題。

如果這種方式是靈活開放的,就能将企業目前商業智能投資的優勢與最新的分析創新整合,進而提供真正的商業價值。

這種靈活的消費模式讓企業能夠迅速抓住傳統和新形式資料帶來的潛在商機。

進行現代化刻不容緩,重要的裡程碑需要盡早樹立。

例如,在資料池中設定一個環境發現功能,最少隻需要兩周時間,尤其是使用雲技術的時候,緊接着陸續推出全新的分析解決方案。

三步走方案将大規模轉型的風險以及相關成本最小化。僅需12-18周時間,一個可靠的、資料驅動型商業智能環境即可投入營運,這大大降低了總體擁有成本,并提升了服務水準協定。

收益多多

将軟體、硬體和咨詢服務整合到一起的商業智能現代化計劃可降低可預測成本,并且更能夠建構整個企業範圍内的能力和差異化。改造後的環境将支援:

在整個企業範圍内共享資料:可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并激發創新。

嵌入式分析:獲得新洞察以便改善營運和決策流程,并實時提供綜合指導。

降低風險:發現環境和“即服務”部署模式配置快速啟用選項。

業務靈活性:強化競争優勢和客戶互動。

掌握工業規模的大資料

随着資料數量的不斷增長,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提高資料處理能力。

通過追求商業智能現代化,并特别強化“即服務”的模式,企業能夠保護自己免受老舊基礎設施的影響,且無需大量的前期投資。

通過工業規模的分析和資料驅動型洞察來釋放資料的威力,企業将能夠優化營運的方方面面。

這對下一波業務創新至關重要。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年10月31日

本文作者:惠普公司全球副總裁謝少毅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