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陳運清:網絡雲化推進中技術和商業驅動場景探讨

由天地互連、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主辦的“2017全球sdnfv技術大會” (2017.chinasdn.org)于

2017年8月2-3日,在北京國賓酒店火熱開幕。在3日上午的大會中,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陳運清做了“網絡雲化推進中技術和商業驅動場景探讨”的主題演講。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陳運清:網絡雲化推進中技術和商業驅動場景探讨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陳運清

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

陳運清: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介紹的題目,關于網絡雲化。我以前演講的風格是偏重于切入一個點,今天改變一下風格,前天是楊董事長和集團各位上司到了我們北京研究院,我們有一個網絡重構的回顧展,相當于是中國電信正式進入網絡重構一周年的時間,這是集團的成果,包括很多的案例,包括整體的案例的架構,是以感覺在網絡重構方面還是真正的往前推進。

這張圖是在一年前的時候,韋總帶領人做的cnn.net的圖。這裡有兩點值得說:一個是我們現在找到了一些聚焦點。這個聚焦點首先在建構一個整個的電信雲的作業系統,就是接近雲的核心管理機制方面,我們定位在協同編排器,雲網的協同編排器以及協同編排器往下的控制器和ifo和雲管理平台的核心的關系。這個是我們抓到了這樣的切入點。

另外我們找到了四個抓手:一個是我們基礎的雲資源池,我們既然把它當做fda的核心架構,我們要把它當成一個抓手。第二,我們怎麼樣把我們現有的核心機房,剛才也有專家講到這個cord,我們了解的cord是怎麼樣往中央核心機房向dc轉化的時候填充它和改造它。第三,如何實作一些nfv的案例,讓它能夠入雲,最後我們就要找到它的商業價值。這個商業價值展現電信營運商就是發揮電信營運商雲和網的綜合優勢,這是我們的一個核心的了解。我們的結論就是中國電信在網絡雲化或者網絡重構程序中,應該是務實推進,向縱深發展。

我們同時把我們icn的編排和fv編排和雲方面的編排統一做一個考慮。當然這三個層面一直,以前是糾纏不清的,因為imv是直接控制網源的,它是sn控制又不在一個層面,我們現在統一利用雲技術來把sdno和sdn這部分和fad五部分統一起來,這樣生成一個電信雲的作業系統來做出實際的案例。我們不能脫離線網,是以還是按照線網來演進的。我們生成網源也是以案例形式形成,有的是vm,這樣分布走來實作。

從商業驅動的價值來講,我們重新進行了反思。因為我們覺得對電信營運商我們最有價值是增強我們的連接配接服務能力。我們會看到在未來得幾年前雲的應用會呈兩位數增長。就是行業雲上來後會帶動向基礎設施的遷移,這會引發很多新的連接配接的增長。隻有連接配接增長空間大了,營運商才有可用武的空間,這是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核心的驅動力。我們既然把雲和網融合起來,一體化考慮,當成一個核心驅動力的話,我們就是要做一些比較實在的事情,我們覺得在服務層面,我們要做到能夠進行靈活靈活的服務能力。就是你保證雲是雲,網是網,但是雲網做到一塊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充分利用mbv和雲的綜合技術。

以前我們是把它作為,從廠家的角度可能看是怎麼制作出,利用這個技術。但是從營運商角度更偏重于應用這項技術會給我的新的連接配接服務帶來什麼樣的商業價值。是以在平台面其實我們也是要把服務編排這層能夠自己掌握,至于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們要跟廠家sn界面和fv的界面有一個平衡,因為營運商也不可能什麼都做嘛。是以我們分了平台面、技術面。其實我的思路在我的标題裡都展現了。

我們感覺這次楊董事長來進行重構總結的時候也提到了一句話,就是說中國電信現在路由器的量已經超過了36萬台,它的光端口超過了3億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前面往往沒有太多的參考者,但是我們覺得有兩個标杆企業,我們覺得還是做的非常領先的,值得我們去學習。一個是at&t,它把雲賣了以後,但是把雲和網進行了關聯,推出了一個雲網融合的範例性的産品。就是at&t在沒雲有網的時候,它怎麼樣去聯合第三方雲,這裡可以用很多它的sdnfa的技術。還有ntt,ntt本身雲也很強,網也很強,在這種背景下其實ntt借助雲的技術形成了相關的統一的編排,這種資源調動能力,同時它借助統一的管理平台能調動雲資源和網資源,靈活的開通業務,這個對我們中國電信應該說更有啟發。是以我們要對标國際一流的企業來制定我們一些相關的政策。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是,就是再去看sdnfv技術,把現在有可能潛在的商業價值來挂鈎。其中我們增加連接配接能力的時候,雲網融合的時候我們就要推出一些可以提供服務的産品,比如像雲網融合相關的一些産品,但是這個産品有些我沒有畫,就是我們必須立足線網的基礎上。我們不是憑空而來,我們要提供雲專線産品的話,我們要借助中國電信現有網絡的解決方案,同時我們還有可能去借助第三方解決方案共同産生。雲網管而不是憑空而來,我們是提供使用者的私有雲到公有雲以及使用者上網的核心需求。還有使用者上雲以後,使用者的私有雲和公有雲之間的互聯,它可能是跨一個廣域網。中國電信建立了dci網,就是專門用于雲之間通信的網。這個網今後可以服務于雲網融合。

列出這張圖其實跟右邊的fen和對技術的關聯,我認為不要生搬硬套讨。比如我建構一個雲連接配接的時候需要彈性排程,或者說我的技術程度和運維實力達到這個程度了,我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sdn的配置能力,雲網資源都能調動。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們一個一個案例累計起來的。這個展現中國電信做事情向縱深發展的時候,我們發現nfv是一個重要的網源,就是整個網絡雲化的抓手,我們将我們的網絡逐漸提升它的虛拟化的水準,這個虛拟化從什麼地方切入呢?就是我們自己建立相關的底層的管理平台。

這個平台實際是雲管理平台。它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有天意雲,有公有雲,但是雲要雲化也要一變成一朵雲的時候需求是不一樣的,是以把雲的技術借鑒過來來管網的時候,這個技術叫vm,就是在架構的時候由vm到vnfm到nfvo三者聯合在一塊叫marnod。是以我們要把vm和廠家核心的管理器能夠進行互通,能夠互相調用,然後讓我們的子產品分解化的。上層的雲管理平台實際上以後要統一的排程網絡的資源,是以必須讓我們的新的利用vm的這項技術能夠跟我們的不同廠家,主流廠家進行互通。這方面我工作我們已經做完了,我們跟若幹主流廠家進行了相關的互通測試,我們得到一個初步結論,我這裡沒有特别量化的表示,因為也有保密的原因。隻能說我們雲資源池承載nfi基礎設施思路是可行的。我們說這句話是有實驗做基礎的,大部分現有的硬體是能夠支援這個需求。為我們今後真正入雲做出了條件上的保證。

我們也發現這其中真正要挑一些網源入雲的時候要有所選擇,首先選擇的是對計算能力比較高,就是ims部分。還有我們選擇了對轉發能力強,我們選了bfas,還有對計算能力和轉發能力都有要求的,我們選擇了epc。我們要進行城域網層級優化的話,我們需要base支援,以及今後推出5g要有vepc支援。就是中國電信做fv的話實際上跟我們大的網絡演進和新的業務生成是密切相關的。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我們本着發現問題,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以我們做了相關的一些vm,因為把雲的技術應用到vm中,我們要看各個廠家的合成情況,并且跟主流廠家的核心的vnf的功能要進行解耦方面的測試,以及它能不能解耦,這個是解到什麼層次,這就是我們的一個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以利用雲管理平台,它的技術來去管理fy的時候,我們需要利用實驗的手段來驗證它的集約化的管理能力和整個協同編排的能力,隻有這步做完了以後才能說我們的雲技術能夠既管雲又管網,這不是空說的,而是必須靠實踐,必須靠我們的vepc或者vems實踐來做。這個是中國電信集全集團之力,各個機關一塊共同裡做的。

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vm很美好,但是在真正雲化過程中和電信現有架構和運作機制還是有沖突和沖突,或者叫障礙。首先我們原來的是實體裝置直接布放就能提供能力。但是現在需要生成虛拟機,需要由mamon進行編排,這個彈性增加了它的複雜度。第二,要求人員對軟體的了解和雲的了解,對整個新技術名詞了解,這都跟原有的不一樣了。但是我們要生成的vf不會有變化的,不能讓客戶感覺到有不一樣。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實際上是在運維方面和人才方面都會有很大挑戰,原來的故障處理流程跟現在以軟體化形式的流程是有本質的差別的。即使這樣我們覺得這步也是必須要走的,是以網絡重構應該是從物到人,從技術到商業模式的一個系統化的變革。這對營運商也是非常大的挑戰。

剛才有專家講到了cord,我們了解的cord可能稍微有點不太一樣。我們了解的cord就是把現在的中國電信的這些co的機房把它用nfvi的網源和管理平台填充,把它重塑為一個新型的dc型的機房。電信面臨三朵雲,我相信其他的也是,一朵雲就是電信雲,就是nfv後怎麼網絡雲化的過程。第二,it雲,現有的it系統也要進行雲化。還有就是我們的行業雲我們各種各樣的客戶的雲也在雲上。是以這三朵雲首先做好電信雲,把電信的nfv入雲。同時我們平台既能管雲,也能管雲化的網絡,同時能把我們it的雲也能收納進來。就是這張圖紅框會向左延,這才是我們整個的形成新的cord的一個原型。

在這種背景我們也是初步想,讓我們的層級化,應該有三級水準,我們不能大動幹戈改變電信龐大的網絡層級架構,現在就是三級,經過了多年的扁平化之後,包括了區域的核心,包括了整個城域網核心和邊緣。這麼多機房靠雲網結合的案例逐漸的進行填充,是以集約和優化是相顧的一種平衡。

這些年也是各方力量在集團的統一組織下進行了相關的測試,也是針對不同的vf的案例。目标我們想形成三層解耦的架構,這個包括了整個vf的網源和highp的網源解耦。像偏長的,類似fm我們能夠一步做到我們就網線做。有些轉化要求高的,我們一步做不到的,我們更傾向于右邊的轉控分離的架構,就是控制部分先虛拟化,因為它更容易虛拟化。就是控轉是分離的架構。現在的現實已經計算機本身的進展,實際上軟硬已經分離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舉三個例子:一個是vbras例子,以前我們跟華三和華為這些合作夥伴已經做了很多的試驗,包括我們對wifi的集中,對itms的集中,對ipoe集中,對iptv的分流,實際上這部分都已經做了。是以今年的後續的重點在什麼地方?就是要試驗vbras分離可不可行。因為控的部分集中在城域核心位置,但是轉更貼近于使用者的位置,這樣更有利于向邊緣計算和向大視訊的支撐演進。我今後實作以後,覺得vbras轉控分離模式現在基本習尚是可行的,而且這方面試驗電信應該做的最多的,因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寬帶營運商嘛。

第二個例子我們在試驗一些vms,這方面我們想進行三個大區六個節點的部署。一個是能把現在的省級的架構,緣來每省一套的可以收納集約一下。另外我們想在這裡試驗一下,vms能不能一步到位的三解耦,如果能做到的話,就是能夠為明年提供voti提供一個很好的支撐,就是在話音方面完全上一個台階,下面的可以暫時不動,這方面的試驗也是在進行之中。而且我們基本上能驗證它相關的功能。這裡還會引入一個monon部署測試的問題。

最後一個試驗也包含了我們vepc試驗,這個是今後為5g做準備。因為中國電信打造了全世界第一張最大的npiot網,但是這個網也是建立專用核心網。今後在5g時代不僅是這個,還有其他的切片需求的時候,在分組域的時候,這個試驗除了試驗vepc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分離,另外還有我們怎麼樣驗證它的切片功能,這項試驗實際上也是在進展,我們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論,更增強了我們以nef入雲的信心。

總結:電信在雲化領域持續深耕,同時我們不唯技術,我們還要有商業價值,必須有商業和技術的雙驅動的過程。另外,我們是找到了nfi入雲和cord這個作為有力的推手進行相關的網絡雲化,我們相信在今後的過程中整個的點滴積累起來的成果,實際上促進中國電信這支龐大的網絡順利轉型。謝謝大家。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年8月3日

本文作者:李超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