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Veeam認為混合雲時代,快速的恢複能力是實作資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從實體機到虛拟機,從私有雲到混合雲,企業對于資料保護的方式一直在進化,但是追求業務連續性這個核心競争力的目标卻沒有變。而因為停機和資料丢失導緻的業務中斷帶來的損失也越來越大。veeam近日釋出2017年《veeam可用性報告》,其調查了來自24個國家的1,000多名it高層上司。其中,受訪公司平均擁有7,500名員工的企業,每年因為業務中斷而受影響的業務經濟價值高達2,180萬美元。

同時《veeam可用性報告》顯示,使用者期望與it傳遞能力之間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 82%的企業承認受到了“可用性差距”(使用者不間斷通路服務的要求與業務和it實際傳遞能力之間的差距)的影響。

同時調查中的77%的企業都遭遇了 “保護差距”(企業對it無法經常性地保護資料而造成資料丢失的容忍程度),由于保護機制和政策不完善,滿足不了他們對連續運作的期望要求。盡管公司表示,他們的“高優先級”應用程式隻能容忍每年72分鐘的資料丢失,但veeam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企業實際的資料丢失時間是127分鐘,差距近一個小時。這對于所有公司而言都是重大的風險,并在很多方面會影響業務的成功。

在中國市場,随着企業基于混合雲的it建設,該報告中列出中國企業的調查資料,在對于虛拟機的可用性解決方案調查中,調查者中86%的組織對備份的可靠性或恢複虛拟機的能力沒有信心。96%的受訪者認識到他們的資料保護解決方案與其虛拟化政策的成功之間存在依賴關系。

所有中國企業認為停機時間不可避免, 平均伺服器故障停機時間為45分鐘,24%的伺服器每年至少有一次故障。是以的企業也都認識到目前的it恢複功能無法滿足業務部門預期的正常運作時間。也認識到目前的it保護流程不能頻繁或可靠地保護資料。

veeam software總裁兼首席營運官peter mckay認為“消費者對停機零容忍—無論是商業應用還是個人生活。不能全天候通路資料和應用是不可接受的。然而,我們的報告發現,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企業正面臨來自競争對手的重大挑戰,因為他們能夠不間斷運作業務并将其融入到使用者體驗中。”

從調查中可以看到,停機和資料丢失的問題嚴重影響着企業的業務連續性。而更多的企業認識到,資料保護不僅僅是備份這麼簡單,而且更是需要資料的快速恢複。特别是今天更加複雜的混合雲環境。而要縮小使用者不間斷通路服務的要求與業務和it實際傳遞能力之間的差距,資料的快速備份與快速恢複成為重要選擇。

Veeam認為混合雲時代,快速的恢複能力是實作資料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針對這些問題至頂網記者咨詢了veeam亞洲和日本區系統工程負責人raymond goh,他認為今天的資料保護環境面臨着資料量增加,資料備份由實體機轉向虛拟機備份以及虛拟機下資料快速恢複的問題。

第一,今天企業在做資料備份的時候,資料量越來越大,資料整體上虛拟環境越來越多,企業需要選擇快速備份的解決方案,快速備份之後,最重的是恢複,做備份主要的就是要恢複。而且是快速的恢複,veeam能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直接從備份庫啟動虛拟機,幫助使用者實作快速的恢複。

第二,傳統式實體機備份相對于今天混合雲架構下的虛拟化環境進行資料備份恢複有很大的差異,傳統的備份軟體針對實體環境研發功能的解決方案。raymond goh認為veeam的優勢是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專注于為虛拟化環境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資料保護。對虛拟環境veeam非常了解。而且更重要的優勢,veeam的備份軟體可用性配套其實是虛拟化環境為研發的解決方案。同時針對虛拟化環境更新的其産品疊代非常迅速。能迅速支援最新的vmware、微軟hyper-v的版本。veeam一般在三個月的會推出新的備份軟體來支援這些版本。

esg 的調查研究也顯示,可恢複性是亞太地區受訪者提及最多的虛拟化 it 環境保護挑戰。 并給出選擇資料備份解決方案時,亞太企業應考慮其是否具備三大特性:可靠的保護和恢複能力,包括應用程式一緻性、循環式保護流程和即時恢複操作。簡單的可管理性,包括自動保護、內建等。高效的雲連接配接性和雲使用。

第三、目前由veeam軟體負責保護的虛拟機總量已經達到約1390萬套,同時在目前總體服務的客戶數量達到24萬2000家。對于虛拟機的資料備份恢複具有完備的解決方案。

而veeam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專注于恢複的能力,veeam還有一些比較獨特的恢複方面的專利功能。能夠實作不到 15 分鐘恢複所有應用程式和資料的恢複點和恢複時間目标(rtpo)。2017年,veeam  availability suite 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可幫助企業充分利用在伺服器虛拟化、現代存儲和混合雲環境。為企業提供可靠的保護和恢複能力、簡單的可管理性以及雲連接配接。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年4月27日

本文作者:任新勃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