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eb系統開發構架再思考-前後端的完全分離

前言

  前後端完全分離其實一直是Web開發人員的夢想,也一直是我的夢想,遙想當年,無論是直接在代碼裡面輸出HTML,還是在HTML裡面嵌入各種代碼,都不能讓人感到滿意.期間的痛苦和糾結,我想所有Web開發人員都深有感觸.

由于最近幾年一直在MS平台,從Web Form到MVC,MS平台雖然易用好學,但整合度太高而靈活性不足,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前後端分離的思路. (Java平台的兄弟如果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平台和思路,最好能簡單留個言給個文章位址或者技術名稱,不勝感激).

         ASP.NET的MVC模式的确是向前後端分離邁出了一大步,但我認為目前的模式還是不徹底,我看過園内的一些文章,大家都認為這是Controller層的問題,但我認為還是View層的問題,View層的輸出還是需要經過Controller通道,也就是說Controller依然影響 "頁面渲染”的最終效果, 使得目前的MVC也僅僅隻能是Servlet, JSP, Web Form的更新模式,離真正的前後端分離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不過,目前OWIN标準的出現和MS的自我革命,使我開始重新思考前後端分離的核心問題,結合之前Web開發遇到的問題和心得, 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下這方面的思路和體會.

前提條件和必要性

從目前來看,Web開發技術的日益發展和Web系統需求的日益的提高,使得前背景分離的條件日益成熟,而必要性也日益提高.我總結為3句話來概括就是:

前端無所不能,通道日益便利,需求日益明确.

HTML/CSS标準的發展使得前端表現日益豐富

  在近年Web前端技術的競賽中,HTML5/CSS3顯然還是是領跑者,它們标準的不斷發展也給前端實作帶來了更多可能,介于這兩種技術是任何模式的必選,這裡就不加累述了.

JS架構的不斷發展使得前端開發無限可能

  通過不斷的發展和無數高手的努力,“JS能實作任何功能”已經不是一句笑談, 連” Atwood定律” 這種略帶輕狂的言論也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

如今,内有JQuery, Dojo這種簡單易用的基礎函數庫,外有AngularJS和BackBone這種牛逼閃閃的架構實作. 在JS的肩膀之上,前端開發事實上已經具備無限可能.

RESTful Api和Json的發展使得前後端互動日益便利

         當然,分離以後就存在交流的問題,如何快速,簡潔,有效,統一的在前背景進行資訊的互動,成為分離以後必須考慮的問題.

         幸運的是, RESTful思想和Json資料标準的出現,使得這種互動日益便利,在前端,我們耳熟能詳的JS技術和架構對RESTful和Json的支援可以說已經水到渠成. 至于後端,不管什麼語言,什麼平台都有非常成熟的方案.

前後端的不同發展趨勢使得前後端分離需求日益明顯

         衆所周知,Web開發自出現以來一直存在性能,表現和體驗的先天不足,但時至今日,事實已經并非如此,一些看上去甚至比桌面程式更炫的應用和網站橫空出世,客戶也被吊足了胃口.Web開發桌面化已經是無法阻擋的潮流,而前端開發的需求應該會向更加注重界面表現,速度流暢,使用者體驗的方向發展,而且要求隻會越來越高.

         而在後端,穩定,性能,安全,存儲,業務等核心問題依然是主流,是以前後端的需求必将日益分化,注重表現和注重内在的前後端開發人員必将需要适合自己的舞台.

四大原則

是以我認為未來Web開發,前後端的完全分離應該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向,我的想法比較簡單明了(可能比較簡單,希望大家多多斧正),看下圖:

Web系統開發構架再思考-前後端的完全分離

要實作這種分離,我認為有以下四大原則:

前端靜态化

前端有且僅有靜态内容,再明确些,隻有HTML/CSS/JS. 其内容來自于完全靜态的資源而不需要任何背景技術進行動态化組裝.前端内容的運作環境和引擎完全基于浏覽器本身.

後端資料化

後端可以用任何語言,技術和平台實作,但它們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隻提供資料,不提供任何和界面表現有關的内容.換言之,他們提供的資料可以用于任何其他用戶端(如本地化程式,移動端程式).

平台無關化

前端3大技術本身就是平台無關的,而背景連接配接部分的本質是實作合适的RESTful接口和互動Json資料,就這2者而言,任何技術和平台都可以實作.

構架分離化

前端架構完全基于HTML/CSS的發展和JS架構的演變,與我們耳熟能詳的背景語言(如C#, Java, NodeJs等)完全無關. 由于前台是純靜态内容,大型構架方面可以考慮向CDN方向發展.

後端構架幾乎可以基于任何語言和平台的任何解決方案,大型構架方面, RESTful Api可以考慮負載均衡;而資料,業務實作等可以考慮資料庫優化和分布式,這些領域園内大牛如雲,就不再班門弄斧了.

但總而言之,前後端的分離也實作了前後端構架的分離.

分離模式的優勢

前後端流量大幅減少

  我們知道,前後端流量的大頭是HTML/JS/IMG資源,而資料僅僅是小頭,資源占到100K以上的頁面不算大,但資料充其量10K左右,比如一個1萬條記錄的資料經過壓縮也僅僅在100K左右,而一個稍大的JS庫或圖檔就不止這些.

  流量的減少在于”前端靜态化”這個規則,在第一次擷取以後靜态資源會被浏覽器緩存,即使浏覽器繼續輪詢,服務端也會傳回一個非常小Not Modified響應,流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舉例說明,在一個頁面為100K,資料為10K的頁面中,100次請求的流量是100K+10X100 = 1.1M. 顯而易見,其流量是大幅低于每次擷取完整HTML的情況的.

表現性能的提高

                也有人質疑這種模式的頁面性能問題,其實情況沒有那麼悲觀: 第一次擷取的确會有些許損失,但我認為,損失微乎其微,一個HTML頁面的加載,同時加載10多個幾十K的JS, Image的情況非常常見,再多1-2個10K的Json也并非沉重負擔.

                但後續使用這個頁面,性能優勢就完全展現了,頁面的絕大部分内容都是本地緩存直接加載,遠端擷取的僅僅是1-2個10K的内容,其加載時間百毫秒内,這和本地頁面幾無差別,其前端加載和響應速度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前後端平台無關和技術無關

                前端是純HTML技術,前端人員隻需要記事本就可以開發并非一句”戲言”,而後端能夠實作RESTful的架構和平台比比皆是, 完全可以選擇更适合團隊,人員和公司的技術路線而不在糾結于平台和技術的選擇.

安全性方面的集中優化

                前端靜态化以後,前端頁面攻擊幾無可能,一些注入式攻擊在分離模式下被很好的規避; 而後端安全問題集中化了,僅僅隻處理一個RESEful接口的安全考慮,安全架設和集中優化變得更明确和便利.

開發的分離和構架的分離

  也許很多團隊還是1個開發人員全包前後端的模式,但我也提到了,前端的要求越來越高,前後端人員的需求分化日益明顯,一旦系統上級别上檔次,其分離的需求必将出現.

  前後端人員的完全分離可以使得他們在各自領域進一步求深求專,成為更加專業的高手;另外,前後端的構架也可以分開考慮和架設,前端構架就能集中考慮性能和優化,而業務,安全和存儲等問題就能集中到後端考慮.

常見問題解決探讨

這裡我閱讀了幾位園内高手的文章:

夏天的森林 -關于大型網站技術演進的思考(十四)--網站靜态化處理—前後端分離

系統架構:Web應用架構的新趨勢---前端和後端分離的一點想法

呂大豹(Double.Lv)的一個簡單粗暴的前後端分離方案

常胤 前後端分離的思考與實踐(一)

可以說受益匪淺,而針對他們提出一些的問題,也嘗試在自己的構想下進行尋求解決方案:

頁面邏輯和呈現效果: 還是剛剛的一句話,JS已經無所不能,依托于目前的各種JS函數庫和架構,在擷取到合理的資料以後,幾乎沒有做不出來的邏輯和效果. 我本身偏向于前端實作,對這點有疑問的朋友我們可以深入交流. 至于有些園友提出的資料校驗,頁面白屏,路由控制,代碼複用等等問題,前端技術已經完全可以解決.

伺服器性能和優化: 由于前端内容是完全的靜态内容,在初次擷取以後的大部分時間内,浏覽器使用的就是本地緩存,也就是說,伺服器的壓力主要來自于承載資料的RESTFul Api調用,壓力的大幅降低不言而喻.加上對互動資料的合理設計,可以說對用戶端-服務端的互動量控制已經接近極限.

安全性: 由于前端靜态内容僅僅隻能擷取,而後端隻能接受Json,應該說,屏蔽了大量可能發生的注入型問題,而一些其他問題,比如非法對象,資料加密,DDOS等問題,這些本身就是後端人員無法回避的責任,在任何模式下都必須考慮.

跨平台,跨技術:  正如剛剛所所說, 前端技術本身無平台限制,而後端幾乎任何平台都能實作.

企業級構架考慮:  前端考慮搭建CDN,後端考慮負載均衡,資料庫優化和分布式設計.關鍵問題是,前後端構架可以分開考慮,各自交給其專業人員去架設.

測試: 前端JS已經出現非常優秀的單元測試架構(AngularJS),而後端RESTFul測試技術早已駕輕就熟.

SEO:  的确是一個問題,但通過OWIN或者其他HTTP Module橋接技術,轉接一部分HTTP路由到SEO功能并非難事.

開發技術: 前端人員隻需要學習HTML/CSS/JS,而後端人員隻需要學習後端語言.幾乎不需要穿插.

Ajax跨域: 如果遠端調用或者内部少量調用,可以考慮後端轉接和JSONP,内部構架分離可以考慮CORS.

軟體開發,項目管理,開發管理,團隊管理.

CMMI,PM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