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靈活且最為符合移動理念的企業移動化部署方式,byod(自帶裝置辦公)自從出現之後就一直備受行業和使用者關注。但與之同時,很多專家也認為,byod雖然在國外非常流行,但是進入國内之後,卻表現出水土不服的“疲态”,是以注定不會成為企業移動化部署的主流方式。
真是這樣嗎?byod在國内“水土不服”的症狀都有哪些?能否會得到解決呢?筆者将給予展開闡述。
“安全問題”讓byod步履維艱
在作出部署byod政策的決策之前,組織管理者最擔心的顯然是機密資料的安全保障問題。據webroot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雖然98%的企業有自帶裝置的政策,但高達95%的企業擔心安全風險。此外還有近四成it部門對這些裝置沒有信心,34%的it主管不同意員工通過自帶裝置來提升生産力。
移動裝置對it安全影響具體展現在iphone、安卓等智能手機和平闆電腦被應用于工作環境之後。最初,it部門缺乏工具來在整個生命周期内對其進行管理,智能終端通過限制通路等簡單的方式來保證其安全性。但是,随着業務部門需求靈活性和平台支援,it部門開始失去對移動性舉措的控制,移動安全問題也随之浮出水面,這樣就使得機密的移動資料很容易通過移動裝置丢失,抑或病毒入侵等意外事故而洩露。
而在國内,組織對于安全問題的憂慮更加嚴重。主要原因是國内移動化應用環境更為複雜多變,安全隐患相對也更多,組織很難通過企業移動化管理平台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據國信靈通與gartner聯合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國内的移動裝置作業系統碎片化現象極為嚴重,各種定制化的安卓作業系統有着不同的互動邏輯與操作底層,很難實作對這些裝置的統一管理,安全問題也就更容易發生。
此外,與國外比起來,國内的移動應用“流氓”性表現的更加明顯。很多移動應用會直接對系統進行root,擷取手機系統的最高權限,之後會靜默的與外部伺服器進行通信,在篡改使用者智能終端設定的同時,傳輸大量機密資訊。可以想象,一旦員工将這些安全體系漏洞百出的個人智能終端裝置接入到組織内部網絡,會産生多大的安全隐患。
“員工抵制”導緻byod推廣受阻
與安全問題同等嚴重的是員工的抵制。在國内,很多員工并沒有将個人裝置帶入到工作場合的習慣,而是更喜歡将個人裝置與工作裝置區分開來。如果組織強行要求在員工的個人裝置上安裝管理平台,那麼很有可能将導緻員工的大範圍抵制,出現故意拖延平台安裝、消極抵抗等方式。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國内組織與員工之間嚴重缺乏互信。一方面,員工懷疑組織在管理移動裝置與移動應用的同時,監控自己的移動行動,甚至偷看個人私密資訊;另一方面,組織也懷疑員工在工作時間利用移動裝置來從事與工作無關的行動,是以會傾向于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兩者的沖突讓byod很難推動下去。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很多企業移動化管理平台應用體驗欠佳,一些強制性、反人性化的設定不僅不會提升工作效率,還會讓員工不敢用、不想用,進而對組織的整體byod政策産生質疑乃至抵制,極大地影響了實施和部署效果。
如何對byod進行“中國式”改造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使得byod符合國内的it環境,需要從政策與技術兩方面進行改造。
從政策來看,組織管理者在制定byod政策時必須保證充分的透明度,要向員工充分說明byod政策的目的以及各項細節,并盡量減少對于員工個人移動化應用的幹預。此外,組織還可以考慮制定有吸引力的byod補貼政策,通過激勵措施來確定byod的滲入度。
從技術上來看,組織部署的企業移動化平台必須要在提升使用者體驗方面下大力氣。另外,還必須實作個人資料與企業資料的分離,保證多種應用場景的互不幹擾。對此,國信靈通産品專家表示,目前一個新型的技術手段是在國信靈通emm等企業移動化平台中應用的時間/地理圍欄技術,管理者可以制定相應的時間及地理政策(如9:00-18:00,在工作地點範圍之内),隻有進入了這一“圍欄”之後,才會啟動移動化管理功能,這樣就能顯著提升移動化管理的智能性,進而使得byod順乎人心。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年01月22日
本文作者:陳廣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