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作者:新商業情報NBT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打開“24小時簽到”功能,我在地圖上一眼就看到了一個“爸”字漂浮在某個男性使用者頭像的上方,不禁驚歎人與人之間已經如此親密無間了嗎?

作者 | 李萌嫡

“校園+社交+cp”的巧妙組合,誕生了一款專屬大學生的戀愛交友應用——「summer」,并在高校學子中悄然傳播開來,号稱非“211、985”不能注冊,并需要在校園一卡通、學生證和畢業證選擇一項上傳照片,以驗證真實身份。

但事實上,這個引起讨論和關注的門檻在summer上早已不存在,現在的summer更像是一款披着校園外衣的新一代社交軟體,打招呼前要回答問題,有資訊流,也有匿名區,還可以根據興趣愛好交友,其優勢是有着真實的學校資訊。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作為一名畢業已久的體驗者,在試用這款産品的一周裡,我始終沒有産生交流欲望和依賴感。summer對我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而我實際上也并不在它的核心目标使用者群之中。可能是我早已脫離了對校園的依賴,也可能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越來越習慣于虛拟人設間的自嗨,對現實反而失去了感覺。

據了解,「summer」是北京夏天愛戀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應用,由一群90後北大和清華的學生創業團隊打造,并于2017年9月份在“清北”兩校正式推廣,兩個月内擁有了近8000名注冊使用者。

同時,summer也很快赢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睐。據天眼查顯示,summer在2017年底獲得挑戰者資本的天使輪投資之後,2018年11月,再次獲得來自「位元組跳動」的a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數億元。

-01-

summer的定位是走心的、大學生專屬、幫助大學生戀愛交友的校園社交app,相對應的落地産品的三個特點分别是:實名認證、答題考試和匿名區。

為了保證使用者的真實性,上傳學生證、校園卡等資訊,并通過“實名認證+人工稽核”是進入軟體後的首個任務。而對于畢業生,summer提供上傳畢業證的方式進行稽核。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但通過身份稽核隻是開始,啟動社交的另一前提是“答題考試”。

“陌生人社交軟體有很多,summer校園如何差別于其他走腎的社交軟體呢?”這是創始人王榮山經常被問及的問題之一。對“summer”和“校園戀愛”而言,首要問題是解決如何走心。對此,summer交出的解決方案是考試機制。

summer中的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設定一套個性化的試題,如果想要開啟對話,先要回答對方的試題,送出試卷并且得到對方的閱卷通過後,雙方才可以成為好友自由對話。使用者的随機比對也是以問題形式進行,可以通過左劃和右劃來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回答,每一組問題背後都是一名使用者。

其實,基于“精神交流”做社交應用并不是什麼新鮮故事,主打靈魂社交路線的「soul」同樣具備類似的比對能力。summer的差別在于,它不僅提供了一種雙方都認可的規則,同時通過lbs定位功能,提高了奔現的可能性。

除了“附近的人”之外,summer在lbs定位上的另一種玩法是“漫遊”。這個功能頁面會顯示每所學校的男女比例,支援針對某一個學校進行使用者篩選,最後形成的清單按照距離遠近排列。這個功能類似于線上校際聯誼會,滿足了精準跨校交際的需求。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當然,不論是實名認證還是答題考試,summer的終極目的是幫助使用者互動起來,“談場戀愛再畢業”。summer上的内容互動分為四塊:黑闆牆可以實名或者匿名讨論一些引發共鳴的問題;兔子洞與“樹洞”玩法類似,可以匿名吐槽、抒發情緒;校内可以記錄校園生活,類似朋友圈;小組功能則可以建立興趣小組。

整個體驗過程中,我發現summer上的匿名區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更強,很多人不會上傳照片牆需要的9張照片,卻會經常在黑闆牆上回答問題,或者在匿名區發言交流。除匿名資訊外,其它的内容互動行為都會被記錄到個人的新鮮事中。

同時,summer的暗戀功能允許使用者“暗戀”一個人,如果有一天,ta也暗戀了你,雙方自動成為好友。不過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好友的基礎上添加暗戀功能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02-

在收獲到資本青睐的同時,summer的成長路上也遭遇了一些挑戰。

summer最初的宣傳推文中,主創團隊将“清北”作為推廣的一個賣點。首批開放注冊權限隻面向國内“985”“211”高校和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境外知名高校學生。

高門檻在制造稀缺度,吸引關注目光的同時,也省去了很多篩選使用者的成本。summer目前已經逐漸開放了對普通高校和已畢業高校使用者的注冊權限,可是在app store等應用下載下傳商店中,其宣傳文案依然強調:“面向北大、清華、哈佛、牛津等名牌學校”。

這種做法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美國網絡社交鼻祖「facebook」的初創時期——隻為常青藤盟校學生提供服務。後來火爆國内高校的「人人網」也是先從北大清華開始,進而拓展到更多的學校。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時代已經變了,沿用老方法可能會适得其反。

很多“雙非”使用者在 app store 評論裡留下了不滿和差評。有人說summer赤裸裸地把學曆歧視搬到了社交軟體上,也有人懷疑summer有侵犯隐私、洩露個人資訊的嫌疑,“怎麼登出賬戶,不想再收到短信了”、“販賣學生資訊”、“為了贊助”……

在《新商業情報nbt》看來,summer與「人人網」本質上是一緻的。它誕生在社交媒體變革的視窗期,以移動終端和校園為切口進入社交領域,對學生群體具備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它也同樣需要承受來自其它社交軟體的壓力,與使用者越來越分散的注意力。

此前summer創始人王榮山在《與summer的500天》中透露,截止2018年9月,summer已有數10萬注冊使用者。在類似廣場的“黑闆牆”中,使用者留言的更新頻率保持在平均每分鐘2~3條。按照24小時不間斷更新來計算,線上使用者一天共産出留言約4320條。

提升使用者活躍度和留存率的是summer團隊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在一個晚上回答了8個附近的人的問題和6組summer推薦的問題,截至第二天中午,隻有6個人看了我的問題,2個人和我成為了好友,其中一個交流了兩句,另一個說了四句話。這至少說明,使用者使用summer的時間太短,同樣面臨着來自微信的壓力。

“當使用者互相加了微信,還有誰會用summer呢?”所有陌生人社交進展到一定程度都會變成熟人社交,而熟人社交的終局大機率會是微信或qq,本質上所有社交産品都是在為騰訊社交生态導流。summer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是在summer聊幾天覺得合得來然後開始加微信。”使用者泠子咯說。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獲位元組跳動投資的Summer 能否引發移動社交時代的“校内”爆點?以校園切入社交校園社交難破冰

而且,基于地理位置的特征,使用者之間容易營造一種區域性親密關系的氛圍,然而匿名屬性+臨近地理位置又直接導緻了大量惡意内容的滋生,比如釋出“約炮”等露骨資訊,不僅消耗着使用者的忠誠度和好感度,未來也極有可能成為麻煩的來源。

盡管summer官方對此采取“零容忍”的做法,但由于語言的複雜性和創業公司技術能力的限制,平台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關于“約炮”的資訊。打開“24小時簽到”功能,我在地圖上一眼就看到了一個“爸”字漂浮在某個男性使用者頭像的上方,不禁驚歎人與人之間已經如此親密無間了嗎?

對summer而言,校園可能隻是一塊敲門磚,并不是建立壁壘的關鍵,内容的沉澱與氛圍的建設,才是更重要的。

©新商業情報nbt原創内容 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