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産業:完善生态鍊進入關鍵期

大資料産業未來固然可期,但是在實際發展路徑上,各地政府紛紛上馬資料中心項目,以扶持大資料産業,此種過熱的推進方法也讓很多專家表示擔憂。作為一個新興的産業,其發展必然需要一個完整、健康的生态體系作為支撐。

大資料産業:完善生态鍊進入關鍵期

“2015年最核心的資料服務産業規模高達124.9億元,擴充的基礎支撐産業規模高達696.7億元。預計2016年大資料核心資料服務産業規模會超過200億元,基礎支撐産業規模将高達1300億元。”8月2日,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樊會文代表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釋出《2016中國大資料産業生态地圖》時,提出了上述數字。

“未來,大資料軟體和服務将是我們的主體,大資料平台将成為成長性最高、最強的一個領域。”樊會文指出。

生态鍊建設恰逢其時

大資料正在金融、零售、物流等行業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以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為代表的這場技術革命正引領人類社會加速進入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資料時代(dt時代)。

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進我國大資料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資料強國,這标志着我國大資料産業步入高速發展期。我國政府也開始全面提升對大資料産業的發展支援,工業和資訊化部正在制定的《大資料産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确表示支援大資料技術和産業創新發展,提升産業支撐能力,培育新業态新模式。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大資料發展戰略,在近日由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大資料産業生态大會上,中國大資料産業生态聯盟成立。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介紹說,該聯盟的宗旨在于要利用資料來創造價值,“能創造價值的資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料,因為産業生态關注的是有用之用。從it時代邁入dt時代,中國經濟呈現出顯著的變化,大資料産業生态的形成恰逢其時”。

在新崛起的大資料時代,如何打造适合中國國情并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大資料生态成為重中之重。“我們處在一個特别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個轉型的時代,也是一個發展的時代,特别是一個擁抱創造的時代。”懷進鵬強調這是大勢所趨,也将大有可為,“企業家的上司能力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要素,培養企業家、建立大資料産業生态環境來鍛造企業家價值,發展資訊經濟中的新機制,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機遇與問題并存

大資料平台之是以成為資訊通信領域增長最快的領域,樊會文分析,其形成條件有三:“一是商貿、政務、金融、醫療衛生、工業等各行各業資料指導決策的需求日益迫切;二是智能化、網絡化、平台化加速了資料的采集和積累;三是雲計算技術發展為大資料存儲和挖掘提供了重要的計算和存儲資源保障。”

“資料資源大量積累為大資料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解釋目前我國大資料産業的重大機遇和優勢時,樊會文說。另外,經濟社會持續增長的應用需求為大資料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大資料技術産品創新正逐漸從技術驅動轉向應用驅動,旺盛的應用需求和巨大的市場空間是我國大資料産業創新的強大内生動力。”

政府重視和服務體系建設也為大資料發展創造了優良環境;産業體系雛形初具同樣為大資料發展提供了産業基礎。

據《2016中國大資料産業生态地圖》資料顯示,40%以上受訪企業認為,政府資料資源開放不足、資料資源交易流通機制缺乏、大資料人才隊伍亟待建設是我國大資料産業亟待解決的三大問題。

為了解決難題,促進大資料産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政府與企業之間正探索更深入的合作。8月3日下午,貴州省同阿裡巴巴集團簽署深化全面合作協定。雙方将在大資料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智慧城市等多個新的領域展開合作,加速推動貴州向“資料之都”邁進。

雙方要共同搭建雲計算平台,加快建立一批大資料應用平台,這一次雙方要圍繞整個大資料産業鍊培育生态。為解決人才缺乏問題,貴州省與阿裡巴巴定下目标:三年内為貴州培養2500名雲計算與大資料高端專業人才、1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着重發展生态鍊上層

成為“大資料機房中心”的貴州,正在成為其他地方政府競相學習的範例。資料中心已經成為各地方政府争相上馬的熱門項目,每年的項目增速高達30%。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建成和在建的大資料産業園已達到100多個,但大多數建設的主體項目是資料中心。

“大資料産業不等于資料中心,發展大資料産業應該是全生态鍊的建設,而不僅是建設資料中心。”中國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傅伯岩表示,“政府過度推動可能使産業發展不太健康,資料中心其實在大資料産業裡科技含量是比較低的。”

大資料技術系統的處理流程大緻可分為擷取、存儲、處理、挖掘、可視化呈現五個階段,大資料的生态鍊貫穿資料的整個生命周期。

從企業角度來看,大資料産業生态鍊的底層是平台商,主要提供軟硬體裝置。而上層是服務商,包括進行資料處理的服務商和資料應用的服務商。2015年,國内市場約有600家大資料技術創新企業,其中服務商占500家左右,僅有100家提供底層平台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紛紛上馬的資料中心,建設了計算機系統和與之配套的通信和存儲系統、資料通信連接配接裝置、環境控制裝置、監控裝置等等,但都屬于軟硬體平台商,位于大資料生态鍊底層,科技含量和産業附加值低于上層的服務商。“發展大資料産業應該是發展全生态鍊,尤其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能耗。”傅伯岩說。

龍信資料研究中心主任王成剛也認為,發展大資料産業應大力發展生态鍊的上層。今後應着重促進大資料挖掘、處理、分析、應用等技術産業化,推進安全自主可控的大資料關鍵裝備産業化,建立大資料關鍵技術專業池和标準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梅宏闡述了在大資料時代如何通過标準體系的制定和建立,助力大資料産業的實施。他提出,圍繞國家大資料戰略,标準化建設首先應該立足本質,做好大資料開放,根據需求形成宏觀布局,應用創新注重實效,最後強調自主可控,長效發展。“資料資源是國家戰略性的,相關技術體系一定要自主可控,标準也要為自主可控的基礎體系建立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貢曉麗

來源:51ct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