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桃城古村武家莊

作者:衡水淩煙閣
桃城古村武家莊

在桃城區東南方向,有一個隸屬于鄧莊鎮的村叫武家莊,距市區中心9公裡,村南緊鄰北幹渠。曆史上該村手工業就十分發達,尤其釀酒和制筆最為突出:近代橡膠企業更是異軍突起,成就斐然。名人名士衆多,抗戰英雄可歌可泣;文化底蘊豐富,戲曲架鼓雙赢;到了新時代,發展活力充足。

村莊簡述

桃城古村武家莊

據《河北省村鎮辭典》載:武家莊原村名叫千家店,是遠近聞名的古老村莊,元末瘟疫流行,村莊人煙滅絕,明朝初年,由山西遷來趙、安、于、胡、張五戶人家,在舊村以西建立新家園,定村名為“五家莊”,後因諧音,逐漸變村名為“武家莊”,一直沿用至今。也有傳說是曆史上瘟疫之後,全村多數人家因瘟疫病亡,隻剩下動火氣做買賣的五家:有做豆腐的、有蒸饅頭的、有熏肉的、有做燒餅的、有做香油的。

該村現共有699戶,2096人,村莊地勢較高,海拔26米,比市區高兩米,俗語稱“淹了衡水的城門樓,淹不了武家莊的窪地頭”,傳說因地勢高,一度明朝永樂年間遷移縣城時成為備選村莊。過去,武家莊通向四面八方村莊的道溝有八條,50年前最深的是通景官村的道溝,深度達2米多;現存通單駝村的道溝,仍然有1.6米深。這些道溝似乎在印證武家莊的過去四面八方的人們乘坐木輪馬車,隔三差五地來這裡趕集看戲、走親串友,多年以後,來往車輛把平地碾壓成了深溝大道。抗日戰争時期,就因為這些衆多的道溝,武家莊成為八路軍與鬼子漢奸周旋的重要屏障與通道,八路軍常常在這村裡集結開會、分散隐蔽。

風物遺存

桃城古村武家莊

武家莊的百年古柏形成一道風景(如圖)。在村東二百多米路北,有一處距地面1.5米、面積100平方米的磚砌高台上,生長着一棵蒼翠健壯的古柏。古柏樹幹周長186厘米,分枝點距高台地面1.5米。巨大的樹冠宛如傘蓋,樹冠南北枝展8米,東西枝展11米。據本村82歲的張慶棟老人介紹,說不清是誰種植,估計樹齡有二百多年了。這棵古柏原來生長在一片古墳地中,現在古墳已看不出痕迹。令人稱奇的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樹幹依然完整光滑,沒有蟲蛀現象。如今,村裡把這棵樹保護起來,砌上十邊形的磚圍牆,安上鐵圍欄,每年天旱時拉水澆灌數次。

桃城古村武家莊

武家莊原來廟宇衆多,現在除了後來建的一座三官廟,村東還有一個面積10來畝的開元寺遺址,開元寺的石碑埋到趙長義家房東的一口土井中。村南還有兩通石碑,分别是于雲祥和于博賢的。于雲祥是道光年間的一位深得民心的教書先生,他所教的學生,大部分都考中秀才以上功名。先生去世後,他的學生們給他立了碑。于博賢是民國時的一位名士,誠信經營,和睦鄉鄰,濟危助困,赢得人們贊譽。

戲曲文化和民俗架鼓

桃城古村武家莊

張二奎

我國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張二奎祖籍就是武家莊。張二奎與餘三勝、程長庚三人活躍在京城戲曲舞台上,并稱為“老生三傑”也被稱作“三鼎甲”,為平劇初創時期做出了傑出貢獻。張二奎的代表劇目有:《金水橋》《打金磚》《回籠鴿》《取荥陽》《五雷陣》及《四郎探母》等。

在張二奎的家鄉,流傳着他的許多和戲劇有關的故事。武家莊村自古有演戲的傳統,嗜戲如命,清未就有趙喜順等人成立的戲班,還湧現了享譽冀魯兩省的民間胡琴藝人趙慶章。到了建國初,劉崇山、趙銀江、安二臯在村裡成立了大衆劇團,起初是河北梆子,後從城裡請來了老師,改劇種為評劇。開始是自娛自樂,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十六白天晚上在本村演出,十幾天不重樣,四方百姓都來觀看。後來名氣越來越大,開始出村表演,還在衡水大禮堂演出過,劇團最多時有50多人,大姑娘、小媳婦都争着表演角色。新中國成立初期,排演了《小女婿》《柳樹井》《豆汁記》等十來部戲劇。一度搭了固定戲台,每月一号都有演出。還有多位武家莊的演員、琴師被聘到别村劇團演出。1958年,該村為剛成立的衡水評劇團輸送了七八名骨幹藝術人才,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劇團才解散了。這種尚戲之風同張二奎有着深厚淵源。

曆史上的武家莊村,每逢重大傳統節日,都會搭戲台,當地人們俗稱“起會”。鑼鼓一響,十裡八村的人們,甚至是縣城的人們都蜂擁而至,商家們也都雲集到戲台和廟宇附近,擺攤設點,做起生意來。集市上,貨物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盛況空前。

桃城古村武家莊

武家莊的民俗文化——架鼓,享譽四方。以鼓為樂器,曆史久遠。鼓聲激蕩人心,使人振奮,因而古戰場上都用大鼓助陣,土改以前該村就有架鼓隊,有三十多面鼓,許多人會做。每年進入臘月空閑時間,直到次年正月底,每天都開展敲鼓活動。2001年,村裡成立了武家莊架鼓隊,吸收愛敲鼓的年輕人為骨幹,把敲鼓的老師傅請來當教練,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武家莊架鼓隊正式登場了,2002年在休閑廣場舉辦的全區“萬鼓催春”架鼓比賽中獲得冠軍。現在逢年過節,或開業慶典,架鼓隊總會登場獻藝。武家莊架鼓隊的特點一是鼓點花樣多,有七八種;二是舞姿優美,邊敲邊舞,既享受敲鼓,也展示舞姿,又鍛煉身體;三是整齊一緻,紋絲不亂。鄉鎮政府後來又獎給村裡六面大鼓。現在,武家莊的架鼓已成為該村張靓麗的名片。

抗日名士的英雄故事

抗戰以來,該村有10名烈士為國捐軀,分别是安久長、趙欣崗、張丙所、肖新貴、胡新年、胡玉田、張廣鬥、安海坡、張長玲、王福昌。還有衆多的仁人志士展示為國情懷,上演了一出出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至今仍然被傳頌,激勵着人們不忘初心,為人民的利益不懈奮鬥。

趙欣崗,參加的是東北軍,東北解放後又參加了解放軍,并随部隊南下,正好在武家莊村邊經過,趙欣崗半夜回到村裡,隔着牆頭把一件他離家時穿的棉袍扔到院子裡,沒有進家就趕緊追趕部隊去了。他父親早上起來,看到院子裡的棉袍,知道兒子曾來過了,母親拿着棉袍放聲痛哭。他犧牲在大别山一場戰役中,家裡人把屍體運回來,埋到家族墓地中。

胡玉田,攻打山東高唐縣時壯烈犧牲。當時他是部隊攻城梯子隊的連長,他身先士卒,帶着部隊勇敢攻入城中,後續部隊沒有及時跟進,寡不敵衆,被放人殺害,犧牲時年僅26歲,遺體拉回來,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安運州,當時是區小隊尖刀連的連長,有一次在村裡開會,被敵人包圍了,他機智勇敢,幫助戰友們轉移,但他在轉移時,正好遭遇了皇協軍,他把大褂敞開,露出脖子上挂的兩顆手榴彈和腰裡别的駁殼槍,敵人一看立即膽怯了,二話沒說就叫他過去了。

于永春,16歲就參加革命,加入地方武裝子弟兵連,在景官村執行任務時被敵人逮住,敵人倒提着他,在水缸中浸水,妄圖從他口中擷取我黨我軍情報,幾次被嗆死又緩過來,他始終沒有吐露半個字。鬼子把他又拉到北京,準備運到日本當勞工,他機智逃脫跑回來,又找到部隊,給胡玉田當警衛員。他參加了解放衡水的戰鬥。趙喜群,當年是八路軍的糧秣委員。有一次,被憲兵逮住,敵人對他進行了狠毒的毆打,企圖讓他供出地下黨組織,他一聲不吭。這場毒打讓他身體落下終身殘疾,但他沒有向政府提出過任何要求。趙喜群和他父親趙丙森還搭救過一個姓宋的八路軍。一天,他們正在院子裡鍘草,從矮牆外翻過來一個負傷的八路軍戰士,自稱姓宋,請求救助,開頭想藏到棒稭中,趙丙森覺得不牢靠,引導藏到山藥窖中,做好僞裝,趕緊仍然鍘草。這時鬼子趕過來尋找,用刺刀在棒稭中亂紮了幾下就走了。等鬼子走遠,把八路軍戰士接上來,包紮了傷口,煮了米飯給他吃。父子慶幸沒把子弟兵戰士藏到棒稭之中,躲過一難。

武家莊還有一個戰鬥英雄,叫張連起,參加過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由于作戰勇敢,二次榮立一等功,後來轉業配置設定到山東泰安。

桃城古村武家莊

董書立

武家莊當年是重要的堡壘村。一開始,縣裡幹部董書立在該村發展了兩名黨員,一個是趙群生,住在村北部;一個是趙春茂,住在村東北角。兩戶人家都靠近村北的大葦坑,為了便于隐蔽和躲藏,都在家中挖了道地,通到蘆葦坑。兩個堡壘戶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動群衆積極抗日,還掩護過許多黨的幹部。後來縣裡幹部趙固又發展了張丙林和趙莊平,組成了農會,計劃進行土改。前街的地主富農聽到風聲,煽動不明真相的農民砸了農會。第二年春天,黨組織派來了工作隊,在後街和前街發展了大批黨員,成立了民兵組織,鎮壓了反動勢力,土改順利進行。

老作坊與新企業

桃城古村武家莊

十八酒坊中恒義制酒作坊和福興隆制酒作坊,都與武家莊人有比較深的淵源。福興隆為古十八酒坊之一,創号于乾隆末年。其創始人是韓趙村的韓金營。酒坊位置在當時衡水縣城的北仁街。曆代傳承,生意日漸興隆,擁有多家店鋪。清末,由于戰亂釀酒作坊易主,武家莊的趙慶年為福興隆酒坊的掌櫃,釀酒技術卻在原來基礎上提升到更高的水準。民國期間,福興隆酒曾獲“河北省國貨陳列館二等獎”獎章。

十八酒坊中恒義酒坊的創始人是于氏,酒坊位置在北仁街路東。據武家莊老人們回憶,恒義酒坊的前身是南宮人開的一家德昌酒坊。在民國初年,武家莊村于氏買下了這家酒坊,取名為恒義酒坊。于氏的孫子于百順和于百恒兄弟繼承了酒坊以後,不斷創新釀酒工藝,使之逐漸發揚光大,形成規模。于百順緻富不忘父老鄉親,他和幾個商戶共同出資,為村民們打了一眼竹管井,當時運用的是最先進的打井技術,10多個人,打了兩個多月,打成一口120多米深的用水井。那時候,武家莊的一幹二百多口百姓就飲用這個井裡的水,四裡八鄉的人們也到這裡取水。

桃城古村武家莊

制筆行業,武家莊也可圈可點。在清末民初時期,武家莊的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制作毛筆的技術,并一代代的傳承下來。在毛筆制作工藝中做的最好的要數武家莊的牛氏家族。他們的老輩曾在民國時期縣衙門裡當差,積累了很多的人脈資源,對他們後來做生意大有裨益。牛家共有三兄弟,老二牛二昌到縣城當學徒,學做毛筆。出師後他的技術比較好,做出來的毛筆品質上乘,筆鋒勁挺,宜書宜畫,使用起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但是牛二昌做筆太慢,照他這個速度,即使做的筆品質再好,也掙不了多少錢。兄弟三人商量決定,牛二昌負責在家生産毛筆,牛老維和牛老三負責到唐山遷安、承德、沈陽一帶銷售。因為毛筆品質好,很受當地百姓的喜愛,創出了牛家毛筆的品牌——“牛一齋”。後來,牛氏家族舉家搬至遷安縣專門從事毛筆生意,将“牛一齋”毛筆手藝進一步傳承,在全國發揚光大,名噪一時。

還有武家莊趙希賢在制作和銷售毛筆上也獨具特色,創出了趙氏毛筆的品牌。據說,趙希賢寫得一手好字。在推銷自己的毛筆時,總會為顧客現場寫上一幅字,顯示該品牌毛筆蘸汁飽滿,筆鋒蒼勁有力的特點,同時他在每支筆杆上刻上顧客需要的秀美小字,趙氏毛筆在當時也受到了廣大顧客的青睐。

改革開放以後,本村橡膠企業一度興旺發達,最多時達到20多家。現在環保達标的有五家,遷到市内的著名橡膠企業有三家,分别是河北寶力工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和衡水健達工程橡膠有限公司。這些公司不僅安排很多村民就業,還為村裡配電、打井等公共事業提供支援,傳承着一種重品質、守誠信、緻富不忘鄉親的現代企業精神。

如今,一條寬闊的新柏油馬路從106國道連接配接到武葛路。武家莊村,家家通了水、電、瓦斯、光纖,很多戶改造了衛生廁所。街道和胡同都進行了硬化,村内主街道每天有人定時清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來源:《桃城區文史資料》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