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雜談大資料

前幾天收到雲栖社群饋贈的王堅博士寫的《線上》一書,感觸很大。首先,我個人覺得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了阿裡雲的成長曆程,也讓我們看到了技術執着的阿裡人在探索道路上的不折不撓。同時也驗證了技術進步背後總會有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也見識了心理學博士王堅對于未來的把握如此準确,準确背後是一種信仰和精神。從發展曆程上看,不得不說阿裡雲是培養cto的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

王堅博士在書中提到,大資料這個叫法是有些許錯誤的。于是,我便帶着這個問題:“大資料不叫大資料,那它應該叫什麼?”去認真的閱讀了此書。下面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些許看法。

大資料、雲計算是共生體。為什麼将它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它們兩個誰也離不開誰,準确的來說它們兩個算得上一對宿命鴛鴦。資料不計算永遠産生不了價值,計算沒有資料作為基礎,算是在做無用功。造詞者,當時可能沒有想到大資料、雲計算會走到一起。但是,幸運的是,命運千轉百回,它們終成伴侶。

它們彼此讓自己更有價值,同時也讓彼此的真實面容展現出來。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大資料如果不叫大資料,它應該叫什麼?”雲資料,我個人覺得這個詞更适合取代大資料這個詞。如果按照大資料的體量來講,世界上的資料能稱得上大的,恐怕隻有歐洲大型電子對撞機産生的資料,而今天我們講得最多的“大資料”,是來自網際網路的資料。王堅博士在書中提到了資料是由沉澱效益的,準确的來說,沉澱的越多,價值也就越大。

這樣一個效益規律不禁讓我想起,由水蒸氣聚集形成的雲。水蒸氣越聚越多,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雨,滋潤了萬物。水一直被視為人類生命之源,水創造了萬物,價值也就不可用數字來衡量。同樣,今天資料也被視為商業動力之源,指導生産生活。我相信未來資料創造的價值也不可用數字來衡量。

王堅博士在《線上》一書中,提到過,資料同樣是有聚合效應的,事實已經證明,這種聚合效應也正在創造着巨大的價值。資料和水蒸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可重複利用。

雲資料的價值因其所在的領域而定,在這一點上真實的雲也是如此。在幹旱的地方,水的價值相對來說很大。對于雲資料來說,行業資料沉澱的越多,行業發展的也就越健康。在相對意義上來說,可增長價值也就越小。但是,對于行業資料匮乏的領域來說,發展相對艱難,整個行業都期待能有一場春雨來歡聚它們生存的壓力,過去我們靠什麼?外部的投資,國家的政策。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并不能長久解決問題,隻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其實,到最後大家能意識到的是:隻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今天是一個自救的良機,因為有網際網路、雲資料、雲計算的存在。網際網路成為基礎設施,資料成為生産資料,計算成為公共服務。

王堅博士在《線上》一書中說:資料成為資源,對于萬事萬物來說,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标志。因為什麼?資料相對于其他資源來說,是我們人自産的,不是來源于自然界。這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個相當震懾的消息。之前,我們總是希望自然界能為我們提供足夠多的資源,但是我們發現這似乎有些天方夜譚,盡管在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資源。

或許因為資料的出現,不管是行業,還是人,“自救”會成為時代的主題。不管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資源,還是國家政策、外部投資賦予行業新的生命,到最後都會落到“自救”上。這或許也驗證了: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這句至理名言的準确性。

其實,這也就引起了資料到底有什麼價值?讓今天那麼多人為它癡狂,也讓行業和人類願意将自己的命運傳遞給它。我認為資料并不能直接創造價值!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今天,擁有資料并不算是一件難事,所有擁有處理它的能力和思想就變得至關重要了。資料創造價值的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讓資源使用率最大化。

馬雲先生在貴州的時候,就提到過計劃經濟可能會重新回歸,同時他也表示計劃經濟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形式。之是以稱其為最好的經濟形式,無非是其效率是真的高。當然,這個觀點一出,瞬間受到了很多經濟學教的批評。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因為上個世紀,我們吃過計劃經濟的虧。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但是,在怕的時候,我們應該回想過去計劃經濟體系失敗在哪裡?計劃經濟體系失敗的原因在于,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中央集權自上而下式的計劃經濟。上面的人靠不靠譜的不完整的資料樣本,來制定經濟發展規則。而今天馬雲先生提到的計劃經濟不是上個時代的計劃經濟,它們兩個在本質上是由巨大差異的。最明顯的是今天的計劃經濟是自下而上的。在使用的資料體量上也是有天壤之别的,資料的使用量帶來了質的變化。這個質的改變是計劃經濟的質。

另外一個新時代的計劃經濟和舊時代的計劃經濟的差別是,新時代的計劃經濟是完全依靠客觀實在的資料得到的;而舊時代的計劃經濟是帶有人的主觀意志的計劃經濟,準确的來說是不客觀的。推動這一差別顯現的是今天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由機器取代人去做決策,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展現新時代的計劃經濟一種優越性的一個重要名額。

我們今天使用的市場經濟是一雙看不見的手,而今天即将複活的計劃經濟本質是一雙由市場資料演變成的一雙看得見的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