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神女已相和。 一雙笑靥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 範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國消磨。 隻今諸暨長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蘿 《浣紗廟》-魚玄機
作為中國人,我想沒有人不知道西施的;沒辦法,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之名可謂是傳遍古今中外,至今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西施之是以出名,在于她容貌驚世,傾國傾城,她是聞名古今中外的大美人,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而“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述的就是西施。
而西施之是以在幾千年之後,依然被後人所津津樂道,除了她傾國傾城的容貌之外,還在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她的人生經曆牽扯到了戰國時期的兩大霸主國家-越國和吳國,越國因她而崛起,吳國因她而滅亡,這也是為什麼西施能夠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因為她為了自己的國家,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美色。
而自古以來,以美色亡國者,世間之人皆把原因怪罪于女人,比如褒姒,妲己等;但是西施除外,沒人認為吳國的滅亡是因為西施的緣故,我想,這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西施的人生結局。
後人之是以一直西施她念念不忘,研究不斷;也是因為她最後的人生結局,她最後的結局可謂是迷霧重重,沒有人知道在吳國滅亡之後她是生還是死,如果她還活着,她究竟去了哪裡,她的去向至今都是一個未解之謎,成為曆史懸案。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傳奇故事。

影視劇中的西施
戰國時期,吳越争霸,越王勾踐二十年卧薪嘗膽,終于一雪前恥,我想這段曆史小夥伴們都是比較了解的。
而說起吳越争霸,除了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從奴隸到一代霸主的曲折而又輝煌的奮鬥史之外,就不得不提一個曆史人物,她就是西施;也正是因為西施在吳王身邊十幾年,為離間吳國君臣,禍亂吳國軍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勾踐才能在二十年後複仇成功,滅亡吳國;更重要的是,西施是一個名滿古今中外,流傳千古的絕代佳人。
西施本名叫施夷光,春秋末年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苎蘿山村。因家住西村,是以叫西施。西施天生麗質,傾國傾城,增半分嫌腴,減半分則瘦,為古今第一美人。是以“西施”這個名字流傳到今天,就是美女的代名詞。
關于西施的出身,有一段非常離奇的傳說。
傳說西施原本是月宮中嫦娥的掌上明珠,也就是珍珠;嫦娥十分喜愛,經常捧在手心把玩,平時不玩的時候,就讓五彩金雞守護它,唯恐丢失。
但是時間久了,五彩金雞也想把玩一下珍珠,于是趁嫦娥不備,偷偷的把玩珍珠,卻不料有一天,五彩金雞在把玩珍珠之際,一不小心,珍珠從月宮中落入人間;五彩金雞大驚失色,為了尋找珍珠,也随之來到人間。
嫦娥在知道五彩金雞丢失珍珠之後,急忙讓玉兔追趕五彩金雞。玉兔追到人間,來到今天的浙江諸暨浦陽江邊,正在這一天,江邊一施姓人家妻子正在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一光彩耀眼的珍珠,于是伸手去打撈,卻不料,珍珠卻突然飛入女子的口中,并鑽入其腹腔之内;自此之後,施姓妻子便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女子腹痛難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丈夫跪地禱告上蒼。正在這時,一隻金雞從天而降,停在屋頂,而施家屋内頓時珠光萬道,光彩奪目,施姓之妻也随之生下了一個光華美麗的女孩,取名為西施。故有“嘗母浴帛于溪,明珠射體而孕。”之說。
西施長大成人之後,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也化解了兩國人民的怨氣;是以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天下黎明的健康長壽繼續做着貢獻。而自此之後,諸暨之地開始世代養殖珍珠,漸漸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珍珠之鄉馳名中外,這一傳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了。
當然了,傳說注定是無法可信的,但通過這個傳說,我們能夠知道,曆史上的人民,是比較感念西施的,因為西施結束了兩國戰亂之苦,拯救了吳越兩國的黎明百姓,讓他們免受戰亂之苦。
西施從小家境貧寒,是以常在溪邊浣紗。并且西施貌若天仙,浣紗于水上,魚兒見到她的美而忘記了遊水,漸沉于水底;故而有“沉魚”之美。
西施雖有“沉魚”之美,但她也有缺憾,就是心髒不太好;是以在走路的時候,常常用手捂着胸口,也是以而得了一個“捧心仙子”的名号。
村頭有個醜女喚作“東施”,她見西施美麗,并且時常做“捧心”狀,是以她亦捧心而效颦。富人見到她都閉門不出;窮人見到之後,攜妻子繞路而走。
東施知道西施的美麗,但卻不知道西施為什麼而美麗,她以為“捧心效颦”就是一種美,卻不知她的行為讓人覺得可笑。這就是“東施效颦”的典故。
從這個典故中,我們也能知道,西施在古人心目中,确實是“女神”一般的存在。
雖然現代人對于西施的美都是從古人的文字描述中所知曉的,并沒有留下畫作,但是有一個典故傳說,也能知道西施的美确實是傾國傾城。
據說,當年越國選美,在衆多的美女當中,西施名列榜首,成為越國第一美女;在進京途中,衆人好奇西施是怎樣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于是争相圍觀,導緻當時的商道上道路阻塞,無法行走;那壯觀跟現在的人氣偶像差不多,需要專門的保镖護送;而當時護送西施進京的保镖,就是越國大夫範蠡;他見此盛況,于是心生一計,他讓西施住進了路邊旅社的豪華小樓裡,并且四處張貼廣告,揚言西施的美麗,表示如果想看美女,付錢即可觀看,每次一文錢。
據說範蠡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排隊觀看西施的人排成長龍,密密麻麻,數不勝數,他們都願意慷慨解囊,觀看西施的美貌;聽說幾天之後,範蠡就賺得盆滿缽滿,進京之後,把這些錢交給越王,越王龍顔大悅;而範蠡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西施的賞識,兩人結為生死之交。
從範蠡的舉措中也能看出,範蠡對于經商賺錢是非常有天賦的,這也為他以後遠離廟堂,在經商一途上大放光彩埋下了伏筆。
影視劇中的西施和範蠡
傳言在諸暨苎蘿山下,有一方石,絕代佳人西施,與這塊方石有不解之緣。據傳西施去溪邊浣紗,隻要是站在這塊方石上,浣過的紗潔白光亮,柔軟舒适,還有一種特别的異香。
而這塊方石,也見證了西施美好愛情的開始。
傳言有一天,越國大夫範蠡遊曆民間,替越王勾踐尋找絕色美女,計劃獻于吳王夫差,以此迷惑吳王,為越國的戰争準備時間。
而範蠡來到諸暨苎蘿山下後,見一女子赤腳站在一方大石上,雙手時而揚起,時而垂落,正在水中浣紗,其背影朦胧優美,長發披肩,身姿窈窕,似有絕世之姿;範蠡怔怔看着這個絕色女子的背影,一陣出神,世間竟有如此傾國傾城的女子。而這個正在浣紗的女子,正是西施。
範蠡被西施的天姿國色所傾倒,于是上前搭讪,一來二去,兩人之間就有了感情;兩人以溪水為媒,緣定白首之約。
這就是範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故事在民間乃至于後世可謂是家喻戶曉。
但是,在相關正史的曆史文獻中,範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故事卻找不到任何線索,按理來說,西施作為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之首;範蠡又被稱之為“南陽五聖”之一;他們二人都是曆史上有名的流芳百世的人物,但正史卻沒有記載關于他們二人之間的戀愛關系。
而且史書記載,範蠡的家鄉和西施的家鄉相距甚遠,他們二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沒離開過自己的家鄉;他們唯一的交集就是範蠡替越王勾踐在全國尋找絕色美女而相遇。
但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們二人之間的戀愛關系,很大的可能就是範蠡跟西施之間壓根就不存在這種關系,之是以會有他們之間戀愛的版本流傳于世,很大的可能是後世文學家們對西施的遭遇而産生同情,想給這樣一位絕世美人一份美好的愛情和理想的歸宿。而這個理想的歸宿,舍範蠡還有誰。
在正史中,範蠡确實有一位夫人,還給他生了三個孩子,但這個夫人不是西施;不管小說和戲劇中怎麼寫範蠡和西施之間的愛情,作為後世的我們,當然希望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真實的,能夠永遠地演下去,讓他們的愛情故事永遠流傳下去,給西施這位可憐的女子一份美好的結局。
話說範蠡和西施在浣紗石畔緣定三生之後,本來應該是喜結連理,成就一段千古佳話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世間美好的事情總是伴随着坎坷。
這個時候,吳王夫差為了報殺父之仇,帶兵攻打越國,越過不敵,大敗虧輸,越王勾踐被俘虜。
而這時候的範蠡,也跟随越王勾踐一起去了吳國做奴隸,自然的,範蠡和西施之間的婚事就此耽擱了下來。
為了在吳國安安穩穩的活下來,越王勾踐對吳王夫差不斷的谄媚跪舔,以此打消吳王的顧慮,終于在三年後,吳王夫差放了越王勾踐,允許他回國。
回國之後的勾踐,立馬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在吳王夫差那裡受到的恥辱,他要一一讨回來,他要複仇,并且為了能夠複仇成功,勾踐卧薪嘗膽,時刻不忘當日之恥;并且他聽從範蠡的建議,實行複國三大計策:“屯田、屯兵、獻美人。”
而這時候一個叫文種的人也找到了西施這位絕色美人,他向吳王推薦了西施,計劃用西施這樣的美女來實施“伐吳九術”中的“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也就是傳說中的“美人計。”
而西施被範蠡的愛國熱情所感動,雖然心裡不太願意做一個“穢亂宮闱”的妃子,但是為了情郎,為了家國,她也隻能忍辱負重,自歎命如紙薄。
自此,西施和範蠡之間的愛情故事徹底宣告結束。
西施被帶到會稽,練習歌舞和宮廷禮儀,因為除了美貌之外,西施沒有其他任何優勢,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到吳王夫差,西施必須在歌舞和體态禮儀方面能夠有所建樹;
在悠揚的樂曲和宮内無盡的寂寞中,西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夜晚;三年之後,一個婀娜迷人,體态妖娆的絕色美女誕生了,她就是一個全新的西施。
一個全新的西施被派往吳國,成為吳王夫差的枕邊人,她肩負着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湎色欲與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其實就是間諜。
西施被進獻到吳國之後,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夜與西施在池中嬉戲玩耍,樂不思蜀;而西施擅長跳舞,為了能夠時常欣賞到美人的舞蹈,夫差再次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西施修建了館娃閣,架設數百水缸,在上面鋪上木闆,西施穿木履在上面翩翩起舞,木履踩在木闆上,撞擊大缸的回響聲“滴滴哒哒”交織在一起,讓夫差如癡如醉。
圖檔來源于網絡
不僅如此,在靈岩山上有一股清泉,夫差時常讓西施對着清泉梳妝,并且有時候他親自為西施梳妝打扮;玩得興起的時候,他們一起泛舟湖上,騎馬打獵;
總之,夫差在得到西施之後,對西施寵愛有加,整天沉迷于西施的溫柔鄉裡,玩花賞月,琴瑟和諧;把國家大事抛諸腦後,大臣們求見,都被拒之門外。
無數的曆史證明,帝王一旦沉迷于女色無可自拔,那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吳王夫差也是一樣,他整天沉迷女色,不理朝政,在亡國散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至于西施是不是為了自己的情郎和所謂的家國大事而自願獻身與吳王夫差,這在曆史上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女子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時期,我想,西施的選擇更多的是被迫使然;特别是像她這樣的絕世美女,是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的,擺在她面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答應獻身,充當間諜;要麼死于非命,沉屍江河。
是以,可以看出,生于那個年代的西施,其實是一個可憐的女子。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多麼勵志,多麼氣勢如虹的詩句啊,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勇向前,無懼生死。
可是,在此等豪氣幹雲的詩句背後,其實是一個苦心女子以十幾年的青春年華和身體而換取的三千越甲可吞吳。
西施與夫差之間相伴十幾年,形影不離;是以,她對于吳國的政治情況,軍事機密等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她總能在不經意間,挑撥夫差和臣子之間的關系,使君臣離心離德;
在夫差與西施在靈岩山你侬我侬之際,吳國大夫伍子胥請求見夫差,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的請求,并且在之後更是賜劍與伍子胥,伍子胥的自殺恐怕跟西施在夫差面前吹枕頭風逃不開幹系。
并且在此期間,西施不斷的向越國提供情報,使越國大軍長驅直入,一路勢如破竹打到吳國都城,吳軍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之力。也是以,在後世很多史學家的眼中,西施被稱之為中國曆史上頭号情色間諜。
後來的事情其實大家都知道了,經過十年的生聚,十年的修養生息,越國變得強大了起來。于是,越王勾踐的複仇開始了,他殺向了吳國,吳國軍隊在強大的越國面前簡直不堪一擊,吳王夫差也是以而自殺身亡。
可以說,越王勾踐之是以能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離不開西施的功勞,西施才是勾踐能夠複仇雪恥的第一功臣。
但如今的世人很多都已經忘記了,如果沒有西施二十年的付出和努力,越王勾踐再怎麼卧薪嘗膽,恐怕也沒那麼容易滅了吳國。
在古代的男權社會中,男人占據社會的絕對主導;特别是在争霸天下當中,女人隻是附庸,是以,曆史上的很多帝王,在利用完女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後,女人的下場一般都很凄慘,西施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不例外。
公元前473年,越國攻破了吳國首都,吳國宣告滅亡,夫差自刎而死。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的人生軌迹也随着吳國的覆滅而戛然而止,淹沒在了黑暗的曆史長河裡。
這位絕代佳人在吳國滅亡之後就下落不明,幾千年來人們衆說紛纭,但始終沒有解決這一曆史謎團。
吳國覆滅了,夫差死了,那麼西施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曆史上并沒有明确記載她的去向,仿佛西施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那樣一個男人為天的社會裡,這樣一個為了自己的國家犧牲自己的身體和二十年青春年華的女子,在那些男人取得了成功之後便随即淹沒于曆史長河中,再也不被提起。
那麼,西施最終去了哪裡?她的後半生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在當時的曆史中雖然沒有明确的記載,但是對于西施的結局,曆來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愧疚自缢而死。
這一種說法經常出現在現在的戲劇或者演繹話本之中,西施相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一方面感到非常欣慰,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另一方面,她感到深深的愧疚,她想到吳王夫差對他的好,在她幾十年的人生中,吳王夫差是對他最好的一個男子,可謂是真心的愛她,但她卻為了所謂的使命,迷惑夫差,最終導緻吳國被滅,夫差自刎而死,她覺得對不起夫差;在這種沖突的心理狀态下,她不得解脫。最後,自缢于館娃宮内。
第二種說法:沉江而死。
關于西施被沉江而死,曆史上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是被吳國人沉江而死的。在吳國滅亡之後,吳國人滿腔怒火無處發洩,于是把所有的怒火都發洩在西施的身上,他們把西施用綢緞裹住,沉于揚子江心,史書《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态,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詩人羅隐有詩曰:“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是以,在古代有很多人認為西施最終是被吳國人沉江而死的。
其次還有被範蠡沉湖而死之說。傳言吳國滅亡之後,越王勾踐因為西施貌美,有傾國傾城之姿,想把西施留在自己身邊,成為寵妃,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認為吳國剛剛覆滅,越王應該汲取吳王的教訓,不要被美色迷惑,重蹈夫差的覆轍。越王聽取了範蠡的意見,于是命範蠡殺死西施,範蠡利用越王把西施騙到了太湖中心,然後将西施推下船,就這樣,西施被溺死在太湖裡。
還有兩種是說西施被勾踐沉江而死以及被越後沉江而死。其實這兩種說法跟西施被範蠡沉江而死的說法是比較相像的,都認為西施是“紅顔禍水”,擔心西施禍害了越國;是以,把她當作“禍國之女”沉江而死。
而唯一不同的是,越後把西施沉江,是由于當時越王勾踐已經有了把西施納為妃子的打算,而越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先一步下手将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類似于現在的後宮争寵一說。
關于西施被越後沉江之說,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傳》中有記載:說是吳國滅亡後,勾踐把西施帶回了越國,想要讓西施侍寝,西施不從,勾踐大怒:“吳王夫差都能夠與你同床共枕,寡人為什麼不能?”越王的表現引起了越後的嫉妒,她妒而生恨,醋勁大發,說道:“此乃禍水,豈可久留。”于是背着越王把西施給沉入江中。
而越王勾踐将西施沉江的原因是因為他在當奴隸期間,在吳國跪舔吳王,這些肮髒的經曆都被作為當時吳王寵妃的西施看在眼裡。傳言有一次,吳王生病,越王為了讨好吳王,親自舔舐吳王的唾液,以此判斷吳王的病情,逗得吳王哈哈大笑。更别說越王勾踐在吳國遭受到的其他屈辱,那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些,西施都是看在眼裡的。
吳國滅亡後,越王勾踐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者面子,那就必須得殺了西施,因為西施知道得太多了;雖然她是功臣,但西施知道他的那些醜事,在往後的歲月裡,隻要一看到西施,就會想到自己當年在吳國受到的屈辱時的情景。是以,西施是非死不可,越王也有殺她的動機。
關于西施被沉江一說,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在這裡,墨子明确的說了西施是因為她的美貌而被沉江而死。
另外,在今天的浙江沿海一帶,有一種美食叫西施舌(其實就是蛤蜊肉),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西施沉江而發明的美食。
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于事實真相,因為有很多的史料都有記載西施是被沉江而死,但具體是被誰沉江而死,這個衆說紛纭。
第三種說法:範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一般出現在文學戲劇作品中,也是比較美好的一個結局,在後世很有市場;說西施和範蠡本就是一對情侶,為了國家,兩人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西施被派去迷惑吳王,待到吳國覆滅之後,範蠡去吳國皇宮接回了西施,範蠡認為勾踐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一個君王,待在他身邊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是以說了一句曆史上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後帶着西施逃到太湖,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從此不知所終。
這種說法比較流行,典籍中也有記載,在《越絕書》中記載:“西施,亡吳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宋朝大文豪蘇東坡也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傳說範蠡與西施歸隐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着鏡子梳妝打扮,之後就順手把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至于湖中的螺呈現出五種顔色,清朝有詩人曰:“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挂網千絲。”說的就是西施和範蠡同泛五湖的故事。
另外一個佐證就是:範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了解相當透徹,而且他是跟勾踐一起被押解到吳國做奴隸的,再加上西施是吳王夫差的寵妃;是以,範蠡和西施知道很多關于勾踐在吳國的凄慘遭遇。
縱觀中國曆史上的很多統治者,他們在取得成功之後,虐殺功臣仿佛成了一種規律;是以,勾踐滅了吳國之後,應該不會輕易放過範蠡和西施這兩人,是以,等到越國複仇成功之後,範蠡就攜西施一起隐退江湖。
但在正史中,卻沒有明确表示範蠡是帶着西施一起同泛五湖;是以,這種說法或許是後人不忍心這位絕代佳人的人生結局過于悲慘,是以給了她和範蠡一個歸隐五湖的美好結局,以此寄托對于西施人生遭遇的同情。
最後一種說法是:落水而死
這種說法是說西施在吳國滅亡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會稽,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亡,在西施的家鄉會稽,至今還流傳着這種說法,但是這種說法隻是民間傳說,并無根據,後人為了佐證這一點,特意找出了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靓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
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可信,因為西施從小就在水邊長大,而且經常浣紗,可見她應該是會水的女子;另外,浣紗的河水一般都比較淺,不會很深,西施怎麼可能會不慎掉入河裡淹死呢。是以這種說法缺乏事實依據。
也有學者認為西施厭倦了皇宮裡的燈紅酒綠,她本就是農家女,對于政治根本就不懂,也不擅長;是以,在吳國滅亡後,西施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平淡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這種說法沒有考證,我想是後人不忍西施的結局過于悲慘,對西施結局的一種期盼吧,能夠安享晚年,也是人生一大幸。
對于西施的結局,曆史上的記載衆說紛纭,關于西施跟範蠡雲遊四海,這種結局無疑是最美好的,但是不符合曆史真相。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西施的結局是非常不妙的。我想,西施最終的結局應該是被沉江了,而被越王沉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也是比較符合曆史根據的。
自古紅顔多薄命,一代絕世佳人,隻因麗質天生,卻為了挽救自己的國家,被迫做了政治鬥争的工具。但卻在功成之後,兔死狗烹,被人抛棄;這樣的結局讓人無法接受,她本該有自己快活的一生,有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生幾個懂事的孩子,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淡生活,卻最終為了政治而香消玉殒。
好一個可憐的奇女子。
西施享有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稱謂,有沉魚之姿;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隻有西施在當時的史料記載是比較缺乏的,除了她的結局沒有明确的記載之外,關于她的出生等資訊,曆史上都沒有明确記載,不知道是當時史學家真的找不出西施的相關資訊,還是有意淡化西施的影響力;現存的關于西施的相關記載,衆多史料資訊,都是來源于後人的記載和感歎,缺乏事實根據。這恐怕跟當時的當權者有很大的關系。
曆史往往就是這樣,人們隻關注他們輝煌的時刻,卻忽視了他們落寞或者平靜的時光,就像西施,在統治者需要她的時候,就被委以重任,名其名曰:為家國犧牲。說得大義凜然,其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女子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的,她們唯一能夠選擇的隻有接受,隻有犧牲,要麼就是死亡。但是,一旦統治者取得了成功,為了表現出當權者的偉大,那些默默無聞,卻犧牲巨大的人往往就成為了犧牲品,人們很快就會忘記他們的付出和犧牲。
西施就是這樣被當時的時代所抛棄,她留在曆史舞台上的時光隻有短短的幾年,如流星一般昙花一謝,更多的人生軌迹被人為的忽略了。是以後世的我們,想努力的還原一個完整的西施的時候,才發現籠罩在我們面前的隻有重重迷霧。
我們從零零散散的曆史記憶中拼湊出西施這位絕代佳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最終覺得西施是一個可憐、可敬、可歎的奇女子,關于她的結局,是美好也好,是悲劇也罷,我們不必太過于深究,記住她的曆史貢獻就好。
因為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民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