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作者:光亮田園

葦喳子是微山湖很常見的一種鳥,學名叫大葦莺。因其在蘆葦叢中栖息覓食,羽毛顔色酷似枯黃的蘆葦,鳴叫聲又是很單調的“嘟嘟喳喳”,是以我們都形象的稱它為葦喳子。

葦喳子是唱歌的能手,盛夏時節是葦喳子最活躍的季節,天氣越是酷熱,叫聲越是嘹亮,一刻不肯停歇的在葦稍上跳來跳去,賣弄着清脆的歌喉,倒為燥熱的天氣增添了不少生氣。《詩經》中所記載“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雎鸠”所指就是葦喳子,“關關”則是形容它們的叫聲。

微山湖上還有一個故事,傳說葦喳子的前世是一對老漁翁夫妻倆,老兩口在湖裡打魚為生,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生活過得倒也滋潤。但是老兩口都很強勢,幾乎每天都要吵架,一天打魚的時候,漁船漏了,老漁翁就喊“堵堵堵”,老婆婆就喊“刮刮刮”,結果誰也不聽誰的,最後船沉了,夫妻兩個都淹死在湖中,化成一對小鳥,每天仍還在湖邊的蘆葦叢裡互相争吵着,一個叫着“堵堵堵”,一個叫着“刮刮刮”。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葦喳子也是築巢的能手,在三四根蘆葦間就能用軟草織成一個大碗一樣的窩,而且很牢固。割麥子的時候,正是葦喳子開始築巢産卵的季節。小時候的夏天,經常到蘆葦叢中去找鳥窩,鑽進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耳邊全是葦喳子“嘟嘟喳喳”的大合唱,仰頭撥開遮天蔽日的蘆葦叢,一縷縷陽光就射了進來。在婆娑的光影下,不多遠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葦喳子巢穴搭建在蘆葦上端。小心翼翼掰彎上面有鳥巢的蘆葦,就會看到裡面有幾枚布滿褐色斑點的淡綠色鳥蛋靜靜躺在巢裡,這時我們一般都是松開蘆葦讓鳥窩平穩的恢複原狀,鳥蛋是不會拿走的,因為據說如果吃了這種鳥蛋,臉上就會長“蓋臉沙”——也就是雀斑。這一傳聞當時大家都深信不疑,現在想來,應該是因為葦喳子卵上的斑點很像是雀斑吧!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有的葦喳子巢裡會有剛孵出的幼鳥,輕輕晃動蘆葦,它們就會以為是親鳥又來喂食呢,便争先恐後的探出腦袋,張開嫩黃的小嘴“喳喳”的叫個不停。當他們發現前來窺視的不是它們的父母時,便又會縮回巢中,幾隻光溜溜的肉團擠在一起瑟瑟發抖。

這時候,我們就會把幼鳥連同鳥窩一起從蘆葦稞上取下,端回家中藏在貓夠不到的地方,每天樂此不疲的去捉螞蚱喂小鳥,倒也能養活幾日,遺憾的是,從來沒有一隻能夠養到成鳥的模樣就慢慢雷射了。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葦喳子繁殖季節,有一種很危險的天敵,那就是杜鵑鳥,杜鵑鳥也叫布谷鳥,而我們則根據它們的叫聲稱其為“咣咣啰啰”。杜鵑鳥是不會築巢的,它們會偷偷的将卵下到葦喳子的巢穴裡,而且杜鵑鳥的卵在顔色和大小上和葦喳子卵相差無幾,足以以假亂真。而葦喳子親鳥對于自己産的卵是沒有數字概念的,也就代為孵化了。可怕的是,剛出殼的杜鵑鳥就會将同巢中的葦喳子幼鳥或者鳥蛋拱出巢穴外摔死,讓以後的葦喳子親鳥的喂養它一個,手段可謂卑劣殘忍。曾經見到過不明就裡的葦喳子親鳥出于本能的喂養着比自己體型還要大的杜鵑鳥,可憐的葦喳子父母,不知自己的親生骨肉已被殺害,早出晚歸含辛茹苦養育的卻是謀殺親子的兇手。此情此景,難免讓人唏噓不已。

但是葦喳子孵卵期間警惕性是很高的,輕易不會離開巢穴。杜鵑鳥隻能在葦喳子雌鳥偶爾覓食的間隙去偷偷實施罪惡的行徑。即使這樣,還是經常會被警覺的雌鳥發現,此時,便免不了一場惡鬥。葦喳子雖然在體型上略處下風,但它們會團結一緻群而攻之。于是,在繁殖季節的蘆葦叢上空,經常會看到一群葦喳子把一隻杜鵑鳥啄的毛翎紛飛、落荒而逃,上演出一幕真實版憤怒的小鳥。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葦喳子更是捕蟲的能手,尤其是育雛期間,每隻親鳥每天要捕捉數百隻昆蟲,為消滅害蟲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葦喳子是一種候鳥,冬天的微山湖是覓不到它的蹤迹的。等到春暖花開,蘆葦長到一米多高的時候,它們就從南方的越冬地飛回微山湖,在翠綠的蘆葦叢中引亢高歌、繁衍生息。

随着近幾年微山湖湖田開發,曾經連綿不絕的蘆葦蕩已經消失殆盡,少有遺留也是呈點線分布。葦喳子那種很壯觀的百鳥齊鳴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可是夏季的湖邊,在稀疏的蘆葦叢中,依然能夠聽到葦喳子單調又熟悉的歌唱。也許,這曾經的雎鸠,它們是用歌聲在懷念記憶中的蒹葭蒼蒼吧!

記憶中的蘆葦蕩 難忘那些蘆莺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