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報重磅:“紅色家底”的盤點之旅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蔣銘鑫 張少波

除了知道名字,我們還知道什麼

誰也沒想到,原本計劃一個半小時的“光榮傳統大家談”讨論活動,隻進行了不到半小時就“收場”了。

“大家都來自不同機關,各自有着獨特的光榮傳統,讓大家敞開談,一天也說不完。”活動開始前,某基地資訊通信旅教導員張輝充滿信心。他所在營是改革調整後新組建的,所屬人員來自5個建制團以上的機關。

但這場本應熱熱鬧鬧的讨論,竟在一片沉默中尴尬結束。“就連喬雪在台上待了也不到5分鐘。”張教導員感歎。

喬雪來自某通信團,改革前曾擔任過團史館管理者。那天,她第一個上台發言,“響當當的名号”随口就說了一大串,可是沒過多久就啞了聲。

“榮譽室裡每面錦旗的名字我都能‘背’得出來,但敞開了說,我還真不知道再說點什麼。”她發現自己管了兩年的榮譽室竟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地”。

“除了名字,我們還知道什麼?”這不僅僅是喬雪一個人的問題。

部隊紅色傳統需要傳承。問起“榮譽是怎麼來的”“榮譽的背後需要傳承什麼”,官兵往往說不出個是以然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輝把遇到的問題一“抛”到該旅的教育準備會上,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共鳴——

“紅色基因蘊含在部隊的發展史和光榮傳統中。而官兵對各組建部隊的發展史與光榮傳統,彼此都既不了解也不熟悉。”六營教導員說道。

“旅隊合并組建已經一年多,但是對于目前部隊的‘紅色家底’,大部分官兵心裡卻沒多少底。”宣傳科科長楊理深有感觸地說。

上個月的那次問卷調查,讓楊理記憶深刻——

“風雪老爺嶺”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示?

你對我們旅各組建機關的曆史了解有多少?

……

不問不知道,一問吓一跳。看着問卷上面的片片留白,楊科長心裡慌了,“問卷可以留白,但部隊光榮傳統的傳承不能有‘留白’!”

從調查結果來看,基層官兵對新組建機關的曆史了解“碎片化”,對部隊傳統的認知“表面化”是主要問題所在。

最終,各組建機關的紅色家底如何盤點、怎樣傳承的問題擺上了旅黨委的案頭。“一班人”分析認為:部隊整合組建,既要把人員裝備、物資财産清點好,更應把“紅色家底”盤點好、“精神資産”傳承好。

為此,該旅黨委研究決定:開展一次尋根之旅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舊址場所、聆聽傳統故事、走訪革命前輩,挖掘各組建部隊的優良傳統和典型事迹,幫助官兵直覺、深入、全面地了解這支新組建部隊所蘊含的精神圖譜。

曆史的背影雖已遠去,精神的底色卻越來越清晰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裡大青山下的風景,令人向往。某通信站就坐落在大青山下。

通往和林格爾的綠皮火車上,一支“尋根”隊伍悄然出發。路上,官兵們憧憬着目的地的蒼茫風景。隻有同行的魏彬心裡清楚,“那裡沒有風吹草低,隻有一茬茬默默堅守在大山下的通信兵。”

魏彬的父親曾是某通信站的一名老兵。小時候,她最喜歡聽“電話裡的爸爸”講大山通信兵的故事。聯考那年,她報考了軍校,畢業後也成為一名通信兵。

火車到站,一聲笛鳴将魏彬的思緒拉回。轉乘兩個多小時的汽車後,尋根隊伍終于抵達大青山腳下。大家發現,大青山其實一點也不“青”,漫山遍野光秃秃的,全是石頭。順着山路走了半個多小時,尋根隊伍才找到了“藏”在半山腰上的通信站。

營門口,一排白楊樹潔白的身軀挺立在天地間,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伸展。看到這排楊樹,魏彬想起父親曾說過,那是他們肩扛手擡,從幾十公裡外移栽到營門口的。種了又枯、枯了再種,一棵棵白楊才在這荒涼的深山紮下根。

跨進營區,碎石砌起的小院和幾排平房映入眼簾。不遠處光秃秃的山坡上,用石頭嵌成的“熱愛邊疆”四個大字格外顯眼。

山上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瓦,無不蘊含着故事。走進榮譽室,一張張定格在時光深處的黑白照片,在60多歲的老工程師劉建國口中,變成一代代官兵背煤取暖、扛糧上山、推車修路的感人故事。聽着老工程師的深情講述,魏彬“電話裡的記憶”也漸漸被喚醒。

離開通信站那天,老工程師對她講:“你跟你的父親很像,你們都有大青山上白楊的那股勁!”望着那風中的白楊,魏彬輕點手機,給父親發了這樣一條微信:雖然您錯過了我長大,但卻從沒缺席我成長。

這個通信站的白楊、那個通信站的老槐樹、另一個通信站的楊柳……在該旅那些地處偏遠山區的點位,總能發現類似的“精神圖騰”。每到一處紅色傳統起源地,尋根代表都會采集當地的泥土,然後将泥土撒在旅機關樓前的大柳樹下,寓意“同根同源,同心同力”。

“大費周章地去挖掘這些老傳統,真的有必要嗎?”剛踏上尋根之旅時,代表中年齡最小的上等兵姜雨池在心裡犯嘀咕。

直到尋根隊伍走進二道白河連——“風雪老爺嶺”故事原型所在的連隊,姜雨池的想法才開始悄悄改變。

“劉雲閣!到!王繼光!到!……”連隊正在組織晚點名。當喊到兩位英雄的名字時,全連齊聲答“到”。那一聲聲響亮的“到”,讓姜雨池感到震撼。

“這個傳統在連隊傳承20多年從未間斷。對官兵而言,每次點名答‘到’,都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指導員劉子月告訴大家。

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激勵着這群年輕的官兵堅守使命?姜雨池在連隊榮譽室的展櫃裡找到了答案——

木勺、木盆、木桶、木枕頭……連隊的“傳家寶”靜靜躺在展櫃中,保持着幾十年前的樣子。這些官兵們當年自制的生活用品,無聲地講述着一段自力更生、堅守使命的故事。

“那段不可遺忘的曆史”仿佛就在眼前。來到烈士雕像前,姜雨池的淚水不禁滑落。在“尋根日記”裡,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同樣的年齡,同樣的使命,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

有人曾這樣說,改革就是既要勇于“變”,也要善于守住“不變”。曆史雖已遠去,前輩們的精神投影卻愈發清晰。從白山黑水到草原戈壁,再到齊魯大地,109名尋根代表,累計11天,行程11300餘公裡,深入到49個連排站點、紅色遺址,走訪慰問20多位老一輩通信兵。尋根隊伍一路前行、一路奔波,腳步愈加堅定。

精神光芒可以穿越時空,紅色譜系必将發出新芽

“當兵就要當特種兵!通信兵連槍都摸不着,不是在機房值勤,就是上線路巡護,這算哪門子英雄?”

新兵王鵬深,當兵離家那天信誓旦旦地跟同學說:“我去部隊,是要當‘兵王’的,像電影《戰狼》裡的吳京一樣去戰鬥!”

進了營門沒幾天,王鵬深就開始鬧情緒,嚷嚷着說自己當了個“假兵”。他還私下裡反複跟戰友念叨說“想回家”。

為了讓紅色傳統更好地駐留在官兵心間,紮根在前沿一線,延伸到每個戰位,該旅成立“尋根代表宣講小組”,下連隊、上線路,與官兵面對面交流尋根心得。

宣講小組來到新兵團那天,王鵬深和600多名新戰友坐在台下,聽代表們講述尋根路上的所見所聞。

時代英雄的畫像,漸漸在腦海中描摹成形;通信兵精神的種子,漸漸在心裡紮下根來。“聽完老一輩通信兵堅守平凡、成就非凡的故事,我為自己的思想動搖感到慚愧!”報告會結束,王鵬深說。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更是點燃。”一場報告會,為王鵬深打開了一扇連通曆史和未來的“門”。在新兵下連的結業考核中,王鵬深竟考出了全優的好成績,成為戰友們眼中的“小英雄”。

無形的傳統,必須借助有形的載體來傳承。一方面,該旅整理曆史脈絡、英烈人物、經典戰例等曆史資料5萬多字,另一方面,他們還注重同步存史,跟進記載旅隊強軍興軍的重大實踐。依托旅強軍網,他們開設“尋根之旅”專題,展評各機關的紀實影像和體會文章,持續開展“曬曬我的尋根日記”活動,打造“永不關門”的教育課堂。

針對部隊點多線長面廣的實際,他們還借助“六小”陣地平台,把教育平台拓展到每個點位……在這個旅,紅色資源串點成線,形成強大的精神矩陣。

紅色傳統就像一張網,将機關發展史上各時代官兵連在一起,凝聚成強軍力量。

夜幕降臨,排長田雨露帶着戰士們傳回營區,結束了一整天的線路整修任務。“早上五點半,我們就出發了。站裡有100多公裡線路位于原始森林。這給線路整修增加了難度。像這樣‘兩頭不見明’的生活,已經持續将近一個月。”晚飯過後,田雨露沒有休息。他帶着幾位骨幹又開始研究第二天的整修方案。

思想認同度越高,踐行自覺性越強。

淩晨兩點,教導隊的專業訓練教室依然燈火通明。女兵許佳冰正在進行資料配置訓練。今年,是她入伍的第11個年頭。此前,她曾先後十幾次在各類比武中摘金奪銀,兩次榮立三等功。但這次,許佳冰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她沒有報名參加自己最擅長的程控專業,而是要參加4個主戰專業融合的綜合比武,與男兵同台競技,一比高低。

“隻有精通多專業技能,成為複合型人才,才能不辜負通信兵的老前輩!”訓練成績比上次提高了5秒,許佳冰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一種品格,穿越時空,成為新時代官兵的一面鏡子;一種精神,曆久彌新,成為新時代官兵的座右銘。

不聲不響,旅機關營區的那兩棵大柳樹,枝杈直插雲天,樹冠格外濃綠。

軍報重磅:“紅色家底”的盤點之旅

圖①:該旅官兵走進榮譽室學習了解機關的紅色發展史。

軍報重磅:“紅色家底”的盤點之旅

圖②:該旅“青春駐北疆·忠誠鑄利劍”尋根之旅主題實踐活動。

軍報重磅:“紅色家底”的盤點之旅

圖③:該旅在巡線路上組織“巡修線路小課堂”活動。

王希之、李偉攝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