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億美金的壟斷生意:運動相機為什麼隻有GoPro做成了

 沒有一家公司會站出來承認自己正經營一項壟斷的業務,但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暗自)期待自己的業務能在所在領域形成壟斷(包括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傳統行業的壟斷意味着規模效應,網際網路的競争裡壟斷意味着圈住盡可能多的使用者。

運動相機gopro上周四上市,發行價24美金,目前是35.76美金,最高40.47美金;一度把30億美金的ipo估值生生推到40億。

運動相機起源于極限運動的拍攝需求。歐美兩地極限運動普及,于是相機們開始慢慢內建固定、防抖、防水和通信手段,gopro這樣的形态就開始被人們認知并且在特定的圈子裡消費。在這中間,有寶麗來、柯達這樣的傳統大廠,以及vievu、contour這樣的小廠。

總體來說,跟gopro相比,大廠在細分領域發力不足,而小廠下手太慢。

從2010到2013這段時間内,gopro的資本流轉異常迅速。2010年9月融資20.5w美刀,2011年5月融資8800萬美刀,2012年9月2億美刀。這種規模的擴張速度,基本上不可能是純産品層面的擴張。gopro把大部分的錢燒在了品牌營銷和營運上。

這點在gopro月中遞交的s-1檔案中可以獲得印證:2013年公司營收9.85億美金(12年5.26億,11年2.34億)。對應地2013年,gopro出貨量384萬台(2012年231萬台,2011年114萬台)。

2013年,dougherty&co分析師charliev anderson在一份報告中曾經指出“gopro可能是ipad/ipod之後少有的占有非常強勢份額的消費類電子。”anderson估計gopro在運動相機中的份額已經超過90%。

不少同業者給出的估計相對保守,但基本在1/2到3/4以上。

另外,目前youtube上,gopro頻道的訂閱使用者将近200萬。

<a href="http://static.leiphone.com/uploads/2014/06/807248e1-1f59-42f2-b894-b5b176975a42.png"></a>

回溯一下gopro的邏輯,第一是早,早期以品質尚可的産品切入市場;第二是快,強勢的資本運作占領絕對優勢,之後就有了規模效益。引用國内某知名飛行器公司ceo的一句話,那麼大緻就是:

當(我的)份額足夠大,又做到足夠便宜,技術又比同類公司更好,那第二名的産品基本上就沒得做了。

按照gopro今天的份額和規模,在運動相機拍攝上,可以說gopro已經不是在營運一個産品,其規模之上已經出現媒體優勢,他們一定程度上在營運極限運動拍攝本身。

<a href="http://static.leiphone.com/uploads/2014/06/v53bhit.jpg"></a>

當然,幾百萬的出貨放在整體的消電和全球的背景裡還是很小的。國内也有團隊在嘗試進入這個領域,但gopro之後什麼樣的團隊有機會翻盤?就垂直領域而言,gopro的份額會一直穩健,單一産品導向的團隊沒有太大的競争力。運動相機拍攝上,後來者需要強力的營運來拓寬整體的閱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