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魟魚曾在台灣卷起一陣狂熱飼養潮,正瘋狂時一對血統純正的「皇冠黑白魟」售價高達百萬元以上,剛出生的小魟魚一對10萬元起跳,價格崩跌後讓很多人血本無歸,價格回歸理性,想養魟魚的群眾是購入的好時機。

淡水魟産自巴西,在台灣流行十幾年,主要品種有黑帝王、皇冠黑白及滿天星3種,也不知道為何卷起一陣飼養熱潮。4年前一名接受媒體采訪的業者表示他4年賺進千萬元,吸引更多人投入,價格自然飙高,身上有黑白點的「皇冠黑白魟」,光是一隻小母魚要價8至10萬元,可以生産的成魚一對可能破百萬元,業者聲稱魟魚從小養到大,轉手獲利可超過10倍,當時飼養魟魚,成為龍魚之外的養魚投資發财術。
這股魟魚旋風也吹到中國大陸,而台灣一流的水産繁殖技術造就許多人養魟魚發财,有人租廠房大量繁殖内外銷,價格正夯時,很多業餘人士不惜重金投入,家庭規模的飼裝置加上種魚,動辄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除了繁殖幼魚賺錢,也有人買幼魚來養兩三個月,再以更高甚至加倍的價錢賣出,如果養一年可以大到直徑約30公分,可以賣到20萬元,市場一片瘋狂。
業界人士分析魟魚價格崩跌的原因,台灣市場太小及中國不再采購是主因。魟魚在水族市場屬于大型魚,養來觀賞用的水族箱,其寬、深、高至少要7×3×3台尺,在多數家庭的起房間或房間很難布置。以該尺吋的水族箱養5隻魟魚為例,每個月的電費、飼料費要3、4千元,且不是吃一般的浮水飼料,一般都以泥鳅、白蝦或虱目魚肉喂養,不像養一般觀賞魚友善,也此飼養魟魚難以普及。
而魟魚本來就是身強體壯多産的魚類,屬于胎生,幼魟魚養兩年後即成熟可繁殖,頭胎約3至4隻,之後平均約可生5至7隻。如此多産價格又被炒熱,難怪有很多人養魟都賺到錢,相對較慢投入的人可能血本無歸,偏偏投入資本養魟魚者,大都是為了想賺錢。
抛開賺錢不談,有興趣且家中允許設定大型水族箱的話,養幾隻魟魚應該蠻療愈的,尤其整隻緊貼在玻璃的樣子。而養殖潮不再後,這兩三年魟魚價格節節敗退,很多人不想養了要出清求售,與當紅時期的價格不可同日而語,有人連水箱裝置也要賣,二手議價的空間就大了,想養的人是絕佳的時機。
海水、淡水魟魚尾部的刺的緻命的反擊利器,常見釣客釣上魟魚時馬上切掉其尾巴。飼主常因清洗魚缸時驚吓到魟魚而被尾部的毒刺刺傷,患部開始出現劇烈疼痛,然後出現局部腫脹、發熱、刺麻感,一位曾被魟魚刺傷的飼養者說,劇烈的疼痛感讓人感到「生不如死」。被刺後要盡量去除遺留在體内的毒刺,并且以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淨傷口,趕快就醫處理治療。
在海中釣到魟魚,得先将尾部切除,以免魟魚反擊刺傷。高維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