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作者:留學全知道

哈佛赢了官司,但有關于種族和教育公平的議題仍在繼續。

亞裔輸了。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日(本周二),在經過一年多的審判,美國聯邦地方法院裁定,哈佛大學在“針對亞裔申請者”的歧視案中獲得勝訴,其大學招生程式“并未有意歧視亞裔學生的申請“。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哈佛錄取“并不完美”

但也沒有違反法律

在長達130頁的裁決中,馬薩諸賽州地區聯邦法官 艾莉森·巴勒斯(allison burroughs)稱,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

“并不完美... 但已經嚴格符合憲法規定”。

同時,她認為:

考慮種族因素的錄取政策”是社會中重要的一環,確定美國高校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以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提高學術水準、鼓勵人們互相尊重和了解。 ... 法院不會僅僅需要做得更好,而廢除已經符合憲法的、并且非常優秀的招生計劃。

至此,哈佛大學的這場訴訟暫時以勝利告終。但訴訟方sffa的主席愛德華·布盧姆(edward blum)對判決結果非常失望,表示日後還會持續上訴。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亞裔身份”

是進入精英名校的阻礙?

接近一年前,也就是2018年10月15日,本訴訟案在波士頓聯邦地區法院開庭審理,哈佛大學作為被告出現在了法庭上。

在庭審的第一天,sffa(“學生公平入學“組織 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代表律師 亞當·莫塔拉 做了開場白,他指出,本次訴訟不是反對校園的多元化,而是針對哈佛對亞裔申請學生的非法歧視。

一大批哈佛招生辦的絕密材料終于得以公開,時間跨度15年,涉及16萬申請者,直接揭露了哈佛入學評估體系背後的秘密。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學校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亞裔“性格” 不受歡迎

從庭審中我們知道了,在哈佛的錄取中,有一個完全主觀的名額叫做“個性人格(personality)”。

亞裔學生在“學業成績”上明顯高于其它族裔,在“課外活動”上也和白人不相上下,但在“個性人格”這一标準上,哈佛招生官給他們的分數遠遠低過其他族裔。

哈佛對正面人格特質的定義包括這些:勇氣(courage)、親和力(liability)、善良(kindness)、受尊敬(widely respected)......

這樣看來,亞裔在他們的眼裡,還真是很“不受歡迎”。

美國社會一直有對亞裔的刻闆印象,認為我們過于内向,不善社交等等,亞裔學生也一直在努力消除這一點。看看資料,亞裔已經在體育活動和課外活動上提高了那麼多,為什麼還不足以證明自己有親和力,十分善良呢?

到底是因為亞裔的性格不好,還是招生委員會先入為主,連學生的面都沒見到,僅憑從申請文書中摳出的幾個字眼,直接給他們打出了最低的個性分?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隐瞞亞裔身份才好被錄取?

從庭審中我們還知道了,哈佛大學給高三學生示好的“興趣信”,也是“見人下菜碟”。

哈佛大學每年會給應屆高三學生發送興趣信,根據法庭上的檔案資料顯示,收到信件的學生,其入學率是其他申請者的兩倍。

以2013年為例,白人,亞裔,其他或不确定種族的學生的psat分數(美國針對10、11年級的标準化考試),需要超過1350分才能收到興趣信,其中男性的分數更高,為1380分。而黑人,西班牙裔,美洲原住民的學生,無論男女,隻需要需要超過1100。

原告律師在庭上直接向哈佛大學質詢:

在你們選擇邀請這些學生申請哈佛的時候,你是否隻有學生考分、種族、性别和位址這四個資訊? 依照種族制定不同的标準,這是不是種族主義的行為?

哈佛發言人承認在寄信時隻掌握了學生考分和種族的資訊,對于其他的問題,都沒有正面回答。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這也無怪乎很多亞裔的學生,在申請時都要對自己的亞裔身份躲躲藏藏.

一位名叫aaron mak的耶魯亞裔學生,大四的時候,他去耶魯招生辦公室調出了自己的申請文書,試圖從一個客觀的眼光,審視自己當年做出了什麼決定。他說:“在申請中,亞裔不應該掩藏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我卻這麼做了——這麼多年我始終後悔。”

“就像其他許多亞裔申請者一樣,我小心翼翼地修飾了我的申請材料,為了迎合招生委員會的喜好。我盡量地抹除亞裔的痕迹,好讓自己看上去更像個白人。 我很慶幸自己的姓氏mak并不像個亞洲人,在“種族和民族”這一欄裡,我故意留下了空白。 我選了哲學作為感興趣的專業,因為這是大多數亞裔家長認為最沒用的專業,盡管我對這哲學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雖然我下定了決心将來要去讀法律博士,成為一個律師,但在“感興趣的研究所學生科目和職業”這一欄裡,我還是什麼都沒填。因為追求這樣的“精英專業”,會顯得非常“亞裔”。 申請公立學校的文書裡,我真情實感地講述了我祖父作為第一代移民的艱辛,但在申請藤校的文書裡,我一字沒提我的移民背景。”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他始終不解,其他族裔的學生可以在文書裡展示其獨特的身份,并且為之感到自豪,甚至被招生官另眼相看,為什麼亞裔卻要被迫隐藏自己呢?

社會一直對亞裔有刻闆印象,認為我們都是一個樣子。 可是别人呢?那些整天打橄榄球的白人學生,他們難道就沒有類似的地方嗎? 那些真心喜歡彈鋼琴,想要成為外科醫生的亞裔學生,他們也有不一般的熱情和決心,就注定該被拒絕嗎?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私立名校不可言說的秘密

碰不得的“核心利益”

從庭審中我們還得知,哈佛大學這類學校在錄取中,有着幾大核心利益點是碰不得的。

原告律師曾在庭審中提出建議,如果想要改善以富裕的白人群體為主的學生構成,學校可以取消legacy advantage(校友子女傳承錄取),取消學校從業人員子女的名額,減少捐贈者的優先名額等。

但哈佛大學的證人菲茨西蒙斯回應,這些提議都是不可行的。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捐贈十分重要

在法庭上,哈佛大學的證人承認,哈佛招生部門長期以來,确實有一份捐贈者的“意向生清單”。

學校需要雄厚的資金來保證正常運轉,招徕最優秀的師資和研究人員,置辦各種配套設施,以確定在教學品質和學術研究中的領先地位;此外,還要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優秀學生,提供額外的财政補助。

面對如此巨額的支出,學校的收入從哪裡來?事實上,來學生的學費隻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不誇張地說,就算學校減免所有新生的學費,恐怕都不影響學校的運作。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都是來自于各界的捐贈。目前,哈佛的捐贈基金已超過300億美元。

學校認為捐贈是一件極為正當的事情,一名捐贈學生帶來的資金,也許就可以供學校為幾十名家境一般的學生提供助學金。

美國上學也“拼爹”

在美國有“一代藤校、代代藤校”的說法。哈佛大學的證人也說,legacy傳承政策是有儲存的必要的,目的是鼓勵哈佛校友畢業後持續貢獻并捐贈,很多校友之是以願意參與學校活動,就是希望他們的孩子在将來的申請中會被優先考慮。

普利策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丹尼爾·金 曾曆時3年,通過對美國100多所高校的深入調查和追蹤報道,寫成《大學潛規則:誰能優先進入美國頂尖大學》一書。

書中講述了美國多名政要的孩子如何憑借顯赫的家世,從排名最後的申請者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優先錄取的故事。如果父母是校友,子女被錄取的幾率會比普通申請者高45%,留給普通申請者的名額其實少之又少。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種族平等是國策

哈佛大學承認為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提供優勢,目的是“確定所有學生都能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同齡人。”

普林斯頓大學2005年有一項研究結果:如果沒有affirmative action(種族平權措施),精英大學非洲裔學生的錄取率很可能會下降近三分之二,從33.7%下降到12.2%,拉丁裔學生的錄取率可能會下降一半,從26.8%下降到12.9%。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總統提出,少數族裔由于曆史原因在社會中處于弱勢,有必要給予他們額外的照顧。

例如一些非裔和拉丁裔,他們來自治安雜亂的貧困地區,身邊的親戚朋友圈子極少有人重視教育,多數可能混迹街頭,甚至在監獄中服刑。沒有平權政策的扶助,這樣的群體根本不可能有翻身的機會。

平權政策确實保障了少數族裔受教育的權利,避免名校成為少數精英的“一言堂”,早期經濟條件不好的亞裔也從中受益。

隻不過現在,因為在學業上的優秀表現,亞裔成為了名校競争者中的“多數人口”,平權政策更多地向其他種族傾斜,讓亞裔成為了犧牲的“受害者”。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是以,為了名校地位不動搖,捐款不能少,legacy不能動,非裔拉丁裔碰不得,隻能把亞裔學生的席位壓縮再壓縮。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亞裔學生

還能脫穎而出嗎?

盡管如此,哈佛大學此番勝訴,是因為法官認為:哈佛大學至少自1970年代便考慮種族的錄取标準與程式,符合最高法院判例,沒有違反聯邦民權法。

哈佛沒有任何種族敵意的證據,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錄取決定“受到亞裔美國人身份的負面影響”。

然而這不是這場訴訟的終點,預計原告還要持續上訴,未來哈佛大學可能還會面對更高一級、甚至最高法院的審判。

雖然訴訟中尋求公平的對象是亞裔美國人,與國際學生無關,但這确實反映了美國精英大學在招生中對于亞裔背景的差別對待。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這是不是意味着在歧視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家世背景的亞裔孩子最好斷了讀美國名校的念頭?

著名計算機專家、矽谷投資人、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這套書裡提出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對亞裔這個作為申請中的弱勢群體确實頗有助益:

第一,錄取在很大程度上看運氣; 第二,如果明确表示願意學習一些冷門專業(申請斯坦福并不需要指明專業),比如心理學、曆史,則錄取可能相對容易一些,等進了大學再換專業。

我曾認識一個朋友對商科很感興趣,但對自身條件沒把握,于是躲開了熱門專業,參加了很多國内志願者活動,暑期還跑去印尼做了關愛貧困與饑餓兒童的義工,積累了諸多與貧困人口打交道的經曆,最後被一所藤校的公共服務專業順利錄取。

進入大學後她輔修了商科作為二專,畢業後也從事了自己一心喜歡的商科類工作。她的本專業公共服務與她所從事的領域有相關性,在她找工作時反而了加分不少。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其次,放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習慣,積極參與甚至組織各種活動、競選各種職位。

美國的頂尖名校雖然術業有專攻,但有一點很相似,都想培養未來的領袖,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工業界,隻着眼自身、把目标放在好成績上的學生肯定不符合名校的培養目标。

作為亞裔學生,如果你能在高中(尤其是頂尖高中、國際高中)期間競選成功學生會主席,或者在重要活動中擔任上司者,這遠比sat考到滿分有用,要知道每年申請哈佛的學生每年有一半sat都是滿分。

還有,減少一些無謂的競賽,多花點時間學習如何展示自己。

相比其他族裔的學生,亞裔學生的學業成績已經足夠好了,成績單再漂亮一點,對大學錄取巳經影響不大,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精彩人生故事的人,而不是一張成績亮眼的履歷。‘

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在升學和人生當中,讓别人記住他這個人,塑造個人的“品牌形象”。

哈佛赢了,亞裔輸了!狀告哈佛歧視敗訴,亞裔身份成名校障礙無法改變...

最後,亞裔家長一定多關注、投資教育。

這裡所說的關注、投資教育不僅僅是把精力盯在自己孩子的成績單上,把錢花在自己孩子的輔導課上,而是多在學校内提升亞裔的存在感,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向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争取教育公平。

作為普通家長,我們無法像那些大企業家一樣給學校捐贈巨額資産,但如果擯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想法,少買幾個名牌包、少去幾次歐洲遊,多參與學校的家長活動、做義工,從功利角度來說對孩子的錄取有利無害;從長遠來看,更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作為父母,如果孩子有申請名校的能力和決心,即便公平不在,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把孩子的教育,放大到孩子畢生發展來看,教育目标、方式、方法,會從容和達觀很多。

-end-

精選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