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sync大會的開場表演是科技感十足的音樂下,三個nao機器人帶來的舞蹈。如果想在網上對智能機器人有更多了解,搜尋結果也基本上會是各種風格的扭來扭去。在開始深度地解讀人工智能之前,我們先嚴肅的讨論兩個貌似戲谑的問題。為什麼要讓機器人跳舞?筆者認為是為了展示機械控制的精準和穩定。那為什麼總是要讓機器人跳舞呢?(呵呵)兩個字——噱頭。

關注人工智能的人會深谙這潭水的深度。如果一個領域太過玄妙的話,人們就很難将目光聚焦在現象背後的本質,在這方面,nao機器人做得很好。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nao機器人

人工智能現在看上去到底美不美

當page在ted大會上淡定地告訴大家,google最近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的突破時,筆者完全了解那些後知後覺的人們同樣淡定的回應。因為page隻是講解了deepmind開發出的一款程式,是如何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幾個古老遊戲的技巧。視覺效果帶來的沖擊感嚴重不足。當然,觀衆的失望并不是針對google,而是page對人類現階段科技水準的闡述,還遠沒有達到人們期待中的高度。

試想如果一個nao機器人站在page面前,展示自己如何能通過“學習”,能夠準确的表露自己的情緒時,page會不會慚愧自己的無知。筆者認為不至于,要知道通過算法造出擁有喜怒哀樂,生死有終的“生命體”,在電子寵物時代就已經實作了。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佩奇在ted上闡述人工智能的現狀

學習作為智能的關鍵詞,在筆者看來,nao機器人實際上有偷換概念的嫌疑。哪怕做出毫無底線的讓步,在認可其具有學習屬性的前提下,nao機器人不得不承認的是,宣傳中如同嬰兒的學習能力永遠不會令其變成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因為真正的學習不存在點到為止,也絕不會隻是個無聊的死循環。換句話說,nao機器人連學習的門檻都還沒摸着。

抛開對智能的盲目定義,現有的機器人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強大——那些精準的機械手,勇敢的拆彈機器人,以及悲壯的太空機器人。你可以感性的給它們貼任何美好的标簽,如果沒有它們的存在,很難想象現在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思考的動機絕不是去占領機器人的道德制高點,抨擊那些無辜的華而不實的機器人。我們應該意識到,這隻是表達在機械控制與人工智能之間,不可估量的思維成本差距造成的結果。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太空機器人

開發者若自以為是的一條道走到黑,則很難尋根那條人與機器合理的相處之道。因為閉門造車與悶聲發大财之間的差別,僅僅是後者更善于聆聽來自每個角落的回聲而已。

nao機器人與智能的悖論

無需深究機器人是如何從玩具改頭換面以人工智能的姿态來到這個世界,無非是科學家的惡趣味和技術宅的造物情結使然。但這與人類在百萬年前創造第一個工具有本質上的差別。前者是想從人變成上帝,後者卻隻是想從動物變成人而已。

那什麼才是人工智能?這其實隻是一個需要标準線的問題。不糾結那些加了修飾語的“輕智能”“微智能”“超級智能”等等,智能有一個統一的标準線就是“人”。

 統計人做每個動作需要協調的肌肉群,每個思考需要的腦細胞,甚至最低級的反射需要的神經元數量。人類有足夠的資本去鑒定萬物的智能與否。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如今已甚嚣塵上,理論上人們可以用複雜的算法和資料實作每一個拟人化的智能。至于實作什麼,則純粹是基于人們需要什麼。是以以nao為代表的機器人伴随着開發者們不被筆者所知的初衷入世了。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但不得不思考的是,這樣的需求真的智能麼,或者說單純基于外界需求而誕生的機器人,它們的使命中有自我的概念麼?如果說人們目的很狹隘的造出來一樣東西,而真正的追求卻是把它變成另一種方式的存在,這樣的行為邏輯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進化的底線在哪裡

你可以肆意幻想一個機器人以新物種而存在的世界,看過電影《猩球崛起》的朋友或許會深有感觸。用生命的長度來丈量,這是一個對人類來說,暫時還很遙遠的假設。但遙遠并不意味着可以無視,要知道霍金同志還在認真計算着地球爆炸的時間呢。

除去哲學和倫理的考慮,新物種的存在必然會對舊世界的秩序産生颠覆式的影響。在《失控》一書中有那麼一段值得玩味的故事:已然統治了地球的機器人在做一個前沿科技的研究,遇到瓶頸的時候,“研究員”給“主管”提議用人類做試探性的工作。理由是人類的想象力有時候會産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多麼辛辣的諷刺。唯心主義者陰陽怪氣的推崇着因果循環。但筆者作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對未來的看法是,無論怎樣的結果都隻是一群人做出的一個主觀選擇而已。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人工智能和玩具之間隔着多少個Nao機器人?

電影《終結者》海報

這群人也許隻是一小撮,影響判斷的因素也可能千奇百怪,不過選擇卻始終唯一。我們有理由對未來保持樂觀,那股對智能的不懈追求就彰顯了盲目的自信。同時我們也有理由表示悲觀,地球上每20分鐘消失的一個物種為什麼就不能是人類呢?筆者清醒的知道這之間存在一個主客關系的鴻溝。但俗話說得如此灑脫,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結束語

在文章的最後,用《失控》中作者引述老子的一段話,與所有在人工智能領域探索和保持思考的人共勉。“智能控制展現為無控制或自由,是以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愚蠢的控制展現為外來的轄制,是以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智能控制施加的是無形的影響,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