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使用者朱爾赫斯給日影、日劇《昭和64年》的評論
橫山秀夫的小說《64》,基本情節和評論,見之前的書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
昨晚看了電影,趁還沒有完全忘記,對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編版五集電視劇和此次上下篇兩部電影的各自特點。
1. 電視劇劇情與原著基本沒有變化,但電影下篇對結局進行了重大創作,與原著無關。
電影上篇cover了電視劇1—3集的劇情,從三上夫婦“認屍”開始,交代了三上身為廣報官的職責與困頓,刑事部和警務部、地方和東京的沖突,到“64模仿案”發生為止,叙述角度上幾乎以原著為藍本,非常好看。下篇後四十分鐘幾乎都是原創劇情,重點表現原著中沒有寫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後,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這部分電影編劇發揮得十分盡興,因為猜不明結局的走向,演員又很用力,觀影的時候讓我難得緊張了半天。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橫山秀夫對這裡的“續寫”如何評價,至于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嘗試是值得鼓勵的。它依然延續了原著的“抑郁”基調:警察無能且腐敗,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執念——一遍一遍地撥打電話,直到聽到那個聲音為止。這樣的壓抑,是我緊張感的來源,和原著氣質是一脈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電視劇裡都沒有明言d縣位置,仍以虛言實,但電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馬縣。這一改變,估計是想讓異常重要的“d縣,58萬戶,182萬人”這一資訊對日本本土的觀衆更加有概念吧。

2. 電影卡司雖大,但在主角的選擇上,電視版似乎更勝一籌。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義信的選角上,原著對三上的外貌有過直接的描寫,特别是和其夫人作為“d縣警花”相較,真是其貌不揚。這也是三上和女兒之是以有沖突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我為什麼要長得像你,這麼醜!”電視劇的三上夫婦是有皮埃爾泷和木村佳乃飾演的,對比電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結衣,對比顯著多了。
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電視劇中都頗有戲份的d縣警務部“地下人事部長”的二渡,在電影中幾乎等于二向箔,沒有實質上的作用。而因為是人氣偶像的關系,绫野剛飾演的廣報室股長诹訪和瑛太飾演的《東洋新聞》的記者秋川戲份都很多。這兩個角色在電視劇裡大概也是“偶像”來演的,一個是新井浩文,一個是永山絢鬥,瑛太的弟弟。兄弟倆都參演了同一部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還飾演同一角色,難免會被拿來比較一番。我個人雖然很贊賞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這兩部電影裡,給他的空間似乎并不多。再加上電視劇在先,弟弟表現的也很不錯,這一場比試,瑛太不能算赢。而且,電視劇裡秋川這一角色的一句台詞,原著中也出現的,不知何故電影中并沒有表現。在三上向記者俱樂部的記者報告孕婦開車撞死老人案的情況時,公布完孕婦和死者的姓名後,三上接着把廣報室主任藏前搜集來的關于死者(銘川次亮)的資訊,以期喚醒記者們的新聞初衷。記者們的确被打動,也接受了三上,但記者俱樂部的代表秋川說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詞:
“還有,這個還給你。”
秋川把兩張釘在一起的紙放在了他的辦公桌上,原來是銘川次亮的身份調查。當他離開記者室的時候,把這兩張紙連同聲明用紙都一起貼在白闆上了。
“我們什麼都沒看見,也沒什麼都沒聽到——這原本就是我們的工作。”
3. 關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點聯想。
電影的“續寫”,在原著三對父女關系——雨宮和被害的女兒、三上和出走的女兒,犯人目崎和“被綁架”的大女兒——之外,電影又分别上了一重這三位父親和目崎小女兒之間的“父女”關系。未免劇透,在此不便明言。
這三位父親都有失去女兒的經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種痛苦:
“你們到底明不明白?女兒不在身邊的時間有多麼難熬!用這雙手……牢牢地抱緊她。你們連這點也不明白嗎?連這種同理心都沒有的人可以當警察嗎?”
隻可惜,故事裡的父親和女兒都沒有得到幸福。是以,我不得不想到魯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總而言之,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随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辟新路。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但世間又有一類長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準子女解放他們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孫子曾孫都做無謂的犧牲。這也是一個問題;而我是願意平和的人,是以對于這問題,現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