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分析原地踏步 原來是分析工具面臨信任問題

有時候大資料分析似乎總是在原地踏步,似乎資料信任的問題阻礙了資料分析的進一步應用。業務上司們了解新資料分析是必須經曆的轉型,但是他們不确定這種轉變是否值得信賴。最近,來自咨詢專業服務公司kpmg(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的一份調查報告對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給出了一些看法。

大資料分析原地踏步 原來是分析工具面臨信任問題

forrester研究公司在2016年7月發起了一份調查報告,針對kpmg(畢馬威會計事務所)管理的2165位資料和分析決策制造商進行調查。報告顯示,資料和分析工具已被廣泛用于分析現有客戶(50%)和發現新客戶(48%)。然而,隻有大約34%的業務負責人“非常信任”工具分析業務營運資料得到的結論。

有迹象表明,在資料和分析工具方面的投入在增加。是以,資料分析領域的專家bill nowacki認為,分析結果的受信任程度理所當然也在變好。在searchdatamanagement組織的一次采訪中,nowacki表示分析工具需要更透明。也就是說,分析工具應該給管理層展示推薦觀點背後的邏輯,展示分析工具給出結論的依據。

研究結果似乎把焦點集中在了資料信任的空白。未來大家對資料品質持有信心的趨勢如何呢?

bill nowacki表示,目前大家對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核心理念已經基本認同了。不過,與此同時我們對管理層的教育訓練還不夠,業界普遍應該對此采取一定措施。

我們可以從調查報告的統計圖表中看到,對分析的整體接受度展示出來是u形走勢。回想前幾年,那時候真的像是“西部狂野時代”,大家都在建構各種分析模型,沒有充分的審查就很快直接購買。這些工具都被納入正常決策。這種狀态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

後來,我們看到某些決策并沒有預期的那麼準确和最優。模型的真實可信度就面臨了很大挑戰。現在,我們處在u形趨勢的底部,不過也開始蘇醒了,現在是時候以更加嚴肅的态度來看待它了。我們要考慮使用哪些資料,資料來自哪裡,資料是否足夠正确等等。

業界已經有一些預測模型在使用了,尤其是在市場營銷和定價方面。人們用模型做優化或者資産管理。我們看到許多類似的案例。但是,如果涉及到公司的關鍵業務,我們要確定業務穩定就要慎重考慮了。我們開始看到了u型趨勢的另一邊——低谷後的上升趨勢,不過結構合理性、治理、法規遵從都要求更多分析透明度。

機器學習用于預測分析并沒有改善透明度。看來要打開“黑盒子”幫助提升資料信任度并不容易啊。

如果你回顧一下fico公司(全球預測分析和決策管理公司)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他們已經使用神經網絡實作了較好的高度可預測的信用評分。不過,缺失的仍然是解釋能力。

監管人員會來告訴我,“如果你想讓大家都相信,你必須能解釋為什麼。”在“西部狂野時代”模型剛誕生時,大家都需要更好的透明度。我們需要了解引擎為什麼會給出這些觀點,并了解這些觀點代表什麼。

如果工具都是“黑盒子”,大家很難信任它。是以,在設計階段做選擇時應考慮提高透明度,這樣可以逐漸培養一些信任。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更加深思熟慮的設計,我們花時間思考怎樣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這樣才會獲得長足發展。例如,人們會檢查他們的零售店投資組合,利用所有簽名或登記資訊發現所有店鋪裡真正優質的客戶群。你能拿到的是所有的真實樣本,可以在這個群體中設定目标價格,看是否能得到預期結果。一旦确認價格調整在小範圍客戶群中有效,就可以一點一點實施到更大範圍的群體中。這種小步變革的方式很容易實作逐漸推廣。

高管們已經逐漸接受針對各種業務進行分析,但是沒有什麼比成功案例更有說服力了。我們應該深思熟慮地看待市場,看看我們設定的試驗目标并驗證之前利用大資料對市場的預測,這樣也可以幫助增加對資料分析工具的信任。

本文作者:佚名

來源:51ct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