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不是電影畫面!8300萬年前史前鲨魚曾獵食翼龍

這不是電影畫面!8300萬年前史前鲨魚曾獵食翼龍

插圖描繪一隻無齒翼龍慘遭古代角鱗鲨獵捕。 illustration by mark witton

這不是電影畫面!8300萬年前史前鲨魚曾獵食翼龍

無齒翼龍的骨骸和古代硬骨魚saurodon leanus的下颚化石擺在一起。 photograph by dana ehret, palaios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ohn pickrell 編譯:石頤珊):一隻無齒翼龍的翅膀骨頭顯示,它的性命在8300萬年前可能終結于一隻海洋掠食者口中。

這具8300萬年前的化石于2014年自美國阿拉巴馬州一處古生物學遺址出土,進一步增添證據,指向這些以雙翼巡航的古怪動物有時候會成為恐龍、史前鳄魚親戚與巨型魚類的點心。畢竟翼龍并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隻是一堆皮包骨。

「翼龍(pterosaurs)的骨骼上其實長了很多肉,」麥可.哈比(michael habib)說,他是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翼龍專家,并沒有參與這項新發現。 「它們并不是電影與藝術中描繪的削瘦動物。尤其飛行肌肉應該夠當一頓大餐。」

這隻無齒翼龍(pteranodon)被啃咬過的翅膀骨骼顯示它的翼展寬達4.6公尺。但體重可能隻有27到41公斤,大型硬骨魚類或體長可達4.6公尺的已滅絕角鱗鲨(squalicorax)可以輕易獵食它。

而且,根據發表在《古代》(palaios)期刊上的這篇新研究,這塊古老骨頭上的齒痕符合兩種化石魚類的牙齒間距:角鱗鲨和身長介在120至180公分間,長得像梭子魚的saurodon。

好多鲨魚

當論文共同作者,當時還是艾雷特的研究所學生的林恩.哈瑞爾(t. lynn harrell)在阿拉巴馬大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alabama museum)整備化石的時候,他原本憂心自己在清除表面白垩土的時候傷到了化石。但是事情很快就明朗了,骨骸上一連串深色的平行溝槽其實是掠食者留下的證據。

「他以為我會對他大發雷霆,」艾雷特說。 「但是他在整備過程中辨識出四條平行溝槽,這是覓食行為的痕迹。」

為了進一步調查,這兩人開始從博物館的館藏中找出各種肉食性魚類的下颚化石來和齒痕進行比對。他們發現這些深色溝槽和更細微的鋸齒狀刮痕幾乎肯定來自saurodon和角鱗鲨的牙齒。

許多阿拉巴馬州出土的白垩紀晚期化石都有被鲨魚啃過的痕迹,包括海龜和恐龍的化石都經常「滿布遭到獵捕的痕迹,」艾雷特說。當時的阿拉巴馬有部分浸在溫暖的淺水中,成為通往西部内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的門戶,這是一片從北美洲中央将大陸分為兩半的龐大水體。

根據化石紀錄,這片生産力豐沛的區域滿是鲨魚:「我從來沒看過這麼多鲨魚牙齒,而且在那之前我已經為了搜集牙齒而跑遍世界了,」艾雷特說。 「這裡充滿各種鲨魚。」

牙齒解密

白垩紀晚期,無齒翼龍也栖息在這片海岸環境中,靠着從滿布鲨魚的水中捕食較小型魚類維生。雖然翼龍能在水上漂浮,但浮力不如鳥類,是以可能不會長時間待在水面上,哈比補充。包括無齒翼龍在内的一些物種可能會俯沖入水抓取獵物。

「它們接着就能快速脫離水面。不過翼龍潛入水中以後可能無力抵禦鲨魚,」他說。

另一種合理猜測是,掠食性魚類跳出水面抓住這隻無齒翼龍,或從水面上捕到一隻,艾雷特說,雖然光從這一塊骨頭很難判斷。也有可能這隻動物死在岸邊,然後被沖進海裡以後被撿食。

謎團難解,有部分是因為帶有這種覓食痕迹的翼龍非常罕見,英國普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翼龍專家的馬克.威頓(mark witton)說。這種動物的脆弱骨頭充滿空氣,在鲨魚的咬合力道下更有可能粉碎。

「這類紀錄很少,不過正在增加,」威頓說。他和哈合着另一篇即将發表的論文,内容有關一截含有鲨魚牙齒的無齒翼龍脊椎骨。這顆牙齒來自一種更大的鲨魚,名叫白垩刺甲鲨(cretoxyrhina),身長可達7公尺長。

威頓估計,在已知超過1100副無齒翼龍标本中大約有半打帶有鲨魚吻痕的證據,但大部分都尚未被仔細研究。

他贊許艾雷特和哈瑞爾的這篇新論文,因為他們「卯足全力找出這些(掠食)動物的身份……能知道哪些物種曾經進行這樣互動是很好的資訊。」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浏覽内容,轉載分享隻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内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