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進博會四年:變與不變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上海11月9日電題:進博會四年:變與不變

新華社記者

上海西郊,美麗的“四葉草”。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是第四個年頭。

四年來,進博會變了很多,但有些特質,始終未變。在變與不變之間,進博會的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愈發凸顯,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産品屬性更加清晰。

(小标題)形式在變,初心不變

進博會的企業商業展,從第一屆的七大展區,到第四屆的六大展區。國家展從線下舉辦,到首次移師線上舉辦。四年來,進博會的展區設定和展覽形式,發生了一些動态調整。

這些調整,有的是根據形勢需要。比如,從第三屆開始,進博會在醫療展區裡設立公共衛生防疫專區,為全球抗疫貢獻“進博力量”。第四屆進博會在技術裝備展區首設約7000平方米的內建電路專區,展示中國深化內建電路産業全球合作的決心。

有的是基于政策突破和制度創新。比如,第四屆進博會在服務貿易展區首設文物藝術品闆塊,一舉成為本屆進博會上顔值最高、最為吸睛的展區之一。這個新亮點的誕生,源于2020年的一項政策突破:根據相關通知,進博會期間每個展商銷售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類展品,可享受5件以内相關免稅優惠政策。

不管形式怎麼變,進博會所堅持的“新時代,共享未來”這一初心,從沒有改變。

20多平方米的小展台,沒有複雜的數字光影技術,隻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循環播放産品介紹。來自阿富汗的地毯商阿裡說,隻要賣出一張大幅的手工羊毛地毯,就能保障這個飽經戰亂的國家一個普通家庭近一年的生活。

“中國市場讓阿富汗的鄉親們看到希望。”阿裡樸實的話語,是進博會初心的回響。統計顯示,有90家來自33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企業選擇參加第四屆進博會。在進博會“惠全球”的理念下,世界沒有“被遺忘的角落”。

從曆久彌新的百年老店,到勇立潮頭的初創公司;從實力雄厚的世界500強,到最不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越來越多的進博故事,成為中國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的鮮活寫照。

(小标題)環境在變,韌性不變

過去一年,外部環境的不确定性有增無減: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在這樣的背景下,第四屆進博會規模更大、品質更高,令人印象深刻。

為何能做到這一點?其實,隻要來進博會場館轉一轉、看一看,就能體會到:進博會,是感受中國經濟韌性最鮮活的場景之一。

民以食為天。每年的進博會,食品及農産品展區都是最“香”的展區。14億多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國市場,蘊藏着任何人都不能錯過的消費更新潛力。

一個個小小的“果盤子”,就能看出中國消費的韌性。“前三屆的進博會上,我們陸續首發了一些新品,比如,巴西甜瓜、菲律賓牛油果等,相繼成為‘爆款’。”都樂中國品牌總監王娜說。今年進博會的“果盤子”又上新了:紫色表皮的雞尾酒番茄、一根吸管就能開啟的椰子、香甜濃郁的比利時紅啤梨……中國的消費市場“芳香四溢”。

中國經濟韌性十足,中國機遇不容錯失,這已成為各家展商的共識。

很多人還記得,第二屆進博會上,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馬拉加西展商,雇傭當地村民趕着牛車,把這個島國的特色農産品運出産地,才來到中國。

今年,這類參展故事又有了新版本。

“這21天,值得!”法國智奧會展集團駐中國代表、大中華區聯合總裁吉娜思這樣說。

為了能參加本屆進博會,她提前完成了“14+7”的集中隔離、社群健康監測和相應的核酸檢測。“進博會不單是新産品、新服務的展示平台,更是行業乃至跨行業交流盛會,也是我們在中國發展的‘加速器’。我們一定不能缺席!”吉娜思說。

特殊之年的進博會,用極具韌性的表現,給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小标題)面孔有變,期待不變

打開一扇門,迎接八方客。第四屆進博會有58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參加國家展,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參展商亮相企業展。

四年間,迎來送往,老朋友來了又來,新朋友慕名而至。進博會的“朋友圈”一再擴容,面孔一直有變,但每張面孔透露出的期待從未變過。

連續四年參展的吉普品牌中國區副總裁丁愚坤說:“中國市場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在全球晶片短缺的情況下,我們也要優先保障中國市場供應。”

新朋友來了,看中的就是這個“朋友圈”。“在本屆進博會上,德州儀器與多家工業、汽車等領域的客戶簽署合作備忘錄,再次擴大‘朋友圈’。”德州儀器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姜寒說,中國高水準開放,打通了國内和國際兩個市場。怎樣了解中國的新發展格局?進博會是一個絕佳視窗。

這扇窗的風景必定秀麗,否則怎能引得各路展商一來再來?前腳進博會上秀展品,後腳随即變“爆款”;曾經酒香藏深巷,進博一朝天下知;原來還道是“新、奇、特”,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今年進博會上,一個小插曲令人印象深刻:由于首發産品太多,新品釋出平台的展示時間被壓縮到20分鐘,不少企業負責人小跑着上台示範,争分奪秒“秀”風采。

進博會四年間,這樣的故事一再發生,折射出四海客商對于中國大市場的期待。這種期待,四年不曾動搖,甚至愈發堅定。

(小标題)數字在變,真誠不變

“感謝成都成高閥門有限公司惠購!”——進博會接近尾聲,成交陸續敲定,在技術裝備展區一家意大利企業的展台上,挂出了這麼一幅洋溢着喜悅的橫幅。

“中國曆來言必信、行必果。”——擴大開放,中國向來是行動派,進博會就是最好的見證。

7億美元!5日一早,進博會企業展開幕不過1個小時,上海交易團首單“誕生”。緊接着的6日,河南省成交490億元“大單”,還有廣西、浙江、安徽等“買手團”陸續跟進……

第一屆進博會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第二屆711.3億美元,第三屆726.2億美元。每屆進博會上,成交數字在變,不變的是采購商的拳拳誠意和中國市場的熱情擁抱。

甯夏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說,疫情沒有阻擋甯夏交易團的腳步,在進博會這麼好的平台面前,我們不能缺席。“這次我們帶着石嘴山、固原等地符合條件的企業來進博會洽談。”

截至8日下午,上海百聯集團簽約項目33個,簽約總額達11.57億元,意向采購金額較去年同比上升超過10%。

回饋這種真誠,越來越多的進博會參展商,選擇用中國元素跟中國消費者“打招呼”:

全球首發的樂高悟空小俠新套裝,服飾裡透着東方古典舞蹈的靈感。愛茉莉太平洋全球首秀的防脫系列洗發産品,配方中的鐵皮石斛、人參等讓中國消費者感覺很親切。

“讓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舉辦一屆高水準的進博會,讓世界更加了解“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的發展邏輯。(記者楊金志、何欣榮、周蕊、王默玲、王辰陽、周圓、桑彤、龔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