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子傑/anitama 封面來源:《傳說巨神伊迪安》
各位朋友好,「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一文,旨在介紹今日仍于第一線活躍的富野監督一路走來的曆程,共計5回。上回我們提到了富野在成為獨立工作者後的辛酸日子,本回則要介紹富野在熬了超過15年後終于獲得的成功。
富野在進入業界直至安定下來間的十數年間,接觸了許多作品與監督,以下列出對其影響尤其巨大的演出家及公司進行介紹。
高畑勳:東大畢業、東映出身的精英導演,擅長用精确無比的理論來建構畫面,日後與徒弟宮崎駿共組吉蔔力工作室,代表作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螢火蟲之墓》、《輝夜姬物語》等。高畑在世界名作劇場給予富野大量機會,使其學習到畫面明确的邏輯性。
龍之子工作室:日本動畫三大名門之一,其作品種類風格多變、原創改編兼有。該公司有個特色,規定繪制分鏡者必須連演出(單集導演)也一并負責,而對于身為自由工作者的富野來說,這是能夠接觸到制作現場運作的寶貴經驗。研究家指出,富野演出中成熟、年齡層較高的風格,其實受到龍之子作品影響不小。
長濱忠夫:人偶劇出身的導演,以誇張演技與講究後制錄音著稱,同時也是促成創作者與愛好者之間交流的先驅,代表作有《巨人之星》、《凡爾賽玫瑰》、《超力電磁俠》等。長濱積極栽培富野,曾多次将自身作品的op、ed及第一話都交給他,而富野在塑造角色鮮明度與配音上的思維也受到他不少影響。
富野日後也坦承,在與上述監督們共事時,曾經有過多次失敗經驗。然而富野有如大雜燴般的演出風格,無疑便是透過這些曆練所培養出來。
可惜1970年代富野的照片不多,這裡登一張1978年的雅照給大家看
1977年,創映社改組為「日本日升動畫」,且打算脫離長期代工而推出原創作品,而他們第一位找上的便是「便利屋」富野喜幸。二年前在《勇者萊丁》因為擺不平各方要求而慘遭開除的富野,這次在一開始就找了所有相關人士齊聚一堂,然後直接請每一位提出具體要求,如「想推出什麼武器」、「想要機器人出場幾分鐘」。他承諾達到衆人的一切要求,借此來換取将劇情創作的自由權限捏在手中。就這樣,《無敵超人贊波3》因而誕生。
《贊波3》,被譽為「真實系機器人」的先驅之一,是一部在講究機器人打鬥的「爽」以外,同時也對人性的善良與醜惡、生命的無常、戰争的殘酷做了相當程度刻畫的作品。縱然最後一話讓贊助商和電視台全都吓得臉綠,然而本作的玩具銷售成績頗佳,可說是富野在商業上終于獲得成功的首部作品,而這也讓富野對自己的手法獲得自信。
随後,1978年的《無敵鋼人泰坦3》一反前作,是一部以「007+時代劇」的路線所呈現的娛樂動作片。其内容不硬講道理,而是以痛快、有趣至上。但風流倜傥的主角不經意中顯現出的灰暗過去,以及充滿哀愁之最終話所蘊釀出的反差,至今仍然令人津津樂道,也使本片在商業上獲得超乎前一年的成功。
贊波3沒有嘴巴而造型複雜,是以走真實路線,泰坦3有嘴巴而造型單純,是以走豪邁兼逗趣路線,像這樣活用機器人造型決定作品路線也是富野的特色之一
連續兩年的成功,使得贊助商龍心大悅,并告知「第三年可以随你們高興做」,而這就是富野所掌握到的畢生最大的機會。當時,日升一群人以企劃名目來到溫泉旅館開會(其實本意是讓大家順便放個假)。當所有人正在放松時,富野卻一個人默默躲在房間裡不知做啥。等到開會時間,富野便當場提出好幾十張的構想,當時所有在場者當下便領悟到,這個案子是非富野莫屬了。這個企劃便是富野喜幸的代表作,也是日本動畫最大的奇迹《機動戰士gundam》。
現在回顧初代gundam,提到其團隊中優秀的制作人員、題材内涵中科幻與動畫的普及度或時代性、周邊商品的推廣等要素,往往給我們一種「成功是必然」的錯覺。但平心而論,無論是安彥良和的角色、大河原邦男的機械或富野喜幸的世界觀,以現今眼光觀看,任一個别元素都絕對算不上出類拔萃;然而,以動畫作品的綜合形态表現出來時,其内容之高水準卻又是不争的事實。其主因就在于身為原作者兼監督的富野喜幸,除了親自架構并掌握企劃主幹之外,更借着演出将所有要素的優點都發揮到最大極限※1。富野執導前幾部作品時,仍然平行外接其他作品的分鏡工作,然而在本作期間卻推掉一切外來工作,從此也可看出他對于本作的投入了。
不過,就如同大家所知,當時作品的路線與贊助商所想定的年齡層有所差異,使得《gundam》在差強人意的商業表現下告終※2。有人會以為這是由于本作嶄新無比,然而這是不正确的。gundam包含了許多既有作品的元素,更可以看到部分海外科幻作品的影子。是以,與其說《機動戰士gundam》是一部嶄新的挑戰作品,倒不如說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盡管如此,其整體水準已經足夠劃下一個裡程碑。
随着媒體曝光增加,富野也開始注意自身打扮,這也可說是一種為動畫界提升地位的苦心
透過動畫雜志的推波助瀾,《gundam》于1980年1月首播完結後,在巨大反響聲中,很快便推出了第一次重播。而bandai在7月推出模型、松竹在10月發表電影化,更是帶動起一波熱潮,席卷日本全國。
當時的日本電影界對于動畫監督毫無信賴,認為他們拍不出「電影」,是以制作動畫電影時都是找電影導演來挂名或剪片,然而富野為了保護創作現場的權益,直接向高層談判,如果不由原班人馬來做就拒絕交出tv膠卷※3。而那些年過半百的電影公司高層原本也是半信半疑,但在看完試映片以後,直接對富野說「我雖然不懂内容,不過有一件事倒看懂了:這部電影和以前不一樣。」原本預定賣不好就隻做一部的電影,在預售票的熱賣下,于第一部上映前就決定制作續集《哀戰士篇》與《相逢宇宙篇》。
不隻如此,gundam模型的大賣更是發展為社會現象,當時甚至号稱「擺什麼出來都會賣出去」;gunpla開賣至今37年,官方稱賣出約4億套,而光是在全盛期的1981~83年的三年内,其銷售組數便超過1億套※4。
不過,隻看電影與模型的成功,則會忽略了制作群在背後的努力。當包含動畫雜志在内的任何媒體前來采訪時,富野都會盡可能接受,并且鼓勵從業人員不要為做動畫感到自卑,而應該多提出自己的主張。無論是富野親自撰寫小說※5,還是為主題曲填詞※6,也都是基于他主張的“動畫制作方應該站在主導地位”的思維。本作角色設計兼動畫總監安彥良和原本是隻喜歡一頭悶着做動畫的人,也是在富野鼓勵并實際介紹工作下,才開始将活動範圍擴充到插畫與漫畫工作※7。這些在「媒體戰」上的滴水穿石,也是《gundam》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然而,最重要的是,富野在面對觀衆時依然保持初衷。1981年電影版第一部上映時的「新世紀動畫宣言」※8,面對遠超預測的15000名來自全國各地,因為主辦機關安排不周而鼓噪的青年,富野登台一呼:「抱着理想前來參加的朋友們,很抱歉,這隻是個宣傳活動」,直接點破這是套招,然後進一步呼籲:「然而,能夠有如此多年輕人齊聚一堂,必然有其意義,我希望世間能夠了解到這一點,同時也期待各位能夠深思個中意義。」這也是富野對于動漫迷的一貫态度。
總而言之,富野在企劃之初将《宇宙戰艦大和号》當作假想敵,而收視年齡層較高以及宣傳路線等,也可看到類似之處。盡管當年電影票房未能超越前者,但在一連串的布局與發展下,《gundam》在名與利上都完全超越《大和号》,更為動畫一口氣争取到了世間的正視,同時「總監督‧富野喜幸」也一舉成為日本當時最有名的動畫人士。
gundam第一張原聲帶封面由唱片公司委托外部公司制作,與作品内容的乖離激怒了富野,他是以親自請安彥來畫第二張封面,第三章封面更是直接大膽使用安彥的原畫線稿
同一時期,富野于1980年執導了《傳說巨神伊迪安》。本作也在電視播放時同樣遭到腰斬,但乘着熱潮在1982年拍成電影《接觸篇》、《發動篇》,是以得以描繪理想的結局。《伊迪安》雖在商業上不如gundam系列,然而在演出與劇情上更為純熟,《發動篇》更被譽為是富野最高傑作之一,有許多動畫界後進都受其影響。評論家岡田鬥司夫曾指出,當時全球科幻影像作品的最高峰不在好萊塢,而是産于日本東京小鎮的小工作室,這點簡直可說像是奇迹一般。
好漢不提當年勇,不過《伊迪安》影響許多動畫界後進,例如《eva》的庵野秀明就多次提到自己所受的影響
在經過漫長的忍耐與等待後,富野終于得以揚眉吐氣。創作出《機動戰士gundam》的1979年,富野39歲,《相逢宇宙篇》以及《發動篇》的1982年,富野42歲。此時期的富野演出完全超越作畫水準,顯得突出而亮眼。另一方面,連年來的成功與安定,使他決定安身于日升動畫,這也促成富野成為了一位「機器人動畫的專屬監督」。自1982年的tv動畫起,富野改名義為「富野由悠季」(音同喜幸),并一路沿用至今。
(未完待續)
※1 除了這一點以外,再加上當時制作現場受到的外界壓力全都由富野一肩扛起,是以當日後外界有人批評「富野做出gundam隻是運氣好」時,所有主要制作人員全都異口同聲宣稱「富野由悠季無庸置疑是gundam最重要的靈魂人物」。
※2 話雖如此,例如黑膠唱片其實銷路都相當不錯,當時後進的king record更是因為gundam唱片才能夠崛起成為大公司。
※3 嚴格說來,作品版權已經賣給公司,富野其實沒有膠卷處置的決定權。這隻是為了讓公司重視動畫制作現場的一條苦肉計。
※4 雖說這也必須歸功于當時的低價政策,然而不可否認,模型确實是促成今日所謂gundam世代形成的一大功臣。
※5 富野當時将寫好的小說拿到當時以科幻文學著稱的早川書房,結果當場被總編拒絕,總編表示「這不是我們要的東西」。之後由别家出版社發售後,每集大賣超過150萬冊,而日大學幻界對于機器人動畫之排除與拒絕,也被認為間接造成日本sf長年的低迷。
※6 富野之是以開始作詞,是因為當時的唱片公司把動畫歌曲當作兒歌在管理,同時歌詞或曲子常和作品内容簡直是天差地遠,是以隻好硬着頭皮自己做。
※7 日後富野懷述,是以讓安彥離開動畫界這點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8 1981年2月22日由日升動畫與動畫雜志所發起的活動。在各地同好會的号召下,原本預計召集五千人的廣場,最後擠進了将近兩萬人。其宣言第一句話為「我們第一次獲得了刻劃我們自己時代的動畫」。
參考文獻:
《だから僕は…》(2002) 角川書店。
《富野由悠季全仕事》(1999) キネマ旬報社
《ガンダム者》(2002) 講談社
《ロマンアルバム42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1981) 徳間書店
ガンダム年表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の時代 usenの音楽情報サイト「encore」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機關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網誌:@animetamashii
微信公衆号:anitama0815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7efe6bfac1497141?utm_source=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