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作者:現代聊齋餘少鐳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朋友們看到這文章的時候,我已在前往私人定制的“精神療養院”浙江麗水過山殿的路上。所謂“精神療養院”,其實是道友之間的昵稱,那裡有我好朋友建的一座獨一無二的酒窖,出産我認為是中國最好喝的各種蒸餾果酒,每次我的精神出問題,都要去山裡“酒療”幾趟,這兩天山裡的楊梅鮮酒出缸了,我忍不住要去嘗鮮。那裡除了有好酒,還有一位外焦裡嫩的懷玉姐,能把每一顆傷痕累累的心融化。想了解的朋友,可看今天二條,說不定以後我也會在那裡弄個小沙龍,跟朋友們聊聊西遊,或者腥風血雨的滿清文字獄。

作者|餘少鐳

首發|搜曆史

署名|餘一

一說潮汕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好(hào)吃,能吃,啥都吃,本是同根生的胡建人都不放過。

然後呢?

重男輕女,迷信。

重男輕女這一點,無法否認,特别是潮陽揭陽一帶,但要論輕重程度,位處粵東的潮汕,比不上粵西一帶。至少,身為潮汕人,活了大半輩子,我見過一定要生到有男孩為止的,卻從沒聽說過有哪家人把初生女嬰溺死或抛棄的;而粵西……如果你們有那邊的朋友,自己問一下。

迷信這一點,也是事實。一年中的時忌八節,一月中的初一十五,包括婚喪喜慶,都有各種名目的神在等着你去上供,一年中拜神的支出,要占一個潮汕家庭财政收入的好大一部分。

敢不拜?就算神明不降罪你,鄰裡親戚的白眼也夠你受的。

歸根到底,潮汕人的迷信其實是基于對(神)權力的崇拜和恐懼,從實用主義出發,跟賄賂官員一樣,誰收了錢能辦事我就拜誰,是以把所有神明統稱為“老爺”。

這個稱呼足以證明,潮汕人拜神,跟宗教信仰沒有半毛錢關系。也因為這一點,潮汕人是有老爺要拜,沒有老爺創造老爺也要拜。

大凡山川河海,一草一木,隻要潮汕人需要,都能造一個神出來。

論造神能力,潮汕人認第二,恐怕隻有陝北人才敢認第一。

若參照非遺等級劃分,在潮汕通吃諸神,分以下幾等:

1.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佛祖、觀音、番公(耶稣)等

2.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文聖孔子、武聖關帝爺、竈王爺、土地爺、石敢當等

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來自福建的媽祖

4.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神,如雙忠公、三山國王、五谷母神等

如上所述,最近躺槍躺上熱搜的三山國王,就是潮汕本土制造的大神,雖然隻是地市級非遺,在潮汕的普及率卻極高,幾乎一村一廟,據說全潮汕共有兩百多座(有說五百多的)。而且,因為潮汕人下南洋的多,三山國王被帶到東南亞各地,開枝散葉,在台灣也被列為僅次于媽祖的大陸來台神祇。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羅大佑《鹿港小鎮》唱到:“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其實鹿港也有三山國王廟,且不比媽祖廟小|網絡圖檔

跟有曆史人物為底版的“雙忠公”不同,“三山國王”的來源有點暧昧。主流說法,三山國王是揭西河婆三座山的山神,分别是巾山、明山、獨山,位于當時潮州府和惠州府交界處。早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人看到三位神從巾山石洞裡出來,對百姓說他們是兄弟仨,天帝命他們在此鎮守三山,必須在潮惠界石處為他們建廟奉祀。

神說的話就是最高訓示,草民不能不聽,于是,當地人就遵神囑在此建廟,迄今一千四百多年,後來就成為全潮汕包括台灣、東南亞的“三山國王”祖廟,就像福建湄洲的媽祖廟。

但這個時候,他們還隻是被稱為“三山神”,還不敢稱王。

三山神的竄紅,要等到唐朝中期,“反佛幹将”韓愈被貶來潮的時候。據說,當時潮州正鬧水災,農作物失收,百姓苦不堪言,韓愈聽說河婆三山神甚靈,特地寫了一篇《祭界石神文》,派人到廟裡念祝。果然,三天後雨停水退,韓愈非常高興,連連點贊說:“神,果然是神!”

韓愈雖然被貶,畢竟是朝廷任命的潮州刺史,是以,他的祭文以及過後的點贊,就算是為三山神正名,給了三山神廟一個國家認證,也讓三山神信仰開始在潮汕開枝散葉。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三山國王祖廟中镌刻的韓愈祭文,注意标題,隻是《祭界石神文》

但韓愈也隻是給了三山神牌照而已,封王他是沒資格的。把三山神升格為“三山國王”,據說是宋太宗趙光義幹的。

北宋肇始,天下尚未統一,宋太祖趙匡胤征讨南漢劉鋹政權(今粵桂兩省及越南北部),三山神即顯靈相助。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征北漢,圍太原,三山神也不怕天路遙遠跑到太原助戰,終于使得北漢劉繼元投降,統一了天下。

這樣看來,三山神雖然享廟在南漢政權的地盤,卻是妥妥的統派,身在漢營心在宋,對趙家人杠杠嘀的。是以,宋太宗滅了北漢之後,就诏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甯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這樣,“三山國王”的名号才正式在神界出現。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揭西霖田的三山國王祖廟,對聯是【巾明獨三山鼎峙 隋唐宋公侯敕封】,大氣有了,惜平仄亂了|網絡圖檔

以上内容,其實都來自于蒙元時期的編修官劉希孟寫的《明贶三山國王廟記》,總結一句話,就是三山國王“肇迹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

後來這句話就成了三山國王的官宣履曆。

但是,《潮州府志》卻提供了另一個版本,說南宋末年,宋恭宗被元兵擄到大都(北京),文天祥在福州立了宋端宗。元兵壓境,大将張世傑帶着皇帝南下潮州,到了揭陽境内,元兵追至,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大作,三位神将帶着兵馬從三面山中殺出,驅退元兵,解了宋帝之圍。風雷過後,皇帝跟衆臣細視周圍,哪有什麼兵馬,隻見三山包圍,,一綠一白一赭,于是封這三座山為“三山國王”。當地人遂建起三山國王廟,三尊神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顔。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三山國王祖廟内部,注意兩匾中間最顯眼的“敕封三山國王神位”,我們是有王權認證的|網絡圖檔

兩種說法,你覺得哪種靠譜?從《明贶三山國王廟記》的作者劉希孟在蒙元為官的身份來看,三山神幫宋帝解元兵之圍似更為可信些——不是說此神迹可信,是說三山國王的來曆在本地應該就是這版本。

趙宋王朝最後在潮汕各地流竄,留下了諸多類似傳說。三山神幫宋帝解圍的故事,滿足了善良的潮汕百姓的願望,但他們卻不想想,後來崖山之役,陸秀夫跟他老婆背着年僅八歲的宋帝跳海自殺時,三山國王們在哪裡?崖山不屬潮汕,神力有所不迨,是以隔海觀望望洋興歎?還是有已被元兵收買的更進階大神給他們帶話,讓他們不要插手宋元戰争?要不就是自己神眼看到蒙元入主中國乃天命所歸,是以眼睜睜看着那個被人從杭州帶來的八歲小孩被扔進海裡而無動于衷?

還是那句話:神話,也是要講邏輯自洽的。

另有一種專家學者的說法:所謂“三山國王”,原來确實是三位國王。哪裡的國王?琉球群島,他們是在隋朝時被朝廷軍隊連群眾一起俘虜來潮州的。

查史料,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隋炀帝楊廣曾命人出海(估計也是尋仙),到達流求(即今琉球)。因言語不通,無法了解當地情況,就抓住一當地人,剝下他的衣服帶回來。第二年,隋炀帝又派人到流求去招降,說歸順我們天朝吧。流求不從,炀帝就派兩位大将帶一萬多兵馬,從義安下海去征讨流求國,最後滅了國,把那裡的百姓和國王都擄回來。

義安即義安郡,就是今天的潮汕地區,隋朝時期出海的必經地。(順便說一下,香港的潮州幫為什麼叫“新義安”,明白了吧?)

而琉球群島上有三個國家,也是史料有載,三個國家的名字,分别叫中山、山南和山北,直到1429年,三國才統一為琉球王國。

是以,以下這種可能性更合乎邏輯:被隋朝軍隊擄回來的琉球三位“山”國王,在義安即潮汕上岸後因水土不服病死,或不肯投降而被殺,死在揭西,跟随三位國王一起被擄來的琉球百姓,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為他們的國王建廟紀念。

總之,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正經史書中堂而皇之的本紀世家很多都值得懷疑,像這種涉及神的起源的傳說,能有多少真實性?聽聽就好。

在民俗領域中,跟外來的關帝媽祖等“老爺”不同,“三山國王”确實是潮汕影響力最大的土著神,以至于後來,各村的三山國王廟都成了本村的“地頭宮”,不僅負責保一村平安,村民的生老病死,都得到廟裡向“國王”們彙報。比如哪家有人過世,就得去三山國王廟“報地頭”,就像去派出所遞交死亡證明或銷戶一樣。

但是,不管“三山國王”的來曆如何,不管是哪裡的“三山國王”老爺,都跟任何邪教或邪術無關,也從沒聽說有人利用“三山國王”搞什麼邪術。“三山國王”廟是有專屬的符,但那隻是保平安符,不涉詛咒或儀式;“三山國王”每年有一次出巡(遊神),也隻是寄寓了村民對全境平安的訴求,就像媽祖或其他“老爺”一樣。

澄海蓮上塗城村三山國王廟的符,訴求很樸素,隻是保平安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前面說了,潮汕人總體是迷信,但迷信隻是基于保平安的實用主義,既不涉正規宗教,更不涉邪術邪教。放蠱、養小鬼,那是東南亞流行的邪術,如果說潮汕人與此有關,也隻是下南洋時得罪本地人而被邪術的害,從沒聽說哪個潮汕人在南洋學了邪術回來害人的。

是以,别再讓三山國山背鍋了,他們名義為國王,實際上隻享受村長待遇,最近突然被擺了這麼一道,能否做穩神壇還真不好說。這年頭,老爺家也沒有餘糧啊!

-end-

非原創文章,不設打賞

朋友們可點看二條

講我的三位好友

在荒山野村打造世界級酒窖的故事

他們才是我心目中的“三山國王”

隻希望

好朋友的好山好酒

被更多好人知道

躺槍的三山國王,壓力比山大還山大

餘少鐳個人公衆号

逢人隻說三分話

見鬼全抛一片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