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中國女排将軍”陳招娣也在這天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58歲。
“七連勝,五連冠,激情燃燒四十載。光輝史,英雄淚,振奮一代中國人。”
陳招娣作為當國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功臣,葬禮上,前女排成員郎平、孫晉芳和前亞洲第一女中鋒鄭海霞紛紛來悼念這位曾并肩作戰、南征北讨的老隊友。

而轉播過中國女排首次奪冠的央視著名主播孫正芳在陳招娣去世當天曾經悲痛說過:
“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1981年女排第一次奪冠時候的場景,那時候陳招娣是女排的主力隊員,可以說是一代人的楷模、一代巾帼英雄。那種奪冠後對全國人民的鼓舞不是用語言能夠形容的。”
距離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冠,已經是40年前的事了,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一講到中國女排可能隻會想到“朱婷”,或者裡約奧運的奪冠,但對于經見證過中國改革開放崛起的那一代人來說,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的故事,仿佛是昨天才發生過。
改革開放
1978年,國家宣布改革開放,這條沉睡中的東方巨龍即将迎來幾十年的高光時刻,當時中國是一個農業國,90%的人在務農,國家面臨轉型以及經濟的開放,但是彼時,全世界都在看中國到底會用怎麼樣的一個形式站起來。
進入1980年代中國的經濟開始慢慢地加速了起來,社會上都在“蓄能”,準備一波大爆發。中國人都想證明給世界看,“我們可以!”,而就在這樣的時空環境背景之下,1981年那個“讓世界改觀”的“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錦标賽”在日本大阪舉行了。
中國女排過關斬将,一路闖進冠軍戰,面對地主日本,面對曆史,在大比數1:3落後的情況下,連勝三局,奇迹似的逆轉擊敗了日本,奪得中國三大球類(籃球、足球、排球)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這次赢球,讓世界“看見中國”!
而奪冠時候我們總隻看到最亮眼的那幾個人,像是教練“袁偉民”、最佳得分手“郎平”,但大家不可以忽略赢球的關鍵人物,那個“要球不要命”的——陳招娣。
在球場上,陳招娣總是奮不顧身地撲救每一顆球,因為她相信“球不落地,永不放棄”。
陳招娣對于排球的癡狂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這還要從她中學時代開始說起。
陳招娣出生在杭州,中學就讀杭州十中,從小體育成績非常優秀,運動天賦可以說展露無遺,她曾經在中學生運動會中,參加了跳高的項目,可以說,陳招娣生來就是完美的“體育胚子”。
在某一次運動會中,陳招娣在跳高項目的超強跳躍力被浙江省排球隊的總教練注意到,教練心想,這麼好的彈跳力,不打排球真的可惜了,身高也挺高的,是個可用之才!
于是乎,1970年,當浙江女排組隊的時候,教練就力邀這個來自杭州十中的年輕女孩來甄選,而教練的眼光沒錯,陳招娣在甄選當天也表現完美,15歲的陳招娣,就這麼順利的入選浙江女排代表隊。
一開始陳招娣也不知道排球是什麼,但是看到排球那種拼搏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的氣勢,完完全全的就被吸引了,而且是很癡狂的被吸引,每天除了練球時間,放學後還會留下來自主練習,不會的動作,就一遍兩遍的練,直到純熟為止。
然而光是這樣傻傻的練也不是辦法,作為隊内最年輕的球員,她明白自己的實力還是遠遠地差人家一大截,于是他向父母提出了将她送至北京做系統化的訓練的想法,一開始父母是不同意的,但拗不過這個孩子對于排球的渴望,最後同意了他的想法,這個女孩帶着滿滿的期待踏上了屬于她的排球旅程。
就這樣她來到北京體育學院,一開始陳招娣到北京訓練,教練在一個多月“試訓”完之後隻淡淡地說了一句:
“這個女孩對排球也實在沒有什麼天賦。”
正所謂:“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如果先天上的天賦沒辦法成全你,那後天就更應該努力地學習才能成就一片天。
陳招娣憑借着對于排球的熱愛,面對教練的不看好,唯一的信念就是把這顆球練好!
電影《奪冠》中的中國女排
天還沒亮,陳招娣就到體育館報到,這都還沒到練球時間呢,她就準備開始練球。
她覺得,如果比别人多提早一個小時來,就可以比别人多一個小時的練習量,或許就可以進步了。一整天的練球下來,她謹慎地處理每顆球,用力嘗試加快移動步伐去接起每一次扣殺,每一次躍起,伴随着晶瑩剔透的汗水,都是她邁向成功的過程。
傍晚暮色漸近,隊友們都結束了一天的訓練,陳招娣還留在球場,教練看着一臉疲倦的她,這個時候陳招娣隻是說了一句話:
“教練我想加練一會兒!”
憑借着這股傻勁兒,陳招娣撐過了三年的訓練,1972年她入選了北京體育青年隊,1973年甚至“參軍”:入選了“八一女排”,八一女排在後世被譽為專門培養輸送優秀運動女排球員的基地,著名的五連冠奪冠成員中,曹慧英、楊錫蘭都是來自八一女排,而陳招娣也是其中一員。電影
最終,1976年,陳招娣順利入選“袁總”袁偉民教練所領軍的“中國國家女子排球代表隊”,開啟她世界排球的傳奇之路。
陳招娣被當時的女排國家隊教選中,她更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練球,而這個時候的國家隊,帶着國人的期待,即将展翅高飛。
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那個後來成為國家女排總教練的“大榔頭”郎平。兩人感情深厚,這樣的關系,也為日後郎平會回國執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郎平
而為了球不顧一切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每個女排隊員的心中,陳招娣曾經說過:
“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沒錯,路是自己選擇的,再怎麼樣咬着牙也要把他走完,才不會辜負自己的初心!
漸漸地,陳招娣用不到半年的功夫,成為了女排當中重要的“接應二傳手”。
所謂的二傳手,就是在排球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因為攻擊手打得好不好,取決于二傳手臨場戰術的排程,可以說,沒有二傳手,整支球隊是沒有一個組織進攻的人物的。
每一波進攻二傳手都必須挺身而出去處理球,重要程度相當于“場上教練”,而陳招娣擔任的接應二傳,就是在原本二傳手來不及或者是沒辦法處理的時候擔任場上“臨時指揮官”的角色,同時還必須負擔進攻的責任,是相當全能的角色。
二傳手
除此之外,“愛球如癡”的她,還為她赢來“拼命三郎”的美名,因為陳招娣總是去奮力追每個球,不讓球掉地!因為到比賽結束前,她都不會放棄,完完全全豁出去,“把生命交給球場”。
當時女排陪練員陳忠和回憶道:“她練起球來簡直不要命”!
陳忠和
在八一女排的某一場比賽後,陳招娣因為手臂傷勢的問題,前往治療,看完她的傷勢之後醫生嚴厲的警告她:“你不能再打球了,再打球就要癱瘓!”。
但是這阻止不了陳招娣愛排球的心,她選擇繼續練球,繼續在場上奔馳。甚至在1979年日本亞洲亞洲俱樂部來訪時,因為手臂受傷,左手纏着繃帶也要上場,用“一隻手”完成比賽,也讓陳招娣有了“獨臂将軍”的稱号。
而進步神速,并且充滿拼勁的陳招娣,最終也站上了國家隊的重要的位子,中國女排當家二傳手的位子,同時迎來了她排球生涯的高光時刻。
1981年,中國女排獲得了第一個世界總冠軍,那場緊張的冠軍之戰,面對有曆史淵源的日本,全國群眾都在屏息以待。最終日本被擊敗,中國女排獲得了首次總冠軍,而陳招娣在其中體力不支的情況下,仍舊盡力防守,并且在二傳接應上和進攻上,與郎平和其他隊員配合默契絕佳,最終突破日本女排的防線,順利奪得冠軍。
之後1982年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标賽、出戰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拿下金牌,1985年的世界杯賽和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标賽都拿下了冠軍。
“我站在領獎台上,看着五星國旗慢慢升起,聽着國歌響遍賽場的時候,我比任何時候都高興。”
就這樣,陳招娣帶着五連冠的榮耀,風光退休了!
“五連冠”是那個時代中國讓世界看到的時代印記,也是陳招娣引以為豪的一段回憶。
退了休的陳招娣,其實沒有真的離開排球,反而在國家排球事業更盡份心力。同時不不落下學習,退役後,她進入北京體育學院學習,畢業後,先後擔任了“八一女排”以及“國家青年女排”的總教練。
然而對于排球的堅持,并不随着身份由球員到教練的轉換而改變。
即便身為教練,她仍舊每天早早的就到球場準備練球,甚至在結婚之後,練球練到沒有時間顧小孩,将女兒“郭晨”,放在“紙箱”裡,帶去球場,自己在場上揮汗如雨,女兒在紙箱内玩耍。
郭晨和陳招娣
除了當教練之外,陳招娣也為國家效力,2006年她被升至“少将”,她還擔任總政部文化體育局局長,将目标從排球領域放大到了整個中國體壇。
當中比較有名的事件就是,她為了國家,頂住壓力,從中斡旋,将王治郅給叫回國!
王治郅是中國,在姚明之前第一個進入nba打球的籃球員,但是因為各種因素不肯回國接受國家隊的征召,甚至切斷所有與國内的聯系方式。
王治郅
而陳招娣,就親自寫了兩封信,托人轉交給王治郅,勸說王治郅回國,并且答應回國後沒有任何的“負擔”,盡管回家,為國争光就對了。
終于,王治郅回國了,也真如陳招娣信中所講的那樣,回國真的什麼事情都沒有,可見陳招娣盡力為他疏通非常多的關系,為王治郅扛下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
然而這麼操勞,也讓身子出了狀況,陳招娣在1988年就被診斷出患有腸道方面的“癌症”,在與病魔奮鬥了20年之後,在2013年4月1日,病逝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享年57歲。
臨終前,她心裡心心念念的還是排球,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吩咐在病房外守候的記者,随時有中國女排的情況一定要和她說。
“什麼是女排精神?是無私奉獻,是勝不驕敗不餒,是至高無上社會責任感以及腳踏實地的努力。”
在陳招娣已經病重住院的時候,郎平曾到醫院看過他,嘴裡還是念叨着中國女排該怎麼訓練,同時也與郎平交流了一下練球教學經驗,或許即将臨終之人對于排球的熱愛觸動到了郎平内心最深的那一塊,點燃了郎平2014年回國家隊執教的拿一根火柴。
電影《奪冠》畫面
葬禮當天,所有隊友都回來了,當年帶領五連冠的袁偉民教練也來了,告别式上郎平泣不成聲:
“來世,我們還一起打球!”
2014年逝世一周年,骨灰被送回杭州安葬,當年的老女排運動員曹慧英、張潔雲、周璐敏,還有曾與他一起解說比賽的央視主播宋世雄,都趕來送她最後一程。
随後,在郎平的上司下,2016年中國女排再次在裡約奧運場上奪冠,中國女排再次回到世界巅峰的舞台上,雖然陳招娣已經看不到女排又一次的奮起,但她的的精神永遠伴随着中國女排存在。
如果說,中國女排用拼搏精神開啟了振興中華民族的夢想,陳招娣就是如今中國女排能夠繼續走下去的永恒不拔象征存在。
就如同在30幾年後再一次奪得奧運冠軍的那個夜晚,女兒郭晨所說的那樣:
“我們終于奪回了奧運會冠軍,我媽媽肯定也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