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座的小夥伴熟悉不熟悉“皇後樂隊”(queen),但你現在跟着菌菌的口号——嗵、嗵、啪,嗵、嗵、啪.....
是不是不自覺地開始跺腳和拍手,耳邊響起了熟悉的音樂?
沒錯,菌菌說的就是這首家喻戶曉的《we will rock you》,它和另外一首《we are the champions》都是體育賽事“聖歌”,是皇後樂隊最廣為傳唱的兩首作品。即便你并不熟知皇後樂隊,也能随口哼上兩句。
今年是皇後樂隊成立50周年。
上周,樂隊吉他手布萊恩·梅(brian may)重新發行他1992年創作的首張個人專輯《back to the light 重返光明》,獻給一直偉大的皇後樂隊,也獻給已故的主唱、永遠的摯友弗萊德·莫庫裡(freddie mercury)。
專輯《back to the light》
這支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一直輝煌了20多年的皇後樂隊,至今仍是無數滾迷心中的一道聖光。
關于他們,你必須要知道三件事。
1、走向神壇的樂隊
和頗具争議的主唱
1971年,英國倫敦,皇後樂隊四人陣容正式形成——鼓手roger taylor,吉他手brian may,貝斯手johndeacon,主唱freddie mercury。
樂隊成立前期并未激起太大的浪花,直到1974年,皇後樂隊登上bbc進行表演,才打出名氣。
1975年,随着神專《a night at the opera》的誕生,樂隊的創作才華和表演能力嶄露無遺,創作出了包括《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和《love of my life》(一生摯愛)在内的經典曲目,将華麗搖滾、前衛搖滾、古典音樂、重金屬融為一體。
這張專輯在美國公告牌專輯榜中取得第四,在英國流行音樂專輯榜蟬聯4周冠軍。截至2018年底,這張專輯是20世紀歌曲中流媒體上播放次數最多的,單曲播放量高達16億次。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驚歎于《波西米亞狂想曲》中複雜的歌曲結構,也感動于《一生摯愛》中的低吟淺唱、款款深情。
對于這支傳奇樂隊來說,主唱弗萊德freddie mercury身上的衆多标簽或許更加引人注目。
從最初被歧視的移民身份、顯眼的龅牙,到成名後被罵娘炮、被嘲笑同志,再到後來被指摘私生活混亂、染上艾滋病......
弗萊德用他完美的舞台表演、濃烈的個人風格、以及充滿魅力的創作才華,一次又一次堵上這些人的嘴。
緊身褲、白背心、紅領巾、風騷的走位......你很難相信他是來唱歌而不是來跳健美操的。弗萊德在舞台上永遠自信,是天生的王者。“我不會成為一個明星,我會成為一個傳奇。”
無論外界的聲音如何,他一直渴望擁抱愛。對于音樂和愛情,他總是有孤注一擲的執着。
對于陪伴他走過事業初期最為艱難的一段時光的女友瑪麗,他不忍欺騙,認真地告訴她自己是同志。
這兩位惺惺相惜的昨日戀人彼此包容和了解,成為了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親人,弗雷德一直将瑪麗視作自己的法定妻子。
瑪麗·奧斯汀與弗萊德
瑪麗流着淚對出櫃後的弗萊德說,你的人生将會無比艱難。
是啊,弗萊德追求愛情的過程又何嘗容易。多少人隻愛他的金錢和名利,外人眼裡的搖滾巨星實際上心思簡單得像個孩子,以緻于被奸人利用。
曾經因為輕信經理人保羅·普倫特,最終衆叛親離。兩人的關系分崩離析後,保羅将弗萊德同志的事情公之于衆,并多加渲染,成為了壓垮弗萊德精神世界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搖滾大叔實際上是個貓奴
他曾經這樣感歎:“即使你被成千上萬個人愛,卻依然是世上最孤獨的人,而且很少人能夠了解......因為你看上去什麼都不缺。”
他舉辦豪華派對、他炫耀昔日的成績......在盛大的喧嚣之後,唯一能傾訴的人卻隻有曾經的妻子瑪麗。
弗萊德與生命中最後的摯愛吉姆·哈頓
2、不得不說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和“拯救生命”演唱會
2019年,随着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國内上映,這個傳奇樂隊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作為一部傳記類音樂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創造了票房奇迹,也在當年奧斯卡上斬獲四項大獎。電影最後對1985年那場震驚世界的“拯救生命”(live aid)群星演唱會的還原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正是在這場演唱會上,一度瀕臨瓦解的皇後樂隊重修于好,并獻上了至今都被人所稱道的20分鐘的演出,重返音樂世界的巅峰。
1985年7月13日舉行的“拯救生命”演唱會,是世界音樂界發生的一件大事,向人們講述了一個“音樂改變世界”的故事。
這是一場聚集了大衛·鮑伊、艾爾頓·約翰、鮑勃·迪倫、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等重量級人物、長達16小時的巨型演唱會,目的是為非洲埃塞俄比亞大饑荒籌集資金。
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超過7萬人聚集在現場,全球電視收看人數高達19億人,是史上規模最大的搖滾演唱,共籌集善款5000萬美元,全部用于援助非洲國家難民。
演唱會的最後,所有歌手一起上台,齊唱《we are the world》
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音樂的力量如此偉大,并影響了國内家喻戶曉的《明天會更好》群星演唱會。
80年代中期成了搖滾、愛與和平為一體的世界,1986年也成為了“國際和平年”。
在這場演唱會上,皇後樂隊把舞台互動發揮到了極緻,十萬人整齊劃一的揮拳、拍手、大合唱,場面之壯觀、震撼,至今未有人能超越。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尾還原了這場對于皇後樂隊來說無比重要的演出。當弗萊德穿着白背心、緊身褲,自信地走出來,坐在鋼琴前,奏響第一個音符,我們知道——弗萊德回來了,皇後樂隊回來了!
3、回到布萊恩·梅:
混迹音樂圈的實體學家
今年,是皇後樂隊成立50周年。
布萊恩·梅重新發行其首張個人專輯《back to the light 重返光明》,紀念皇後樂隊,他說:“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弗萊德。”
1991年,随着主唱弗萊德罹患艾滋病離世,貝斯手deacon的退休,queen被迫解散。
“弗萊德去世之後,我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相信,或許至今我都沒有完全接受。一想到他被關在那個漆黑的地方,我就受不了......"
布萊恩·梅和弗萊德既是隊友又是互相扶持的摯友。
1989年一次樂隊和家眷的聚餐上,弗萊德才告知了朋友自己患艾滋病、已無多少時日的事實,他向隊友展示了自己一直疼痛流血、無法愈合的傷口,并對布萊恩說,“對不起,讓你看到了很不舒服的東西。”
布萊恩卻說:“我沒有感到不舒服,我隻是為你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而難過。”
如今,皇後樂隊已不再,但關于他們的傳說卻從未消失。
布萊恩·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梅博士”,是因為他的另外一個身份——天體實體學家。
萬年不變的長發頗像愛因斯坦有沒有
1970-1974 年間,他在帝國理工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研究的課題是:行星際塵埃的反射光和太陽系行星塵埃的速度。
皇後樂隊解散後,梅博士重返科研界,繼續以通路學者的身份在帝國理工研究天文學,為了表彰梅博士在天文學的貢獻,08年的一顆小行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 “ 52665 brianmay ”。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活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梅博士。
前段時間,英國宣布全面解封,消極應對疫情的時候,梅博士在他的ins個人賬号上就指責鮑裡斯·約翰遜應對危機的處理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呼籲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
“每個人的生命都很重要。”他說。
或許正是因為切身體會過摯友生命逝去的無力感,這位搖滾巨星更加多了一份鐵漢柔情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end-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21/aug/05/brian-may-i-never-have-a-single-day-without-thinking-about-freddie
https://m.sohu.com/a/114105512_489486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864656338009403904%22%7d&n_type=-1&p_from=-1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文|彭彭